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四部曲

2017-04-02张继平

关键词:低质公平优质

张继平, 黄 琴

(三峡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宜昌 443002)

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四部曲

张继平, 黄 琴

(三峡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 宜昌 443002)

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是使所有公民更加平等的一种价值信念、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发展途径。从上“劣质大学”的机会公平到上“好大学”的机会公平,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必然经历四个阶段,亦称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四部曲”:走出低质高等教育公平,跨越“普质”高等教育公平,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公平和实现“特质”高等教育公平。

高质量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公平; 四部曲

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是使所有公民更加平等的一种价值信念、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发展途径,它使所有公民均有机会进入适切自身特性的“好大学”,获得满意的教育和实现公平自由的发展[1]。这里的“好大学”,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按照办学水平的优秀程度,可以简单地将大学分为“好大学”、“平庸大学”和“差大学”几个层级。所谓的“好”与“差”,不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映象,还标志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大学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一种考量。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上,“差大学”作为一种“劣质”的高等教育,其结局要么因发展艰难而被其他大学吞并,要么因声名狼藉而关门歇业;“好大学”提供两种高等教育——“优质”高等教育与“特质”高等教育,这两种高等教育均是高质量高等教育,广受社会欢迎,是重点发展的对象;“平庸大学”作为一种“普质”高等教育,人们对它可谓“爱恨交织”,人们爱的是它为考生提供大量的高等教育机会,圆广大学生的大学梦,恨的则是它不能提供适切学生个性的、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教育。“优质”高等教育与“普质”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人们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之后能够形成过硬的素质和“非凡”的能力,实现更满意的发展;“普质”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质量平庸,人们接受“普质”高等教育之后难以形成满意的感受,专业素质、动力能力、创新精神都比较薄弱,上大学的预期与现实存在很大反差。在人们既追求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又追求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博弈:“平庸大学”能够普遍存在,但随着市场筛选机制向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渗透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现,这种大学只能通过转型谋生存,否则会从高等教育市场上渐渐绝迹。从上“劣质大学”的机会公平到上“平庸大学”的机会公平,再到上“好大学”的机会公平,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从低水平公平到较高水平公平、再到高水平公平的螺旋上升过程,其间必然经历“低质”高等教育公平、“普质”高等教育公平、“优质”高等教育公平和“特质”高等教育公平四个阶段,亦称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四部曲”,这“四部曲”的实现,既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变迁过程,也是国家政策逐步推进的过程。

一、走出“低质”高等教育公平

“低质”高等教育公平是人们所摒弃的高等教育公平,它是一种低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平。所谓“低质”高等教育,有三层意思:第一,从质量标准的角度来看,就是指高等教育质量低劣下等,没有达到最起码、最底线的标准,是一种不合格的高等教育,学生接受这种高等教育后也可能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次品”;第二,从教育投资与回报的角度来看,“低质”高等教育是一种高投资、低收益的高等教育,是教育增殖效应使人们的高等教育机会增加导致需求量减少的高等教育,家庭投资这种高等教育将承受巨大的成本风险;第三,从消费者满意的角度来看,“低质”高等教育是一种高期待、低满意的高等教育,当一个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后,将更少追求该类高等教育公平,转而追求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公平。全面质量管理时代,走出高等教育“低质”发展的幽谷,打造“中国高等教育升级版”,既包含高等教育结构、规模的升级,又包含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效率的升级,还包含中国高等教育结果——产品、服务与学生成就的质量升级。“中国高等教育升级版”意味着粗放的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公平的高等教育现状、低质低效的竞争方式等将逐步被摒弃,追求高效益、有质量、公平性的高等教育发展,是时代发出的中国“好声音”。

