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间国学传播机构发展状况简析
2017-04-03刘婧
刘婧
安徽省内的民间国学传播机构,主要涵盖教育培训、企业内训、文化研究三大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徽小筛子义学私塾、安徽国祯书院、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等。就数量来看是逐年增长的趋势,且接受的人群也日益扩大。但现阶段的发展还不成熟,还存在如下问题:诵读经典却缺乏指导;閱读选文却无法通读;蓬勃发展却缺少交流。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自身弱势,还需要政府能够给予支持和监管,才能促使这些民间传播机构朝正确方向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有关国学的概念
国学这一概念,究其渊源,最初是指诸如国子监、太学之类的国家学府。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这两个时期,随着西方学术思想传播到中国,国学这个词才开始有了学问的意义。但在当时,用来专指中国固有的学术,叫做中学,这是相对于西学一说的。直到刘师培撰写的《国学发微》一书,国学这才成为了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
但是国学的定义及范围,说法也有很多种。例如章太炎说:“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不同时期,所指内容有所差异。”[1]邓实说:“国学乃一国之学也。”阎虹玉则认为:“从广义上看,国学是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美学、音乐等各领域的传统文化体系;从狭义上讲,则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及其价值取向。”[2]
我们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二指经世致用的一国之学,三是阐释学意义上的国学。本文所涉及的国学概念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国学范畴,特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儒释道思想研究。这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本文结合安徽省内民间传播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这些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探讨相应对策。
二、国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我们把近代对于国学的研究分为这样几个时期:第一时期对于国学的学习已经开始引入了近代的一些文化意识,将经学和子学相提并论,不再是只强调经学的重要性。第二时期顺应着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口号,国学的研究开始注重科学方法和疑古辩伪意识。以北大胡适为代表的学者们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纷纷开始了对于传统的批判,对于古书和史料进行质疑。这一时期西方文化、西方的人文价值也得到了参考和借鉴。第三个时期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代表,提倡一种世界化的国学。即用新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中国文化,诸如从比较语言学、古语言学等方面。从以上三个发展时期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国学的研究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科学。
三、国学的学习及传播对于国人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区分民族的标志。习近平主席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4]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出现了一些“现代私塾”,即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人群传播国学思想及内容的机构。国学是我们国家的特色,国学的传播可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帮助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张立文教授总结性地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和文化载体,其间有哲学的智慧、深邃的洞见、豁然的启示、成金的点化,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宗教信仰乃至风俗习惯。国学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价值理想的理论依据,是重建新国学的累土基础。”[5]
四、影响力较大的民间国学传播机构
然而,国学的传播仅依靠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南昌大学等高等学府开设国学院、国学研究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受众仅限于本专业的学生,非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一些国学讲座、网站及知识竞赛等活动了解到国学的部分思想。最初的传播国学的民间机构也是高校在社会上开设的小班,诸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受众的群体也仅限于民营企业老总和一些政府官员。授课的时间一个月两天,一年收费3万至4万元不等。而后出现的民间传播机构,以2006年上海出现的“孟母堂”为例,确实有助于国学思想的推广,但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招收的12名学生中,学生出身的家庭多是教师之家或是成功企业家之家。但是,国学的传播是亟需面对多数大众的,最好是可以具有公益性质的讲堂。这样,才能让大众有掌握国学思想的可能,实现国学的全民化。再如苏州的菊斋书塾,面对青少年开设国学课程。将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分班,3至6岁明诚班,7至13岁问学班,13岁以上另开班级,向学生们讲授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对于唐诗进行唱读吟诵,适当培养儒学礼仪、行为规范。旨在以经典为主,国术为辅,耕种、习礼为生活侧重(主课为读经、国术、耕种三类)培养青少年接触国学思想。其中的明诚班以自律,独立为教育目标,问学班以礼让,坚毅为教育目标。这样的民间机构是得到了大众的肯定的,但是收费标准不低,一年要花费35000元左右,所以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价格太高的问题。
五、安徽省民间国学传播机构类型
安徽省内的民间国学传播机构,主要涵盖教育培训、企业内训、文化研究三大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徽小筛子义学私塾、安徽国祯书院、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等。
