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史简论

2017-04-03李冬俐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冬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思政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119)

【哲学政治】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史简论

李冬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思政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119)

落后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社会主义者相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解决了落后国家能否率先单独建成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难题。[关键词]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

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就是一部道路探索史,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够率先单独建成社会主义。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俄国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拉开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大幕,而列宁的探索则为后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策略基础。

1.初步创立落后国家率先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1915年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思想的时候,还强调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而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就明确肯定俄国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了。但列宁始终认为俄国与欧洲无产阶级联手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十月革命胜利的当天仍然指出:“我们坚信西欧一定会发生革命。”[1]甚至在1922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一年后,列宁还强调苏维埃俄国要将革命坚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时候。所以,实质上列宁并没有在落后的俄国长期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

2.确立运用政治权力发展生产力的策略

落后国家单独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承受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施压;二是难以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轻易获取建立新型经济机制的条件。因此列宁提出在政治权力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策略。那么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努力探索发展生产力的最佳途径。既然落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还没有消除国家现象,那么经济建设自然需要仰仗政治权力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就是对列宁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思想的具体运用。

3.确立通过合作社解决农民问题的策略

经典社会主义认为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具有保守性,但列宁在俄国却发现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众多的农民组织起来,再对其灌输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阶级的最佳途径。苏联和中国因此相继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和合作化,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也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4.确立运用商品生产方式发展经济的策略

1918年列宁就曾考虑苏俄要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1921年正式实行新经济政策,而农民余粮的自由买卖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尽管一旦工业产品能够同农业产品进行交换就宣告新经济政策使命的完成,但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可贵尝试。

5.确立通过权力监督权力改革政治体制的策略

列宁认为要保证政治权力的无产阶级性质,确保农民阶级能够追随工人阶级,就必须建立廉洁的干部队伍,而其途径就是通过改组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以实现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因为监督部门由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工作的工人、农民组成,他们享有人民委员和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力。

6.遗留的历史难题

列宁关于落后民族与发达国家共建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尽管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但随着新科技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不再明显,以及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已经很难期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尽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社会主义重新对人类产生吸引力的条件是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那么论证落后国家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就成为今天社会主义者的紧迫任务。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面临列宁所留的难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探索落后国家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树立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其目的是为了迅速改变中国贫穷的面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并提前进入共产主义。毛泽东与其他社会主义者一样,作为革命者往往急于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而作为建设者又往往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曾断言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垂死的帝国主义阶段;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就宣布苏联已建成了社会主义;赫鲁晓夫坚信20世纪70年代苏联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毛泽东所期待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实践证明很快就失败了。

2.确立反修防修的政治路线

中苏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不但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分裂,也促使毛泽东下功夫研读了更多的马列著作,而本本主义的后果是迫使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固定在经典作家所限定的范围内,而且当论战势必折射到党内来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不同意见的正常分歧就被怀疑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妄图复辟资本主义,他因此决心确立防止修正主义的路线,并且一再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3.确立人民建设的策略

“总路线”本质上着眼于人多力量大;“大跃进”是通过调动更多劳动者积极性来实现的;“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政党合一。毛泽东曾成功地进行过人民战争,而搞社会主义就很容易再次采用人民建设的方式。但是,战争的生死存亡性极易促成每个参战者不计得失的局面,而人们在建设中首先关注的却是利益的分配方式。因为人们的劳动能力客观上存在的差别又必然对各尽所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践证明人们的劳动自觉性需要仰仗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来实现。

4.建立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1956年毛泽东就曾指出,要给下面的工人增加工作,以缩小上下两方面的收入差距。[2]他在1958年开始着手解决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法权问题;1959年公共食堂的平等消费充分体现了他的共产主义观;“文革”中他又多次指出按劳动分配人们的消费品本质上跟旧社会差不多。尽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刚刚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还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列宁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曾建立了人们可以享受相同的权利、而不必承担相同义务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列宁用“新经济政策”纠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毛泽东也曾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但终究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一致性问题。

5.坚持运用经典社会主义原则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当毛泽东怀疑苏联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思考中国如何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其理论依据是当时他认真研读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因此,毛泽东在两次郑州会议上反“左”,而在庐山会议上反右,在“七千人大会”上反“左”,而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又反右,导致这种时而反“左”时而反右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他本人坚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把经典社会主义原则贯彻到策略选择中去。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人们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都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但实践中出现的矛盾是如果只坚持最终目标,往往忽略了现实,而如果只关注现实,又往往偏离了最终目标,其原因是社会主义不是发达国家而是落后国家率先建设的。毛泽东坚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是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前提,因此他还不可能运用唯物辩证法重新审视时代条件而制定新的策略理论。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邓小平在否定“文革”、反对极左思想的基础上,直接依据唯物辩证法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1.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吸取历史教训而不再照搬经典社会主义所设定的模式,在强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还不能建设合格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传统社会主义原则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民族色彩,而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依据独立探索与中国国情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不但可以避开僵化地运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规范,而且为通过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创造了前提条件。

2.肯定了落后国家率先单独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在战略思路上始终没有放弃通过输出革命带领更多的国家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因此其经济建设模式只能与资本主义相对立,其结果就是愈益暴露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实际上也否定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毛泽东由于中苏交恶而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缓和关系的基础上,停止追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本质上就把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分离开来,从而也把落后国家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确定下来。

3.确立了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判断的基础上提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路,而邓小平明确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的主要依据是他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平上升为时代主题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已不可能通过暴力方式推翻对方的社会制度;发展上升为时代主题又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成为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谁优谁劣的尺度。因此中国的紧迫任务是通过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4.理论贡献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主要是把社会主义者从研究发达国家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的必须性转到研究落后国家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以邓小平的观点,如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到21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赶上中等发达国家,而综合国力将位于世界前列,这意味着落后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因此,列宁的历史性功绩在于促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建立;邓小平的历史性功绩在于在理论上肯定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首先建成。

四、结论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是不仅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先河,而且将带领全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那么落后民族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走在了人类历史的前排,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新型的生产方式。实践证明,当社会主义仅仅是美好理想的时候,它的吸引力来自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缺陷;当社会主义已经是现实的制度的时候,它的吸引力来自于自身的成功。也就是说,某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只有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的优越性才能成为人类一般的生产方式;作为落后民族发展方式的社会主义只有获得了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这个结论已经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了。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支配: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枷锁,那么社会革命就有可能发生了。[4]沿着这个理论逻辑,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依次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阶段。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社会形态的演进并非严格按五种生产方式的逻辑顺序,而是在某个历史阶段的某个社会形态往往兼具两种生产方式的特征。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整体上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必然要依次经历五种生产方式的原理,但具体到某个历史阶段的某个民族,其发展因为受到既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条件的支配而往往形成某种跳跃性质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社会主义社会率先由落后民族来建设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者说具有必然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坚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形成一种能够大力推动本民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型模式,并最终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5]

[1]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

[责任编辑 王爱萍]

A Brief Comment on the History Explore of The Path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i Dongli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 'an 710119)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the backward countries, Lenin,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some other socialists explored the path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Howev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ttled the historical problem that whether backward countries could take the lead in building socialism alone.

Backward country;The path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history of explore history

2017-04-25

李冬俐(1967— ),陕西省绥德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思政教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

G616

A

1008-4649(2017)02-0056-04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