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瓶颈与破壁:本科导师制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2017-04-03陈燕妮李佳宁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师生

陈燕妮+李佳宁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最先引进英美国家导师制,推广实施到5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导师制仅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引领下,一大批高校在本科生中再次试行这种制度。[1]作为侧重于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制度,进入国内教育界视野后,从高校实际应用后的情况来看,本科导师制度暴露出很多问题,以致本科导师制的实行与发展滞后,削弱了其原本应发挥的较传统模式的长处。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从92.59万激增至505.45万,增幅达444.82%。[2]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升学率大大提高,减轻了大多高三学子的升学压力,但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带来巨大挑战。高校人数增加以后,师生比例增加至1:200,学生与老师原本数量较为平衡的良好交流关系被打破。

近几年来大力推行学分制,确实使学生有自己培养兴趣特长的机会,但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上问号:如何选择大学学习课程?如何制定大学期间乃至以后人生的职业规划?面对以后市场巨大的竞争压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点的观念,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纳入新的教学方案中,学校在经费、人力、时间安排上给予保障,发挥老师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而导师的全程性指导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一、本科导师制实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本科导师制在我国的研究尚且不成熟,在实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师生资源比例不协调

导师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合理协调的师生比例,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数大幅度增加,导致师资难以平衡分配。由于导师制发挥作用的效率与师生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与问题,学生过多会导致导师分身乏术,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全面答疑解惑,这势必会降低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若是对一部分学生实施导师制,的确可能提高导师的教学质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的推广。

(二)激励与监督工作的不足

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应用时间短,对于其制度的实施还在不断摸索磨合,对于制度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措施并不完善。

1.导师制缺少激励与监督。激励与监督机制欠缺会造成制度实施者与享用者在制度中工作或学习的热情缺失。高校对于导师制未开展或未有明确的资金投入的规划,会使导师制工作的一些项目难以开展,比如导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做一些实验工作等等。高校教师除日常教学外还要进行其研究领域的学术科研工作,本有的繁重教学与科研工作极大可能导致导师对于所带学生缺乏责任心与指导热情,此时奖励机制可以给予导师们实质性的回报,使导师产生动力去更大限度更专注地发挥对于学生的教育指导作用。

2.导师制规划与监管工作不明确。导师制与高校各部门的联系不紧密,没有提上规划和监管日程,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懒怠或杂乱无章的现象。对于导师工作没有相应合理的考核标准,更容易使导师对工作缺失热情与责任心。

综上可看出,激励与监督工作的不足,使得导师积极性与责任心缺乏、制度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减少了其在高校适用的积极意义。

(三)工作内容不明确

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导师的工作。[3]由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导师制的含义理解的偏差,导师被要求进行更加多元全面的指导,由此造成许多高校导师的工作内容比较笼统。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高校导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在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应用上,导师要做到的是引导学生应用正确的学习方式,适应大学新生活。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合理健康的三观形成对于学生人生目标的制定,以及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引导性的作用。

3.对学生定期进行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欠缺,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更加严格。

4.为学生设计培养方案并引导人生的职业规划。因为学生早期的学习方向不明确,就要求导师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来做出指导。

5.应考研的需要,学生专业的素质培养与考研方向的确定是导师工作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6.专业课论文发表必不可少,由于学生对论文的创作思想与格式要求不成熟,导师的指导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对导师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几乎是要做到全方位立体式的规划,导师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大后,与指导员角色上的重叠部分会局限导师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因此,后期的解决思路需要全面规划导师的指导范围,才能达到发展创新导师制的目的。

(四)师生双方缺乏交流

本科导师制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制度,要求学生积极请教老师,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专业的指导。但现实的实施过程却存在一些问题。

1.师生交流难以互动

大一新生在高中时接受的是遵循师教生学的教学理念,大多数学生还未转变自己的态度,期待的还是老师来询问自己存在的学习生活问题,在师生交流上显得尤为被动。而担任导师职责的大多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交流关系的态度问题,更希望学生能够谦虚请教。再者即使老师进行讲解,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听而已,并没有付之于行动;老师也只是一味地谆谆教诲,在创新与启发思维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2.学生的主动性不高

在导师的选择上,学生自主选擇时可能对老师的研究方向不了解,导致了共同话题的缺失,在学业规划上学生本人的想法可能和导师的建议存在偏差,主动性会受到影响。

3.导师的主动性受到制约

导师日常的课程教学与科研任务是极为繁重的,导师也有自己的进修安排。大多数老师十分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但受这方面影响,老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在学分制下对导师工作认识程度不同,工作目的也不明确,对学生的兴趣、理想了解有限。所以导师在这种互动交流的关系上也受到制约。