环顾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考生上大学的机会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公平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有限供给向质量选择转变,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从简单的机会公平向丰富的质量公平转变,办学质量成为人们选择高等教育的主要参照。因此,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是改变高等教育低质量发展、低水平公平的关键因素。强调以提高质量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是因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追求高等教育公平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体,它们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从本质区别上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宗旨是改变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倾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而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目标则是打破高等教育的族群性偏见,实现高等教育机会的正态分布。从内在联系上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追求高等教育公平是统一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追求高等教育公平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反映;没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公平只能是暂时的、表面的,没有公平的高等教育质量只能是片面的、肤浅的。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高等教育质量高低、高等教育公平程度强弱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经济漫步发展阶段,公平的重要性被人的卓越性所遮蔽,工业化的胜利为学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条件,也创造了契机[2]。在经济腾飞阶段,经济快速增长能够提供较多较好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为无论毕业于“劣质大学”还是“优质大学”,都能公平地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学生对“低质”高等教育并无太多不满情绪,但到了经济平稳增长甚至停滞阶段,就业岗位会减少并且“好”的岗位减少更为迅速,“劣质大学”的毕业生很难公平地找到理想的工作,高等教育进入“不满的冬天”,学生的学习动机会下降,厌学情绪上升[3]。因此,立足高等学校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为广大考生提供更为充足的高等教育机会固然重要,但提高质量的任务更为迫切。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高校办学规模得到空前发展,众多高校从传统的“精英型”学院发展为“多元化巨型大学”,有的办学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办学经费、后勤保障等办学条件所能承载的容量,一些高校在高等教育扩招过程中出现质量滑坡的现象,办学认可度较低,难以参与以质量为载体的高等教育竞争。尽管有考生选择低质量的高校,但这并不是满意的和最佳的选择,而是出于无奈。家长为低质量的高等教育付费的惟一理由就是不愿意让子女因放弃低质量高等教育而赋闲家中或在社会上厮混,从此走向堕落的深渊。每个家长都明白,把学生送入低质量的大学,就相当于给学生买回一张远行的站票,要让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公平的社会流动,几乎是“蜀道之难”。部分学生在“看破高等教育的红尘”之后,选择辍学回家干活或出门务工。在一片失望声中,低质量大学失去市场口碑,难以在竞争中生存,规模发展难以为继,更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公平发展不是放弃质量而让所有学生都同等地接受低质量的高等教育,更不是稀释原有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其根本途径在于切实提高所有大学的教育质量,挤掉大学教育中的“水分”,让学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二、跨越“普质”高等教育公平

“普质”高等教育公平指人们上“平庸大学”的机会公平,它是一种较低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平。“普质高等教育”之所以平庸,一是“硬件”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学科专业等没有优势,我有人亦有,甚至我有人更优,无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二是“软件”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等没有特色,“千校一面”现象严重,难以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从质量标准的维度比较,“普质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凡俗的、水平不高的教育,学生接受这种高等教育后很难实现教育预期;从社会需要的维度考察,“普质高等教育”并非学生、家长、雇主衷情的高等教育,其存在的逻辑实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不容置疑,“普质”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更多学生创造了公平地上大学的机会,但这种公平是缺乏质量、缺少价值的。

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人才市场上,“普质”高等教育的泛滥,已导致大学文凭不断贬值,大学生之“天之骄子”的本义正在被改写,上大学的“里程碑”意义不断减弱。对于那些只能进入“普质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来说,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完全的决定性作用,这条曾经被认为是社会底层流向社会上层之最公平的通道,如今变得越来越狭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放逐。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0%左右的学生放弃高考,且最近几年这一数字基本保持稳定[4]。越来越多的考生放弃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选择更加多元、成才的路径更加宽广,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平庸高等教育的失望和对低水平高等教育公平的不满。在弃考人群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升入重点大学无望,而对众多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的就业前景又不看好。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弃考后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好学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接受国外的高质量高等教育,而贫家子弟则只能选择外出打工或回乡务农。对照之下,“普质”高等教育不公平造成的恶果主要由弱势族群来承担,优势社会阶层子女则可以幸免,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分担机制迫切需要补偿性政策加以调节。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前提条件就是要跨越“普质”高等教育公平,使高等教育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公平

“优质”高等教育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人们普遍追求的高等教育。如果说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人们追求的是“普质”高等教育公平,那么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人们追求的是“优质”高等教育公平。这里的“优质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一种高于普通水平的质量标准,包含三层意思:一曰学术水平优异,不仅顶尖学者云集,而且顶尖学术成果累累,一般高等教育机构难以企及;二曰社会声望显赫,具有众所仰望的名声,家长、学生和社会都心向往之;三曰人才培养质量上乘,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集散地,毕业生广受雇主青睐。基于这三层意思,优质高等教育公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上“好大学”的机会公平。在西方高等教育世界,“优质”是“顶尖”、“世界一流”的同义语,因而提供优质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指向那些位居“金字塔”顶端的研究型大学,譬如美国的“常春藤”大学(Ivy League University)、英国的古典大学(Ancient University)、法国的大学(Grande école);或者位居学术排行榜首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场域里,“优质”是“名牌”、“国家重点”的代名词,因而提供优质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那些国家政策倾斜、重点投资和制度眷顾的大学,如果从大学分层的角度考虑,那就是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如果用家长和考生耳熟能详的词来表达,那就是“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如果用政策性术语加以界定,那就是“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大学。这些“好大学”是中国优质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考生追慕的主要对象。

