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为人生”的写作教学

2017-04-03陈秀丽赖学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鲁迅文章作文

陈秀丽+赖学军

语文教育一直被视为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写作教学的多重育人功能,更成为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张志公曾感叹写作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

写作教学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为了改变现状,写作教学需要改革。怎么改?鲁迅提出的“为人生”的写作无疑对今天的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鲁迅“为人生”的写作观点

写作可以抒情言志、宣事明理,亦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新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说:“作文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的利害……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2]这与新课标的说法本质上相同。此论既体现鲁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更凸显其对人之自由自主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真诚自由地表达自己、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对鲁迅来说,写作的目的乃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鲁迅“为人生”的写作,决定了他不仅关注写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同时也重视写作的个人价值。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有渴望与人交流的需要,写作则满足了人们抒发和交流感情的需要。写作有两种,一是为社会,只有当人们关注的范围广,思考的程度深,跳出个人功利的小圈子,“有补于世,有益于天下”时,写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才能凸显。

关注写作的社会价值时,不能忽略写作为个人,即写作的人文价值。创作来自作者感情的冲动,作品诞生于感情的爆发。文学是人学,文学因记录人性中普遍和永恒的东西,比如爱而更加永久;人性也因文学的存在而得到升华。鲁迅极其重视心灵世界的体验,常常与自己内心交谈。对写作来说,内心的观察体验,远比对外在事物的观察重要,因为外在事物只有进入人的心灵,才能对人产生作用。不去观察体验内在世界,便不可能对社会人生有深刻的理解,提笔作文也就难有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总之,不论写作为了社会亦或为了个人,都是为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作能发挥改造社会的功能,又可以达到改良自身人生的目的。

二、鲁迅“为人生”写作的意蕴

“为人生”是鲁迅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鲁迅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主题、感受方式,他“为人生”写作的意蕴可以从写作的态度、主体、内容、语言和批评等角度诠释。

(一)“声发自心,朕归于我”的写作态度

“盖惟声发自心,朕归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3]。这是他认为写作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也是作者应该具备的写作态度。

写不出来时不硬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需要灵感和激情的情感宣泄,它是激情奔涌、灵感火花相互碰撞的结果。学生常常無话可说却硬着头皮胡编乱造,鲁迅不赞成,他主张“写不出来时不硬写”。生活经验是创作不竭的源泉,没有生活积淀而“硬写”,是写不出文章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绝算不上什么好文章。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说:“要留心各样的事,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4]写不出,说明写作者生活感受还不深,生活经验积累还不足,或者认识比较浅薄,如果硬写,必定满口胡话,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作家写作与学生写作不同,作家需要关注其作品的内容及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学生的要求不能太苛刻,作文水平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采用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逐步提高,一如鲁迅所说:“少年学木刻,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观察多,手法熟,然后渐作大幅。不可开手即好大喜功,必欲作品含有深意,于观者发生效力。倘如此,即有勉强制作,画不达意,徒存轮廓,而无力量之弊,结果必会与希望相反的。”[5]写作需要长期努力,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不可取。他指导学生就他们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写,就是从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达到“能写”,然后再逐步提高,再去探讨写作技巧的运用,探求写作方法的变新。鲁迅反对急功近利,“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的观点不对,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也无法达到练笔的目标。

强调写作要有真意。鲁迅说“世界日日改变,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6]面对当时文坛虚伪矫饰的不良文风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好文章应该是作者正视自己的内心,出于内在写作本能和欲望而自然表达的产物。不少学生尽在“作”上下工夫,殊不知,一“作”就落入虚编乱造的泥沼,“作”出来的东西哪有生活气息。胡编乱造,连自己都无法产生共鸣的文章怎能打动别人。因此,鲁迅提倡作文要“有真意”,选材真、情感真、语言真的文章才是真正意义的好作文,才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晶,否则便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好文章都是从心里流露出来的自然、真实的声音。不为满足他人的意愿,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事实的真相,编造自己本不愿说,或无话可说的事。否则于己于人都没有任何价值,只有说真心话,抒真感情,才是真正写作的开端。

