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

2017-04-02徐世宏何礼健刘家仪黄奕洲

食用菌 2017年4期
关键词:食用菌广西生产

徐世宏 韦 炜 吴 登 何礼健 刘家仪 黄奕洲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530022)

食用菌集聚诸多优点,可食可补可药[1]。近十年,广西紧紧抓住政策、市场等多个机遇,发挥优势,科学规划,探索创新,多点发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崛起并取得了快速发展,把食用菌从不起眼的小作物壮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成为广西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特色选项,促进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广西种植业中,食用菌总产量仅次于粮、菜、果、蔗,居第五位。笔者分析广西食用菌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潜力,为今后广西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广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1.1资源优势广西温光资源丰富,各种生物生长量大,甘蔗、桑枝、木薯等农作物秸秆原料资源居全国前列,适合食用菌生产的原料十分丰富。粗略统计,2015年广西秸秆资源量5052.46万t,其中甘蔗秸秆约3000万t,水稻秸秆1100万t,玉米秸秆350万t,桑枝145万t,木薯秆140万t,香蕉秆150万t,其他作物秸秆150多万吨,可收集资源量(含蔗渣)4951.23万t,还有大量的木屑、果园修剪枝条等,每年数百万吨的家禽畜排泄物,充足的、可再生的原料来源保证了食用菌生产稳定发展。

1.2气候优势广西地处低纬度,属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8~23.3℃;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干湿分明,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61.7~2657.8 mm,能满足大多数食用菌栽培要求。广西自然环境良好,秋冬种菇的天然优势全国少有,独特的气候优势能满足不同类型食用菌的周年生产。

1.3区位优势广西沿海沿江沿边,有边境口岸11个;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连接中国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具有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这也是广西最大的特有区位优势。随着这个拥有20亿人口自由贸易市场的建成和正式运行,一个全球最大的开放市场将会给广西食用菌产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2 近十年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

2.1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实现“十一连增”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度广西食用菌鲜品总产量达到127.95万t,总产值达到109.63亿元[2],分别比2005年度的34.17万t、13.02亿元增长274.45%和742.02%,实现了“十一连增”;总产量、总产值均名列全国第9位,比上年度前进1位;总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总产值连续三年保持在百亿元以上。

2.2多个品种产量居全国前列双孢蘑菇、红椎菌、桑枝秀珍菇是广西发展较好的食用菌品种。其中双孢蘑菇产量自2012-2014年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度排名全国第二;野生红椎菌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一,全国10朵红椎菌至少有8朵产自广西;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的规模从2007年的几乎为零到2015年超过1.8亿袋,多年居全国前列。

2.3优势产区雏形呈现,万吨大县达到29个广西初步形成了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平菇、桑枝秀珍菇等中低温食用菌、草菇等中高温菇生产六大优势特色产区,产业逐步向资源优势区域集聚,生产大县稳定在30个左右,2015年度栽培面积超过100万m2的县(市、区)有35个,产量超1万t的县(市、区)有29个,产值超1亿元的县(市、区)有27个。

2.4科技支撑明显加强,创新集成栽培技术模式超百项整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现有相关科研院所食用菌科研人员、食用菌学会及协会等科技力量,产学研团队联合科技攻关,开展“科技兴菌”活动,提升了广西食用菌生产水平。创新研究集成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和模式100余项,申请或拥有发明专利技术超过20项。

2.5龙头带动显著增强,专业组织超过百家食用菌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促成了一批经济实力强、生产发展稳定、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2015年广西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达到128家,比2005年增加了93家。这些食用菌专业组织发挥了明显的龙头作用,带富了一方农民,带活了一方经济,实现了双赢。

2.6“三品一标”产品零突破,荣获多个荣誉称号一批食用菌产品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实现了零突破,先后有20多个食用菌产品通过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及产地认定。横县被授予“中国双孢蘑菇之乡”,田林县被授予“中国灵芝之乡”,“浦北红椎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7食用菌产业整体效益良好,从业者人均收入1.85万元2015年度广西食用菌从业者近60万人,人均收入1.85万元,比2005年度增加了1.4万元,增长了311%,体现了良好的产业效应,激发了农民及社会资金进入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

2.8食用菌产业在精准扶贫中作用显现,参与程度高截至2017年1月,全区54个贫困县均有食用菌生产,参与率达100%,覆盖229个乡镇681个村屯47 000多人,其中贫困户12 400多户;合计生产面积3769.77万m2,鲜品总产量26.35万t,总产值22.99亿元。食用菌产业正逐步成为广西精准扶贫的重要助推器。

3 目前广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发展规模偏小,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广西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排名全国第9位,但总产量127.95万t仅是第1名的河南省488.65万t的四分之一左右。食用菌产业整体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生产仍处在小、散、低状态,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全区没有一个省级的食用菌龙头企业,鲜销冷链不足,几乎没有精深加工产品,专业市场是空白,没有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3.2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比较效益降低这几年,食用菌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一样,步入了高成本阶段,生产用地、栽培原料、劳动用工、储备运输等成本都在不断增加。如生产原料中常用的棉子壳,这两年由每吨600~700元上涨到差不多3000元;用工由每天50~60元涨到100~120元,但是食用菌价格仍是原地不动或上涨不多,导致生产者利润下降。