安徽小筛子义学私塾创办有十几年的时间,最初成立于2004年。这所私塾与众不同的是以义务讲学的形式存在。招收3至10岁的儿童,根据年龄大小分成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每天固定时间开课,以4年为一个教学阶段。主要让儿童在古文典籍阅读中传承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在儿童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让他们诵读优秀国学经典著作,例如:《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等一系列国学经典,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目前招收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家长由最初的试试看的态度到想要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再到现在真正意识到国学思想的重要性,希望子女能够通过长期的学习得到熏陶。这所私塾免费义务的教学性质,让更多的人接受到国学教育,也让更小年龄段的孩子早早地接触国学思想,是一种传承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有益尝试。
安徽国祯书院则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国学传统,面对不同年龄段从儿童到成人,不同社会身份从大学生到教师,再到企业高管和领导等开设不同的课程和班级。例如有智慧人生研修班、孩童的童蒙养正班、周末课堂、企业管理之道研修班、明辨笃行五福人生传统文化研讨班、师资研修班等等。开设的时间有长短期的封闭教学(5天或者为期3个月),也有利用寒暑假教学或者周末时间进行教学,目前以《大学》《孝经》《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礼记·学记》等作为范本传播传统文化。教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经典诵读、游戏放松、德育动漫、手工制作、礼仪修养、故事分享等方式,令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不止于书面理解,而是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力行和实践,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目前的规模也比较大,分布在安徽合肥和六安两个教学点,受众较广。
安徽竹稞学宫文化研究中心隶属于安徽三联学院,是其五大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主要从文化研究角度,深入挖掘国学思想,试图集结民间智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了一些尝试。研究中心会不定期地主办竹稞论坛,例如2014年11月曾经聚集了近30名的专家学者一起研讨道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通过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对比论述,得出了“和而不同”的结论,探求了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除了论坛的形式,该中心还拥有一支研究团队,主要从理论上解析国学思想与现今社会的关联。
除此之外,安徽省内还有一些教育机构,其间含有国学传播的一些课程。例如合肥市的教育家·未来小主人情商课程培训中心,该培训机构针对提高青少年情商开设了演讲与辩论、国学诵读、教育戏剧、英文素养、书法艺术及心理拓展课程,国学诵读就是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向青少年传播着。
六、安徽省民间国学传播机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就安徽省民间国学传播机构的数量来看是逐年增长的趋势,且接受的人群也日益扩大。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如下:
(一)诵读经典却缺乏指导
正如桐城派大家吴汝纶先生所言:文章之道,感动性情,義道乎乐,故当从声音入,先讲求读法……读文之法,不求之于心,而求之于气,不听之以气,而听之以神。[6]诵读有助于接受国学,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加深理解。省内的民间国学传播机构也很注重对于经典的诵读。甚至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阳刚或阴柔,采用不同形式的不同感觉进行诵读。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多数就是教师领读,学生学读,可是意义不加以注释。如果能够有一套完整的适龄教学软件,在诵读的基础上可以理解加记忆是最好了。
而对于成人班,可以在诵读过程中配有一套指导用书,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够找到读书的途径。
(二)阅读选文却无法通读
在这些国学传播机构中,针对不同的年龄和职业分成了不同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是单一的,选择一两部书卷作为范本。所有传播的内容还是很有限的。因为只是一鳞半角地对于选读部分进行学习,往往并不能全面地把握原著的思想和内容。能够做到通读,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通读需要时间和指导,可能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可以采用网络平台来解决后续的学习问题。让学生们对于国学的学习不止于选读的教材。
(三)蓬勃发展却缺少交流
国学的教学应当不拘门户,目前省内民间国学传播机构蓬勃发展,可是各机构之间却缺乏交流。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学子,应大大推进之间的交流: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还可以不定期地邀请校外专家、学术大师们走进机构为学生做演讲或者讲座,了解了这些大家的观点和论述,有助于激发及引导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向。
可见,肩负着传播和弘扬国学思想使命的民间国学传播机构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不够成熟。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自身弱势,还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监管,才能促使这些民间传播机构朝正确方向更快更好地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5A63,安徽省民间国学传播机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阎虹玉.“国学热”现象剖析[J].学术界,1999,(1).
[3]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08581.htm.
[4]习近平.习近平谈国学,[EB/OL]http://culture.ifeng.com/a/20140712/41126914_0.shtml.
[5]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6]王桐荪,胡邦彦,冯俊森等.唐文治文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