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的反应

2017-04-02永,王

关键词:国联英法东北三省

马 永,王 勇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的反应

马 永,王 勇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完全依赖国联来解决东北问题的策略,可惜所托非人。英法操控的国联在事变初期的纵容助长了日本的侵略行径。锦州危局后,为了维护国联的权威和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国联被迫“积极”调解,但其以不激怒日本和避免卷入战事为前提,故调解皆无果而终。李顿调查团是国联的最后努力,然而《李顿报告书》提议“国际共管东北”方案实则是欧美列强意图染指东北利益,终因日本退出国联而成为一纸废文。这充分印证了“弱国无外交”,希冀强国主持公道并不可取,故国人应以强大国家为己任。

“九·一八”事变;国联;李顿调查团;反应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以吞并中国东北三省为目的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国内矛盾重重,国民政府遂采取了完全依赖英法操控的国联来解决东北问题的策略。21日,中国驻国联首席代表施肇基据国民政府训令,正式就沈阳事件向国联提起诉讼,请求国联主持公道,采取措施阻止日军侵略。“此后,随着事态的一步步扩大,中方一直表示完全信任国联,遇到日本采取新的侵略行动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国联申诉”。[1](P139)此外,国民政府多次公开宣称完全信赖国联,且毫无保留的听命于国联的裁决。故国联的态度至关重要。那么,国联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持何种反应呢?

一、“九·一八”事变初期国联的纵容

(一)表现 “九·一八”事变初期,国联采取了纵容日本的态度。22日,国联发出内容相同的要求中日两国“立撤军队”的紧急通告。通告要求日本撤军合乎情理,但同时要求中国军队从自己国土撤离,实则对中国并不公平。可惜日本并不领情,尤其是关东军我行我素,继续扩大侵略规模,一周内侵占了东北30多座大中城市。而国联在此期间毫无作为,直到30日才通过了关于东北问题的第一个决议案,要求中日两国政府均亟待避免冲突,各尽所能,尽速恢复两国间正常关系。“该决议案既没有谴责日本的侵略,又没有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没有规定撤兵的最后期限。实际上是为日本争得时间,再次扩大侵略开脱罪责。”[2](P120)关东军自不会放弃这一大好时机,迅即将战火蔓延至东北全境,很快侵占了辽宁、吉林大部以及黑龙江主要城镇。那么,国联缘何会采取纵容态度呢?

(二)原因探析 第一,世界经济危机引发英法国内问题重生,这是根本原因。英国方面,首先,1929年经济危机重创了英国经济。英国是工业制成品的主要输出国,经济危机使其国内生产下降,投资减少,出口下跌了三分之一,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而斯时主政的工党政府以“工人政府”自居,自不能委屈工人阶级,遂放开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导致1930年救济金预支高达1亿英镑。1931年,英国政府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8月,英国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爆发,英国政府于9月21日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不再能直接兑换黄金,贬值高达30%。这场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以至于投资额暴跌,近300万工人失业。其次,英国政府刚刚完成换届。1931年8月的英国金融危机导致了工党政府的垮台。8月24日,英王乔治五世让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继续留任英国首相,并责成其与保守党、自由党组成联合内阁,组织一个超党派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再次,英属殖民体系面临崩溃。一战后,爱尔兰、印度、埃及、锡兰等英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1932年,德·瓦列拉领导的芬尼亚党在大选中获胜,德·瓦列拉上台执政,他主张南爱尔兰完整的独立;北爱尔兰反对与南爱尔兰合并,制造了多起暴力事件;甘地先后发起“食盐进军”运动与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全国民众的响应;埃及不满足半独立地位,继续斗争;锡兰于1931年建立半自治政府。英国政府处理上述事宜已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中国东北问题。法国方面,首先,世界经济危机的困扰。1930年底,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法国,大批企业与银行倒闭破产,失业人数暴增,对外贸易萎缩。1931年,法国财政预算出现了50亿法郎的赤字。为了应急,法国政府被迫大量抛售黄金。此时不但那些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夕和初期从国外流入法国的资金重新流出了法国,甚至连不少法国本国的资金也流到了国外,从而造成了法国财政的“大出血”。[3](P300)其次,法国内阁频繁更迭。“持续的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使政治斗争更趋激烈。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此期的内阁有如走马灯似地频频更换。”[3](P301)内阁的频繁更迭意味着法国政府的羸弱和法国民众对其不信任。这样一个政府如何能为他国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呢?