3.3行业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支撑薄弱一直以来,广西食用菌科研、服务部门和建设主体都严重缺乏人才,仅有3家省级食用菌科研部门,无独立专业科研机构,专业从事食用菌相关科研人员仅30多人。因此创新开发能力弱,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小户作为现今生产主体,对食用菌知之甚少。2015年统计广西食用菌管理部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仅为1465人,菇农则有209 921人,而且大部分技术人员是半路出家,知识老化,服务产业发展明显力不从心。

3.4食用菌产业扶贫受限较多,总体基础不实食用菌因具“短平快”独特优势而受到不少贫困县、贫困户的关注和热捧,但却受限于诸多条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比较突出的是自然条件受限,贫困人口常常集聚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土地少而散;还有强壮劳动力缺乏、留守贫困人员科技素质普遍偏低、部分贫困户害怕失败持观望态度、缺少生产启动资金、缺乏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销售渠道等,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使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应有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广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潜力

4.1面积潜力2015年度广西食用菌生产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县仅仅3个,占全区有食用菌生产的106个县(市、区)的2.83%,可以说全区特别是主产区食用菌生产面积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4.2产能潜力广西食用菌总产量2015年度为127.95万t,而排名全国前两位的河南、山东省的总产量均超过440万t,广西仅有这些食用菌强省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总量增加的潜力很大。

4.3技术潜力在原料开发、设备设施、生产管理、产品加工、菌糠处理等整个食用菌产业链中,可研发的领域、可创新集成的技术具有很大的空间。

4.4龙头潜力目前广西食用菌生产企业尚未有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也为数不多;广西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也只有4家,福建省工厂化企业已达到178家[3],广西培育龙头带动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4.5市场潜力随着民众对食用菌高蛋白、低脂肪,营养食疗美味兼备的优势逐步认可,加之营养学家提出的人类健康食谱“一荤一素一菇”[4],顺应了当前民众追求保健、绿色、休闲的饮食需求,将会刺激消费者对于食用菌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食用菌市场潜力是很大的。

4.6扶贫潜力食用菌产业作为一个周期短、投资少、增收快的“短平快”项目,受到了广西很多贫困县或者贫困户的关注及参与,必将推动广西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5 广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对策

5.1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提升食用菌产业的重大意义,不仅要把食用菌从小作物转变为一项产业看,更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看。把提升食用菌产业作为广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扩大器,作为发展广西现代农业、推进精准扶贫、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抓手,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把指导贫困县搞好食用菌生产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到人。加强与相关部门、创新团队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加大资金投入,捆绑项目,共同推动产业进步。

5.2落实优惠政策出台细化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如农机补贴、农业用地、生产用电、用水以及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以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从而让贫困地区引得进、留得住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能人,同时吸引社会闲散资金介入。

5.3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科技兴菌”活动,注重科技创新,挖掘现有产学研资源,加强区内外业界沟通,推动科技大联合,对产业关键环节联合攻关;加紧行业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菇农及从业人员在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市场销售、电商物流、品牌创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和指导服务;整合技术资源,分县、分片包干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覆盖到发展食用菌种植居多的贫困村,整体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水平和转化成效,让农民群众对食用菌产业的接受最大化,增强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5.4构建现代菌种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菌种体系,创建现代菌种中心,引进选育筛选新特优稀品种,建设优质菌种生产供应基地。做强双孢蘑菇、平菇、香菇、木耳等传统优良品种;做大秀珍菇、夏香菇、毛木耳、草菇、金福菇、竹荪等中高温特色品种;做优杏鲍菇、灵芝、姬松茸、猴头菇、茯苓等食药兼用珍稀品种。

5.5推进原料本地化产学研团队合作,研究利用桑枝、稻草、甘蔗叶、玉米秸秆等广西丰富的本土农业秸秆及林业副产品;试验开发利用中药渣、树皮、竹屑等新型原料,变废为宝,提高利用率,扩大适宜品种,优化高产配方,形成技术体系,发展清洁农业。

5.6强化示范带动根据广西各地优势,建设不同主题的良种良法示范点,重点建设菌包及栽培基料集中生产供应示范基地、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食用菌本土原辅材料供应示范基地、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产后处理及加工示范基地以及食用菌产业示范园等。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双孢蘑菇二次发酵技术、稻-菇轮作、间套种技术、反季节栽培技术、周年化生产、菌糠生态循环利用技术、食用菌生产加工标准化技术、林下种植技术等,以点带面,串点成线。

5.7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加大对食用菌龙头企业的信贷、财政贴息、税收等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产业经营主体,提高贫困户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让企业和贫困户真正享受到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5.8强化质量管理建立政府管理平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制定食用菌产业管理办法,加强对生产过程、市场价格、加工储运等方面的调控;加强产业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推行质量追溯制度,全程控制产品质量。

5.9打造桂菌品牌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创建和树立品牌形象,积极挖掘食用菌的历史和文化;开展食用菌“三品一标”工作,从技术、品质、营销、宣传上全面提升传统桂菌品牌;依靠国家政策,主动与市场对接,逐步打造桂菌系列品牌,重点打造双孢蘑菇、秀珍菇、金福菇、灵芝、桑枝食用菌等广西优势品牌;培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有机生态的桂系特色精品,如“浦北红椎菌”地理标志产品、百色云耳、瑶家菌、壮家菇等民族品牌。通过各种载体,让广西食用菌品牌文化传播出去,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5.10注重宣传引导宣传正能量,宣传中央、自治区相关扶持政策。把信息化贯穿到食用菌产业链全过程,宣传引导以“互联网+食用菌”推动产业地位升级;科普食用菌保健养生知识,引导健康饮食;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广西种菇致富的好典型和新亮点,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食用菌广西生产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