(二)思想、文学修养并重的写作主体

写作主体观关注的对象不仅是静态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动态的写作主体,包括作者的心理、思维、审美意识、语言机制等深层结构,写作主体论认为作者的内涵影响着作者的写作水平,没有足够的文学底蕴无法写出好文章。鲁迅认为作者的内涵主要从生活和阅读两方面培养。他说:“此后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7]”鲁迅非常重视阅读,特别是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鲁迅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角度,认为阅读是输入,而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无法进行输出,只有足够的输入才能促进更好的输出。阅读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怎样阅读以有效补充写作主体,从而促进写作?鲁迅认为博览群书与深入研究相结合;留心积累与用心思考相结合。主张先行泛览,广泛接触各种知识,扩充眼界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做深入研究,并在阅读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同时在读书时不可死读书,读死书,应该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仅要成为“读书者”,更要成为“思索者”。1936年4月左翼文学青年颜黎民给鲁迅写信咨询读书的问题,鲁迅告诉他不要专看文学书,尤其不要看一个人的书,要像蜜蜂采蜜博览群书,同时也看科学知识的书和介绍外国风土人情的书。

(三)“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写作内容

“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并非鲁迅对学生写作要求不高,而是要先用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打好基础。写作基础打好后,鲁迅强调作者不能满足于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但也不可苟安于这一点,还是要有改革,才不至于沉没了自己,没有了对于时代的助力和贡献。为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鲁迅给出的建议,即“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8]一方面他建议习作者要先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进行写作,另一方面又要求习作者对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努力开掘,不但要能把材料写出来,还要写得正确,写得优美,写得有技巧,这才是习作者追求的理想目标。据学生回忆,鲁迅和他面谈习作小说《樱花下的一夜》说:“你的这一篇,倒像一首抒情诗,只可惜带点学生腔。但是,你现在也只能如此。不过,以后还得多多阅读各种名著,好扩大你的眼界;对社会生活也要多观察,这样你的题材就不会太狭窄了。”[9]

(四)白描法、画眼法简练写作的语言

文章的好坏,首要是语言表达。鲁迅对它的要求是通俗简练。习作者都注重语言的学习,但易入误区。为语句华丽,乱用“大词”、堆砌词语,甚至制造谁都不懂的词语。结果文章晦涩难懂,读者望而却步。孙席珍回忆,学生要求鲁迅传授作文秘诀,鲁迅说只有一点经验,那就是废话要少说,也不能有败笔,更不要拖泥带水、故意拉长。鲁迅经常写完文章至少看两遍,尽可能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曾指导青年张天翼:“你的作品有时失之油滑,是发表《小彼得》那时说的,现在并没有说,据我看,是切实起来了。但又有一个缺点,有时伤于冗长,将来汇印时,再细细看一看,将无之亦毫无损害于全局的节、句、字删去一些,一定可以更精彩。”[10]可见鲁迅对学生写作语言通俗简练的要求之严格。

为此,鲁迅提出写作语言“白描法”和“画眼法”。即用简练的语言,达到逼真传神的写作效果,就必须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鲁迅运用白描法写杨二嫂,先写她“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再写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脾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圆规”,寥寥数笔,对杨二嫂的一眼一鼻,一招一式,一言一语的勾勒,摄下最传神的镜头,将这个由小康走向败落的小市民的嘴尖舌利、刻薄而带市侩气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神采飞扬。

(五)反对“嫩苗地驰马图快意”的写作批评

文学界,文学批评不可或缺。鲁迅认为习作者出现各种问题都属正常,不应恶意、过度地批评。他将新人新作喻为嫩苗,“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11]恶意批评对习作者及其作品造成毁灭性打击,不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繁荣。当然,反对恶意批评并非不批评,或一味赞赏,应根据实际,对有价值的予以肯定、扶植和培育,对无价值的加以否定、批判和摒弃,提出客观、公正的建议。他評价《药》的收束,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而《肥皂》和《离婚》等作品虽然有着技巧圆熟,刻画深切的优点,但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所以是既看到了作品的优点又看到了作品的不足。对青年作者,更是满怀热情赞赏他们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又一分为二地指出其不足。比如鲁迅认为黄鹏基的作品“用流利而诙谐的言语,暴露,描画,讽刺着各式人物,尤其是智识者层。”但也许因为“力求生动,流利的缘故罢,抉剔就不能深,而且结末的特地装置的滑稽,也往往毁掉全篇的力量。”[12]

三、鲁迅“为人生”的写作教学

多年教学生涯的鲁迅,论及写作的方法、途径和要素等,除针砭时弊、融合自身写作经验外,还紧密联系学堂学生、社会青年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和理论水平等诸多因素。

(一)声发自心的写作主体

鲁迅倡导“声发自心”的写作态度,强调尊重作者的主体地位,叶圣陶也一直呼吁“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教师改作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今责令探索,彼必将用心而其得之矣。”[13]他建议改革传统,让学生处于教与学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教师只起引导和指点作用,学生学会自改,才能真正把作文写好。叶圣陶认为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做法,与鲁迅不谋而合。

