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下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研究
2017-04-02翟修树
翟修树
一、引言
“融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 I·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1984)的著作《自由的技术》中,他认为融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等)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其实质是多种媒体技术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技术,是传统媒体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依托宽带局域网、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形式[1]6。
融媒体是媒体发展的一种理念。当前,“融合”引领媒体发展方向并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格局。高校电视媒体作为学校电视节目制作、传播的媒介平台,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寻求自我发展是第一要务,而“融合”是其谋求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电视媒体的融合是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的新成果,同时汇聚、整合校内其他媒体,实现电视媒体传播效果最优化的过程。融合并不意味着校园电视媒体将被融媒体所取代,融合后的高校电视媒体仍然是学校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融合不是对校内电视媒体进行零碎化的改变、调整,而是以媒体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导,对传统的校内电视媒体重新定位,不断强化其传播形式、内容、互动及品牌塑造,构建媒体融合新框架的过程。
二、影响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的因素
(一)外因
1.国家政策调整引发电视行业生存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来,国内电视行业是靠国家财政投资运营的事业型体制,其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受国家相关政策保护。但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传统媒体行业的扶持力度、政策倾斜性有所下降,国家陆续出台了逐年削减对包括电视行业在内的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的政策。2005年全国电视行业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04年2月中旬至12月初,全国有近300家电视传媒机构由原来的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国家财政对电视行业的渐次断乳,使曾经“养尊处优”的社会电视媒体失去了政府的“温暖怀抱”[2]113-115,其生存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同时也激发了社会电视媒体谋求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了媒体融合的速度和进程。
2.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在国内是受众最大的载体,在业界素以“行业老大”自居。但随着诸多新媒体(数字技术支持的媒体)的“粉墨登场”及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数字电视及智能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使得视频信息的发布与阅读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和地点的约束,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最大变革是传统电视信号被数字视频信号所取代。数字视频信号的优势在于可以即时将需要传递的信息,包括美学的、视觉的元素经过计算机及数字图像技术的“简单”处理、加工,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实施主动推送并实现瞬间传播,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就可以高效获取信息并能够快速分享。新媒体的出现,受众对视频信息的阅读需求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电视信号的定时、定点的传递与承载,电视媒体的行业“龙头”地位被颠覆。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CNNIC)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已达7.24亿,仅2016年底至2017年6月就增加了2830万人,这个数字还将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从2016年底的95.1%提高至目前的96.2%。关于信息获取渠道一项的调查数据表明,用户获取信息总量的75.2%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获得的,通过有线电视获取的信息仅占17.6%,其他占7.2%[3]114。从该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用户摈弃了电视媒介等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选择了更加契合个人需求的新媒体形式。究其原因,首先,电视媒体仅仅依托视频、音频信号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其信息承载量小,与新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等)无孔不入的“海量”信息集合储备相比可谓“沧海一粟”,满足不了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其次,各种新媒体在形式、内容、技术支撑、界面操作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及信息运载和下载速度迅捷等特点,成为受用户追捧的主要原因。反观电视媒体,因为其作品的制作过程仍然沿袭着传统“手工作坊”的作业方式[4]56,作品制作流程复杂,行政审查条条框框多,生产周期被延长,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差,这些因素成为受众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内因
1.高校电视媒体面临的主要矛盾。高校电视工作的开展会遇到许多问题和矛盾。当前,制约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电视节目的低质量与受众对电视节目高品位需求之间的矛盾”[5]2,这是高校电视工作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高校电视媒体面临的主要矛盾,既是高校电视工作的难点、重点,也是推动高校电视工作发展的源动力。
2.人、财、物短缺。国内高校因其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存在差异,各高校电视媒体的发展态势也不尽相同。从整体情况看,校园电视媒体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配套,软件支撑相对滞后,学校财政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全国有近57%的高校电视媒体硬件设施陈旧,系统设备不配套等问题突出,设备专项资金投入年均不足10万元的占86%,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合理的仅占5%①参见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徐洲赤在2017年中国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全体委员大会上《关于2016年度全国高校校园电视台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许多高校的电视工作处于人、财、物严重短缺的尴尬局面,由此带来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差、编播技术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等问题不可避免。人、财、物是学校电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人、财、物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学校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
3.节目传输方式落后。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迫使社会电视媒体放弃了原先的电视技术标准及传输手段,着手拓展全方位传播领域,形成了包括广播、电视、微信、网络、微博、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并行的数字传输网,并逐步完善了以视、听信息为主导,分列多渠道传输、多客户端接收的数字全媒体网络传输格局[6]8。而国内大部分高校电视媒体信号却仍在沿用模拟信号(一种电视信号线性传输方式,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信号的衰减)的传输方式。因其线性、单向传输的特点,导致线上与受众的互动和信息反馈完全缺失。高校电视节目传输方式的低质量是造成其节目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4.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与共享缺失。高校电视媒体具备和校内其他媒体及社会媒介进行良好沟通与融合的先天条件,理想的状态是各方能达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甚至部分用户共享的状态。但许多高校电视媒体的现实状况却是:一方面过分强调电视媒体硬件设施及软件制作等方面的特殊性,主观上拒绝与报纸、广播、网络、微信平台等校内媒体的合作,把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进行人为切割,制造行业壁垒,使它们之间产生“绝缘”效应;另一方面,拒绝与社会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忽略社会媒体各种优势资源和公共资源的存在,无视学校师生对社会资源的渴求。高校电视媒体与校内及社会媒体的合作、交流的缺失,使其不能与校内其他媒体共享资源,在借鉴、学习社会电视媒体成功经验方面,也存在困难,导致出现了自我封闭、闭门造车的被动局面。
