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组织应有愧对之心
2017-04-03☉梁涛
☉梁 涛
愧对之心人皆有之,比如有对父母兄弟爱护的愧对,有对妻儿未能尽责的愧对,还有对朋友情谊的愧对等。曾国藩就以“愧对”为修心之道。他在日记中写道:“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可以说,常怀愧对之心既反映出对自己为人处事的清醒认识,也能迫使自己不断刻苦努力弥补缺憾。作为共产党人更要对组织常怀愧对之心、常做无愧之事。
一只大雁去不了远方,而一群大雁却能从北到南畅通无阻,这是群体的力量。当很多人遇到难题时说的第一句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何时候、任何困难找组织”;事实也证明,个人的能力再大、理想再远,长时间脱离组织的鞭策和帮助,往往会走弯路甚至会偏离航道。因此组织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仅是避风躲难的港湾,更是成长进步的源泉。我们应时刻牢记组织的关心,以“自己对不住这份关怀”的心态对待组织。
被毛泽东誉为“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的开国先辈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他听到消息后觉得当之有愧,便主动提出降为上将军衔。这种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谦虚谦让的行为不仅令人景仰,更是一面明镜,照出了一些人只会讲组织对不起自己,不讲组织帮了多少忙、做了多少事;只知道自我吹嘘,不知道是组织倾注心血培养了他。我们既然处在组织的庇护之下,当三省吾身,想一想是不是组织让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想一想自己付出的是否对得起组织给予的?问一问自己到底有没有感恩之心、愧对之心?
常怀愧对之心也要有实际行动。有的人受领任务时喜欢讲“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愧对组织”,却不知道要用努力来补足短处;有的人喜欢讲“感谢组织的提拔,自己当之有愧”,却不知道“当之”后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组织的选择没有错。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口号喊多了,迟迟不付诸行动就会失去组织的信任、降低个人的威信。被藏民亲切
称为“门巴将军”“雪域神医”的李素芝主刀9000余例手术而没有失误,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高原,面对赞扬时叹息道:“让患者等了20年,作为医生,我心里有愧呀。”说到与达到,中间隔着做到。作为组织的人,不仅要常怀愧对之心,更要像“门巴将军”那样步稳蹄急,以一种“昼无为、夜难寐”的精神时刻审视自己,督促自己;更要赶先进、比干劲,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干事创业。
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组织既然为我们支撑了一片天空,我们也应该留一点愧意,多一点实干,以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托付,无愧于组织和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