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形下,人力资本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逐渐超过供给,社会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学历门槛,以期招录更高能力、更高投资收益的人才,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劳动力市场更倾向于招录重点高校毕业生,使优质高等教育与“普质”高等教育之间逐渐形成一道深深的鸿沟,导致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明确地指向重点高校。这一变化表明,优质高等教育作为反映个人高能力的一种信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雇主据此对毕业生进行鉴别与筛选,并安置求职者到不同的岗位上,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在雇主依据文凭进行筛选的前提下,一个考生获得一张通往优质大学的“门票”,就意味着多了一个通向人生成功的机会;出生于低社会阶层、弱势群体、贫困家庭的考生,如果有机会进入优质大学,就意味着有机会打破阶层固化的格局,实现向中上层社会的流动。因此,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们不但追求“普质”高等教育公平,更倾向于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公平。但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比较稀缺,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还相当有限,加之优质高等教育的地域分布不均,招生名额投放比例失衡,人人都上优质大学还不现实,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还只能眷顾少数人。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建设少数几所一流大学,而是建设一流的、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

四、实现“特质”高等教育公平

“特质高等教育”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因应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及普及化而提出的一种质量标准。按照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的大学发展逻辑,办学特色即为教育质量。一所大学是不是“好大学”,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特色是否鲜明[5]。着眼特色发展的质量观,“特质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指办学理念独特,既追求卓越又展现特有风貌,以标新立异争创同类高校中的一流,建造同类高校中的高峰;二指办学目标独特,既适切自身个性又善于与时俱进,瞄准特定受教育群体培养个性化、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三指办学模式独特,既回应行业需求又发挥自身优势,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具有贴近行业发展的前沿性、时代性;四指办学举措独特,既尊重教育的内适规律又尊重教育的外适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结合上述四个方面,特质高等教育可以概括为应用技能性强、行业需求量大、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负责此类高等教育的机构从类型上讲主要包括特色鲜明的行业型、应用技术型、专业型、区域型等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高等院校,从层次上讲主要包括特色鲜明的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6]。尽管这些高校的学术水平不如研究型大学抑或研究教学型大学,但学生接受这种高等教育后,能够形成良好生存的技能、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并由此为学校赢得崇高的社会声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大学”。

从人人出彩、人人成功的角度出发,“特质高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教育,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公平地获得成功成才的机会,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结果公平。可以说,“特质高等教育公平”是规模和质量高度统一的公平,是外延和内涵相融通的公平,因而是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及普及化阶段,如果说优质高等教育机构仍然秉持精英教育的理念,实行高度选拔性的入学,向极具学术天才的学生开放,让每个人都进入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那么,创建规模宏大、品种丰富、质量可靠的特质高等教育机构则成为一种理想而又现实的追求,让人人都进入特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也是完全可能的。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高等教育系统分层分类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是一致的,高等学校类型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化改革,必须用新的发展观、质量观、公平观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积极创办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特质高等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更充分、更多样、更适合的学习机会,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

[1] 张继平.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特点及实现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6(2):13-18.

[2] 王建华.教育公平的两种概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6):24-28.

[3] 李立国.普及化高等教育应该是一流多元[N].光明日报,2016-11-08.

[4] 汪 明.对高考弃考需多方归因综合施策[N].中国教育报,2014-06-11.

[5] 沈满洪.彰显大学办学特色的三个层次[N].中国教育报,2015-12-14.

[6] 张继平.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十大发展趋势[J].北京社会科学,2016(5):94.

[责任编辑:杨 勇]

2017-02-12

张继平,男,苗族,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黄 琴,女,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4.023

G 47

A

1672-6219(2017)04-0106-04

猜你喜欢

低质公平优质
公平对抗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怎样才公平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笨柴兄弟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想离离不了,想过过不好——低质婚姻面面观
走出“低质婚姻”的雾霾
不同类型低质林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