5.运作方式陈旧。国内高校电视媒体一直沿用传统的电视行业运作模式:强调信息、内容的传输,忽视电视产品的制作;重视频道经营,弱化平台建设;关注受众个体感受,轻视用户需求;施行单网传输,忽略向多网、多业务、多终端的转变。校内电视媒体运行方式的陈旧与僵化,导致其不能满足各种电视新型业务(如用户网络点播、用户网络互动等)的运作要求,不能为新业务提供技术服务、内容支撑,对于更加高端的运营计费、数据分析等项目更是无从谈及。
高校电视媒体存在问题和弊端,加剧了其节目质量差、节目形式雷同与受众高品位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电视媒体只有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节目质量,满足师生收视要求,适应媒体发展的新要求,才能获得新的生机。
三、高校电视媒体发展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内容为王”
节目内容是高校电视媒体的立足之本。解决制约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的主要矛盾首先要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高校电视媒体是为学校师生制作电视节目的“生产车间”,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工厂”。电视作品体现着其社会存在的价值。高校电视媒体社会存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为师生生产的电视产品的质量及效用。电视作品质量高,其社会存在的价值就高,价值高其效用就大,效用大其发展的前景就好;反之则陷入生存困难,备受冷落的境况。所以,高校电视节目是电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强调节目的质量,电视媒体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坚持“受众至上”
高校需要电视媒体,是因为电视媒体通过它制作和播出的节目能为师生提供知识、信息、娱乐等方面的服务。高校电视媒体的受众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相对于社会媒体的一般受众,他们具有高学历、知识面广、欣赏水平高等特点。高校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首先要准确把握、了解这一特殊受众群的收视需求,制作播出与高校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接地气”的节目。从节目策划开始,就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收视需求同时兼顾电视节目的娱乐性功能。坚持为师生服务是高校电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目的。山东大学电视媒体人的做法具有示范性。2016年,山东大学电视台策划、创作了《山大日记》《山大百部微视频》等系列电视作品。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在其收视的黄金时间播出。该系列作品记录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搬迁工程进展情况、学术精英素材库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舌尖上的山大、留学生的日常生活等与师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作品以纪实的手法、简洁的电视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山大校园里的故事,从侧面真实反映了山大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作品把观众的收视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师生关心、关注的“小事情”当成“大事件”进行策划、制作,作品“接地气”“通人气”,一经播出,便在全国高校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山东大学电视台的做法值得借鉴。
四、融合——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融合对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的意义
融合是电视媒体发展的趋势。高校电视媒体要寻求发展,必须聚合现有的媒介载体,把社会的、校内的既存在共同点,又兼具互补性的媒体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与各社会媒体、校内其他媒体资源的融合。融合是高校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能解决其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有其现实意义。
1.融合能缓解人、财、物短缺的现状。高校电视媒体节目在内容、形式上的雷同及节目质量差已是既成事实。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人、财、物的短缺。众所周知,电视媒体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硬件设施更新换代快,设备价格昂贵,一台高清数字摄像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学校一次性投入巨资改变设备现况并不现实;另外,电视节目的制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紧缺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高校融媒体平台的建立,为借助校内媒体及社会媒体的力量,实现设备共享以缓解高校电视媒体设备短缺的现状提供了可能;高校融媒体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校内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统一调配与管理,为聘任、短期借调或有偿雇佣相关技术人员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便利。
2.融合能改善用户的阅读体验。电视受众的阅读体验是衡量电视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高校电视媒体普遍存在节目质量差、传播方式陈旧、信号接收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等问题,导致无法满足用户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构建高校融媒体平台,可以实现电视媒体与互联网、智能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彻底改变高校电视信号仅仅局限于校内电视局域网的播出方式,形成电视节目立体的、“矩阵式”传播网络,从而使用户获得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全新的电视信号阅读体验。
(二)举措——构建融媒体平台
打造“内容互融、资源兼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形式——融媒体平台,是高校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媒体平台建设分三步走。
1.建立高校电视媒体与校内其他媒体资源的融合。现阶段,高校媒体在运行策略及模式、信息收集与储备、产品发布与传播渠道、作品质量监督等方面“孤军奋战”,存在“诸侯割据”[7]43的状况,这严重阻碍了校内媒体的整体发展。只有打破传统媒体之间的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实现校内媒体资源的共有、共享;改进管理体制,成立校内媒体“联盟”,把单一媒体的“独角戏”变成校内全媒体的“大合唱”,才能形成媒体合力,壮大媒体力量。
2.强调高校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有效结合。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电视媒体平台与互联网的对接已经完成,应用技术亦日臻完善,这为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传输渠道。通过与“两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有效结合,高校电视媒体可以真正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资源的高度共享;同时在信息的实时传播、信道竞争与开放,作品制作与发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信息的及时采集、即时发布与精准传播等方面体现出它的优势。
3.搭建高校电视媒体与社会媒体资源的桥梁。社会媒体资源汇聚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及互联网数据云资源等各类媒体信息,它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高校电视媒体需疏通与社会各媒介平台的互动渠道,分享社会媒介提供的优质数据资源,做到“它为我用”;同时把自身的信息资源库推向社会,实现“我为它用”。
综上所述,谋求发展是高校电视媒体的永恒主题。高校电视媒体必须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制约发展的问题及根源,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始终坚持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借助融媒体平台的构建等有效举措,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价值。
[1]温怀疆,何光戚,史慧.融媒体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郑德梅.新媒体时代的生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孟美菊.全媒体时代高校媒体中央厨房的建设[J].青年记者,2017,(29).
[4]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趋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6]仇勇.新媒体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7]张振华.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