青年叶紫写小说《夜哨线》并寄给鲁迅,希望得到修改。鲁迅并不动手修改,而是给他回信:“我看这很容易补救,只要反过来,以写事件为主,而不以赵公为主要角色就成。办法是将第一段描写及解释赵得胜的文字,再缩短一些,就是减少竭力在写他个人的痕迹便好。不过所谓‘减少是减少字数,也就是用几句较简的话,来包括了几行的原文。”[14]鲁迅让叶紫自己修改,但这样的修改意见不经深思熟虑是无法提出来的。叶紫根据鲁迅的意见,着手修改,小说发表,成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作者也逐步成长为优秀左翼青年作家。

尊重作者主体地位,还表现为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保护学生创作积极性。鲁迅指导青年写作,也会碰到学生面对文题写不出来,胡编乱造应付了事的情况。孙伏园回忆,他有一篇态度不太认真的文章,交上去后,担心挨鲁迅批评。没想到,鲁迅评语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孙伏园大感意外,倍受鼓舞,终身难忘。孙伏园初学写作,总是得到鲁迅的鼓励,他说,如果一开始不会创作,那么可以先翻译一点别国的作品;如果不会写纯文艺的东西,就可以先写一点小品杂记之类。孙伏园听了大受启发。

许多人受到鲁迅的鼓励,从而对写作充满信心,因此觉得“文字也自然开展起来”。初学写作肯定充满困难,如果没有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很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让学生放松心情,多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写作的进步就尤为重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酝酿时间,酝酿成熟再动笔,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写作态度。

(二)指向写作的比较阅读

思想、文学修养并重的写作主体,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鲁迅告诫青年读书要自己思索、观察、做主,倡导“比较阅读”。鲁迅提倡看各种各样的书,就算是那些讲扶乩、讲婊子的书也都可以翻一翻,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可以多翻,只有多看书、多翻书才会有比较,而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办法。因此鲁迅读书之所以能深刻理解书本的内容,更能辨别真伪、鉴别好坏,提出独到的见解,都源自阅读基础上的比较,深入思考的成果。

鲁迅认为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阅读大作家的作品定稿及未定稿本,通过比较学习写作。因为他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全部都已经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因为是大作家,其定稿几经修改保留下来,学习、体会其写作方法、技巧,必定有收获,远比抽象的条框来得可靠、有效。此外,鲁迅认为学习者不仅要知道“应该这么写”,同时也要懂得“不应该那么写”。这就得“从大作家未定稿本中去体会”,其未定稿还有待修改,记载的也是未被采纳的内容,通过比较未定稿和定稿,学习者就能发现大作家有哪些删除或修改的内容,然后尝试解读作者修改的原因,往往比只读定稿来得更为深刻、有效。

语文名师管建刚的“指向写作”阅读课,与鲁迅的“比较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分析文章,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独有”的写作奥秘,而不是传统写作教学“凤头猪肚豹尾”、“围绕中心写”、“起因经过结果”类的老生常谈。管建刚认为解读“独有”的程度并不够,还要简单说说课文的写作特色,并从学生作文实际出发,选择适用于学生写作迫切需要的“写法”。这是写作与阅读的融合,在阅读中思考写作,在写作中运用阅读,达到阅读与写作的共生共长。

(三)着意源自巧妙的选材

文章成败由立意,着意源自妙选材。鲁迅认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具体说,选材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写你所熟悉的事情;二是写有意义的事情;三是写实有的或虽非实有看去却象实有一样的事情。

所谓熟悉的事情,鲁迅是指要写的虽不一定亲历,但最好也要经历过。所谓的经历,就是指所有遇到过的、见到过的以及听到过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是需要自己亲自做过的。当然,鲁迅也认为写熟悉的事,不等于就是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琐事,完全可以扩大自己对于生活所感受到的范围,而不是纠缠在自己身边小小的悲欢上面。而所谓“让实有的或虽非实有看去却象实有一样的事情”指的就是“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15]文学创作的素材可以来源于生活,但又可以运用技巧、想象来进行修饰。所以,鲁迅重视观察,也劝人重视观察。他说他的写作方法来自于外国作家,第一需要观察,第二是观看别人的作品,不专看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作品也才能做到语言、思想上的独立。

