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五个挑战”及对策建议
——山东省农机化统计分析系列文章之二
2017-04-03郑纪超
郑纪超
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五个挑战”及对策建议
——山东省农机化统计分析系列文章之二
郑纪超
山东省农机化发展基础好,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农机总值占全国总量的8%以上;拖拉机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动力配套机具占全国总量的10.8%,大中型动力配套机具占全国总量的10.5%;联合收获机占全国总量的15.3%,玉米联合收获机占全国总量的24.5%;花生收获机占全国总量的27.7%,马铃薯收获机占全国总量的3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2%,处于全国前列位置,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6%。这是我省农机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势所在,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机化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发展质量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前主要面临“五个挑战”:
一、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任重道远
总体上看我省农机装备仍然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集中表现为老龄和低效两个方面。在老龄上,十年以上的农机总动力占66.8%、拖拉机占84.8%、配套机具占76.3%、联合收获机占33.4%。在低效上,不足20马力的拖拉机占拖拉机总量的76.7%;背负式联合收获机占总量的31.3%,更为落后低效的割晒机和割台仍有5万多台;马铃薯、花生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较少,大多都是不带动力的、半机械化分段收获的低性能机型。同时,老龄和低效两个问题存在很大交叉和重叠。在十年以上机龄的拖拉机中,小型拖拉机占比达97.2%;在背负式联合收获机中,机龄十年以上的占比58%;割晒机和割台大部分机龄达到十年以上。由此可见,解决了“老龄”和“低效”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另一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对此建议:一是尽快出台农机具强制报废标准,为农机具报废提供权威的标准和依据;二是进一步扩大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出台更全面、更系统的农机具报废、更新、回收配套政策,鼓励调动民间报废农机具的热情和动力;三是对接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开展农机装备使用情况调查,摸清农机具使用状态及数量分布,区分“正常使用”、“带病工作”、“趴窝报废”、“自然消亡”等不同状态,设计分类指导、分类处理方案。
二、农机化发展质量水平亟待提升
我省农机化发展总体上水平较高,但还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农机化分支节点和细分领域机械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强弱不均,制约着农机化协调发展,影响了农机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主要包括:
(一)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较粗糙”。2016年,我省小麦和玉米综合机械化率已分别达到98.9%和93.7%,从大面上来说,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已基本实现,粮食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已达到96.5%。但深入来看,我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还不够精细,如玉米机收仍以果穗收获为主,更高级的籽粒收获不多。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较快,但受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2016年机械烘干粮食306.5万吨,仅占粮食总产量的6.5%,粮食产前产后延伸环节的机械化仍然较为薄弱。
(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矮半截”。我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虽取得一定突破,但总体来说还是水平较低,仍然是短板所在,2016年全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率仅为48.8%,比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率低近48个百分点。从作物品种上看,经济作物仅有花生和马铃薯两个作物取得一定突破,棉花、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仍然困难重重,如棉花机收“破而难立”,虽然引进了机采棉技术和机械,实现了棉花联合机收零的突破,但是受采棉机价格昂贵和机采棉花杂质多、质量差、销售难等因素影响,棉花联合机收发展缓慢。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矮半截”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作物生产机具供给不足,即市场上缺少质量高、性能好、先进适用、价格合理的经济作物生产作业机械。
(三)丘陵山区机械化“难突破”。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我省丘陵山区农机化相对于平原地区较为薄弱,交通困难、地块分散、地形崎岖、粮少经多等因素导致了先进适用农机具难以施展,规模化作业难以推进。
(四)农村各业机械化“展不开”。长期以来,我省农机化主要围绕种植业展开,对畜牧、林果、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村各业机械化难以找准发力点,农村各业机械化发展未能充分舒展。
对此建议:一是坚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重要抓手,更加注重机械化质量和延伸环节机械化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档次;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为根本路径,扩大实施农机装备研发与创新计划项目,引导支持经济作物生产机具研发创新,提高先进适用、质优价廉经济作物生产机具的供给能力;三是加强对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研究出台丘陵山区机械化推进扶持政策;四是加强与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各部门的联系和协作,理顺各部门利益关系,促进大农机大农业深度融合、共同繁荣,推动全面农机化发展。
三、农机化发展新旧动能尚未有效转换