二、本科导师制运行策略

(一)调整师生选择途径

导师制个体的辅导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模式的指导教学活动,关键就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关系,保障这种关系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师生选择的制度改革,这就要求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志向以及未来考研方向和人生规划。而学生选择导师时,应该了解老师的专业方向,因此,我们不必追求学生的研究过程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严格程式。从这种层面来看,研究性教学具备广泛适应性,[4]而导师也能更好地综合自身的主攻方向,对学生的培养形成导师特有的计划。

调整师生选择途径的第一步便是要建立导师的信息资源库,在本专业领域公开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的创新成果以及教学方法与导师性格特征,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等。

其次,要公开学生的专长方向、兴趣爱好、考级水平及其他获奖情况,导师的培养对象要着重确定于潜力型学生。再者,学生的求学态度要谦卑,请教导师时要勤学勤问。在本科低年级中,配备导师应偏重于指导三观问题、生活与学习情况,主要在专业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对于本科高年级则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配备导师,在专业理论领域或者就业方向上给予支持。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能够缓解导师的工作压力,也能给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积累带来益处。

(二)健全导师制激励与保障制度

1.为导师制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有利于导师制实施中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发,更好地为推动学生创新提供保障,间接鼓励师生多多实践。并且要有导师除教学以外的指导工资,以此激励导师付出行动与责任心响应导师制。

2.将导师评估与奖励提上导师制工作日程

根据导师制具体实施效果,以及导师的教学态度积极性、品德操行与授学含金量进行评估。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以荣誉称号与奖金为鼓励,以此激励导师更加具有责任心地去指导学生,提高导师制教学质量。

3.校方加强导师制管理

在日常的课程安排中加入导师制课程安排,将师生指导交流进行具体规划,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于具体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比如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指导,并要设计授课学习的师生签到记录表,以此可以起到监督作用,避免学生逃避课业指导或是部分导师责任心不足的问题。

4.开展定期调查

在双方签到基础上,派学生组织代表对导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学生对各自导师教学的评价与建议,同时请导师对学生进行评估,双方打分,达到监督师生间的教学,防止出现双方对制度敷衍的情况。通过双方的互评,可规范导师教学态度与学生自觉性,提升导师制的效率,不让导师制形同虚设。

(三)缓解师资匮乏

导师制要有质量地实施,导师数量就必然要增加,导师与学生比例相和谐,才能减轻导师工作量,提升指导时间与质量。

1.校方可以从校外聘请导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别、发展方向,聘用其相应企业中出色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分配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其优势在于这些专业人士相对来说会具有更多实践与社会经验,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日常结合,达到高效学习。

2.启用在校学习的优秀硕士生。在校优秀的硕士博士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可以分配低年级的学生,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阶段的学生交流学习。

3.返聘退休优秀教师。在已退休的高校教师中,有部分教师还有继续为高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意愿,并且退休教师的教学经验较青中年教师更为丰富,所以对退休的优秀教师进行返聘同样是缓解高校导师师资力量匮乏的一大有效措施。

(四)明确本科导师制的职责内容

导师的职责泛化是本科导师制实行的重要问题,导师制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要确认导师的具体指导任务。导师的职责近几年来不断泛化,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交集越来越大,因此,导师应与班主任与辅导员做好协调与分工,两者相辅相成。辅导员应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导师主要以个别和小组辅导为主,在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上注意追求与辅导员的协调。[5]

导师在本身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再担任导师一职,工作压力过大,而且制度主要施行对象是学生,所以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设定具体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年级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等。比如说在师资紧张的科研型高校可以实行优秀生导师制,采取导师与优秀学生“一对一”教学模式。这样将学生分类辅导,既不会让学生感到繁重,也减轻了导师的教学压力,最大限度地明确各个导师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高校导师制的实施与推广为高校师生交流、提升学生研究能力与综合素质提供助力。希望在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高校建设的不断进步中发挥高校本科导师制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高校教育中有力、有优势的教学制度之一。

注: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6039);2016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导师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实证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卓越教师成长路径与培养模式研究(SGH16H093)。

参考文献:

[1]周亚利,阿娜尔古力·塔西铁木儿.高校本科导师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赵东金.本科生导师制教学组织实施者应提高四种认识[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2).

[4]刘赞英等.国外大學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5]刘芳.推行“导师制”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式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师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麻辣师生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