艾芜和沙汀曾向鲁迅请教选材,短篇小说的写作,可否选择自己所了解熟悉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为写作對象,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来揭示当时社会所显现的和潜伏的一般的弱点。鲁迅回信表示赞同这样的取材,认为这样写作对时代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只有同阶级的人才会更了解本阶级的思想,才能深切体会了解本阶级的弱点,当他们用审视的眼光剖析批判自我,揭露批判本阶级弊端时,文章的批判性会比不熟悉此中情形者更有力,也更有说服力。但他强调要对写作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不能因为熟悉而忽视其内在的深层次东西。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有力度、有价值。可见鲁迅虽然重视写作的取材要严格,但更强调透过纷繁复杂的表现来挖掘事物的本质,作者对材料的巧妙挖掘和加工更为重要。

(四)边读边改的以读促改

鲁迅十分讲究语言的准确与妥帖,而语言的提升不是朝夕能就,需要长期努力。鲁迅锤炼语言,有自己的诀窍,就是重视修改,边读边改。就像俄国作家契诃夫说的:“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所以,越优秀的作家,越重视修改。可以说,修改不仅是写作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修改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写作。修改的过程,正是修正思想内容的过程。修改是为了表达更准确,更传神,所以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出佳作。鲁迅是修改文章的典范,写《自嘲》诗,原句:“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鲁迅几经思考改为:“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区区两个字的修改却是点睛之笔,旧帽未必破,破帽一定旧;破船未必漏,漏船更危险,作者将置身反动统治下的艰难处境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

鲁迅锤炼语言的关键,在“读”。鲁迅认为“读”可以调动作者多种感官细胞参与批改,不仅“目察其形”,而且“耳闻其声”,大大提高作者对所写文章的欣赏力和鉴别力,鲁迅修改文章的诀窍就在“边读边改、以读促改”:“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16]鲁迅邻居常说,鲁迅屋里深夜还有客人谈天谈得很响。哪里是客人,是鲁迅在朗读刚写好的小说《幸福的家庭》,他在用它检验自己的文章合不合格。

鲁迅多次叮嘱青年写作时要边读边改。全篇写完以后,还要细看什么地方要增删,最后还要注意字句的自然韵调,有读起来觉得不合适的字眼,再加以更换。鲁迅母亲听到书房里有人叫喊,连忙去看,不禁吓一跳,只见大胡子青年站在桌上手舞足蹈朗读,手里拿着他写的诗稿。鲁迅津津有味地坐在桌旁吸着烟侧耳倾听,原来他在帮助云南籍大学生通过朗读修改作品。边读边改,以读促改是鲁迅留给后人宝贵的作文教学经验。

(五)耳提面命的交谈切磋

鲁迅反对恶意的写作批评,这对今天的作文批改有着借鉴意义。学生害怕教师面批面改,因为作文存在许多不足,生怕老师批评。虽然眉批、总评的方式更常见,但面批的作用无疑大得多,面批,不仅不受文字的限制,可以批得更全面、更到位,还可以根据作文文体进一步扩展,甚至聊及文外的事情,这都是眉批和总批所无法企及的。鲁迅向来坚持教育过程要做“协商者,指导者”,而不做“命令者”。因而他指导青年写作,虽鉴于各种原因,很多通过书信往来,但鲁迅更重视面谈切磋。

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面谈过程如果保持轻松愉悦的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知识的兴趣。因此,鲁迅和青年面谈习作,坚持不能过度批评,也不能过度赞赏,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实事求是,既有诚恳帮助,更有热情鼓励,既深入交换关于习作本身的中肯意见,又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更多社会生活。热心写作的青年,从中获益匪浅。给学生习作以中肯全面的评价,需要更认真细致的工作。鲁迅的面谈,都是仔细地掀去用纸条夹放的地方,然后再将稿纸上用铅笔轻画的小点作为记号供作者查看修改。他一一询问作者的意图,然后和作者平等交换意见,共同研究商量修改办法,再由作者动手修改。据《鲁迅日记》1921年7月11日以后四个月的记载,他与素昧平生的邮局青年宫竹心书信往来,面谈习作达二十多次,其诲人而不倦,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破恶声论[A]//鲁迅全集:第8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也谈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J].初中生优秀作文,2008,(Z2)

[5][7]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1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金隐铭.鲁迅杂文精编[M].漓江:漓江出版社,1998.

[9]鞠党生.鲁迅的作文教学法给我们的启示[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4,(06).

[10]鲁迅.致张天翼1933年2月1日[A]//鲁迅书信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1]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3]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4]鲁迅.致叶紫1934年10月21日[A]//鲁迅书信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15]鲁迅.致徐愁庸[A]//鲁迅书信集(上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6]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南腔北调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鲁迅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