农机化发展主要依靠政策驱动、要素投入等传统动能驱动。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例,从2008年的2亿元增至8.5亿元,一年间增长了3.25倍,此后进入相对平稳增长阶段。选取2009年初至2015年底为样本时段进行购机补贴对农机化总量指标的边际拉动力分析(2016年因统计口径调整导致统计数据出现断层,因此不纳入研究时段),这一时段,我省共投入购机补贴资金88亿余元,拉动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67.7%提高至81.3%,6年间增长13.6个百分点;拉动农机总动力6年间增长29%;拉动农机原值6年间增长51%;拉动农机化经营总收入6年间增长24%。仅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一点可以看出,传统动能确实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为农机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观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资金投入对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等三项主要总量指标的边际拉力变化可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三项总量指标的拉动效果呈边际效应递减趋势,这说明传统动能对农机化发展的拉动能力正在逐年降低,亟需农机化发展新动能转换接续。未来我省农机化发展新动能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业态升级、平台建设、精细管理、优化服务、农民“双创”等内容,但总体来说农机化发展新动能还在孕育成长中,需要政府精心培育和科学引导。
对此建议:一是优化提升旧动能供给结构和质量,通过优化政策设计落实,改善要素使用效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旧动能迸发新活力,延缓边际效应下降趋势;二是大力扶持培育农机化发展新动能,依靠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管理新服务、新主体新创意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是尊重市场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减少外部行政干预,激发农机化发展内生活力和民间活力,降低对政策和投入的过度依赖,更多的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四、农机化经营效益水平破位下行
近年来,我省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和总利润虽然保持增长,但总成本也在同步增长,农机化经营效益水平呈现增长乏力乃至破位下行的态势。自2012年开始,我省农机化经营效益改变单边增长的态势,首次出现下降,从2011年的1.58降至1.57,2013年探底回升至1.58,2014年成功突破2012至2013年的小平台升至1.60,2015年停滞在1.60,2016年破位下行至1.55,回到2010年水平。传统经营活动供给过剩、增收困难,且新型农机化经营业态尚在发育,还未形成拉动力强的收入增长点。在农田作业选取小麦和玉米机收为切入点分析,2013至2016年,台均机收小麦面积分别是:23.8公顷、23公顷、22.4公顷、21.6公顷,四年累计下降9.3%;台均机收玉米面积分别是:30.1公顷、26.4公顷、25.3公顷、24.9公顷,四年累计下降17.3%。在小麦、玉米机收作业价格难上涨的情况下,台均作业面积的下降自然导致台均作业收入和利润的下降。在新型农机化经营业态方面,选取土地深松和粮食烘干机分析,机械化土地深松面积从2013年的1178万亩增长到1703万亩,四年增长44.6%,按照亩均作业40元的价格估算,机械化土地深松作业收入已达到6.8亿元。粮食机械化烘干作业量从2013年的46.6万吨发展到306.5万吨,四年增长5.6倍,按照50元每吨的烘干价格计算,粮食机械烘干作业收入已达1.5亿元。两项新型农机化服务业态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作业收入合计仅8亿多元,相对于456亿元规模的农机化经营总收入拉动能力明显不足。
对此建议:一是改造升级农机化传统经营活动,提升农田机械化作业质量和效率,向质量要创收、向效率要效益,如改进玉米机收技术,推进高效籽粒收获和降低玉米机收损失率等;二是科学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引导市场理性购机、适度购机,减少低效重复农机作业能力供给。加大对农机报废更新政策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机具有增有减、有进有出;大力发展农机租赁等新业态,将部分农机具购买转化为农机具使用租赁,实现农机装备总量适度发展、结构优化;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机化经营业态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深松、粮食烘干、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宽幅精量播种等新型服务业态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农机作业环节的政策补贴,培育新型农机化作业服务市场,打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和利润增长源泉;四是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农业新六产,为农机化经营开辟新的产业空间和增收领域。
五、农机化产融大平台有待建设
我省农机部门建设和推广的各类平台均是业务平台,目标仅局限于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各类平台基本处于独立运行、各行其政的分散状态,互相缺少联系协作,难以发挥“1+1>2”的聚合倍增效应。产业层面的农机化产融大平台尚处于概念阶段,农机化产融大平台应充分应用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平台,进一步形成与硬件相配套的软件体系,打造一个集行政管理服务、产业经营培育、行业发展引领于一体的大平台,最终实现农机化乃至农业“五全发展”格局,即“全要素整合”:整合政策、管理、资本、金融、科技、信息、网络、土地、人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全主体链接”:链接政府主管部门、涉农涉机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高校、专家智库、双创人才、专业合作社、农民机手等各类相关主体;“全方位协作”:各类主体紧密、高效、便捷协作,打破行业门户、产业壁垒,形成优质产业分工体系和协作梯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合作对接,激发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优势;“全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四化同步推进;“全行业共建共享”:全行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平台带来效益。在此平台上,农机部门角色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者向“五位一体”拓展,即行政管理者、资源整合者、产业经营者、行业引领者以及农民利益代理人。
对此建议:一是开展“农机化产融大平台”专题调研,实施深入研究、分析与论证,科学描绘“农机化产融大平台”蓝图构想,理清“农机化产融大平台”架构体系,找准“农机化产融大平台”建设路径,做好“农机化产融大平台”发展规划;二是全力做好“山东省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并对接和整合其他现有业务平台,为“农机化产业大平台”建设打好初步基础;三是大力推进全行业信息共享开放、数据互通互联,打破信息壁垒、消除数据孤岛,为“农机化产融大平台”创造良好的信息数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