第二,默认日本在中国东北三省的特殊权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等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以世界警察自居,认为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最先进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殖民侵略”别国,而是在向落后地区传播先进文明和政治制度。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英法等国理所当然的认为殖民地人民应感谢宗主国的帮助,而非敌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东北三省成为俄日两国的势力范围。一战期间,沙俄政府被推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无暇顾及远东地区,日本在东北三省的势力大增。而英法等国在远东地区插手不多,与日本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便默认了日本在东北三省的特殊权益,即日本可在东北三省为所欲为。因此英国舆论对日本行动的反应是“善意”的,认为日本的行动“并非完全不能正当化”。英国政府鉴于过去中国的混乱和日本开发满洲的业绩,认为日本的行为“基本上是正义的”,又认为满洲“与其被中国军阀破坏,不如让日本在那里施行善政”。因此,无论从整体文明利益的观点出发,还是从英国利益的立场来看,英国都找不出介入满洲局势的理由。[4](P91)事实上,英法等国的殖民理念类似于当今美国,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别国身上,从不考虑别国的国情与国民的真实感受,这本质上是对别国主权和内政的公然干涉。

第三,祸水北引。英法等国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世界的威胁才是最大的。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势必会损害苏联的利益,激化苏日矛盾,有可能引发潜在的苏日战争,这是英法等国梦寐以求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是“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侵占东北三省还是1938年慕尼黑阴谋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英法的目的之一都是想把战火引向苏联,从而坐收渔人之利。

第四,日本的国际地位较中国高,不愿得罪日本。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902年英日结盟,日本在英国的扶持下,综合国力大增,赢得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胜利。一战期间,日本加盟协约国。随着协约国取得一战的胜利,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交给日本即是明证。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 5:5:3:1.75:1.75,表明日本已具备了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实力,国际地位得到了列强的认可。1931年9月22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要求中日同时撤军的“紧急通告”,便是迫于日本的压力。鉴于中国原材料丰富,市场庞大,英国政府一度在中日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官员们分成两派:一派赞成同日本建立类似的关系,以保护传统的商业利益和安全;另一派则主张同中国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以确保英国在一个未来市场上的利益……。这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中国市场正成长时,与日本合作不可能为英国商业带来长远利益,而只有短期的好处。英国支持中国比纵容日本好。”[5](P505)不过,英国政府最终选择了纵容日本侵华。中国综合国力远不及日本,国际地位和外交话语权亦不如日本高,英法操控的国联自不会为了中国而得罪日本。

综上,满洲事变是在“英国最不能采取断然行动时发生的。”[4](P92)英法操控的国联或许会出于道义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但绝不会采取任何强有力的实质行动来干涉日本侵华。“欧洲的现状不容乐观,充满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尤其是英国最近深受经济危机之害,在精神上,它难以分心关注远东事态。”[4](P92)日本正是准确把脉了英法等国国情,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而国联则对日本毫无办法,对事件如何处理一拖再拖。[6](P460)

二、锦州危局后国联的“积极”调解

(一)表现 10月8日,关东军轰炸了锦州。锦州是通往关内的门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9日,英、法、美、德、意等国向日本提出抗议,国联亦发出了第二次通告。13日,国联提前集会,讨论中国东北问题,会议由法国外长白里安主持。22日,国联行政院第13次会议上,白里安提出解决东北问题的第二个决议草案: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开始按照程序将军队撤至南满铁路区域以内,俾在下次开会日期(11月16日)以前,得以完全撤退。[2](P121)这是国联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日本的撤军日期。24日,国联行政院第16次会议以日本1票反对13票赞成通过了白里安提案。需要指出的是,白里安提案因日本的反对而毫无价值,因为根据国联盟约第11条规定,只有行政院全体包括当事国在内一致通过才有法律效力。故国联行政院只称决议案有所谓“道德上完全力量”及“精神价值”,“亦属国联会议之成功”。[2](P122)11月16日,国联再次召开解决东北危机的会议。会上,各中小国家代表出于大国对自身威胁的立场,强烈要求国联援引盟约第15条规定,即不通过当事国的同意,直接采取制止日本扩大侵略的有效措施。[2](P143)可惜国联置若罔闻。施肇基要求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时,亦被国联否决。25日,时任国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长的顾维钧提出锦州“中立化”方案,并由施肇基提交国联。该方案主张锦州暂时设为“中立区”,英、法、意等国军队进驻,日军保证不得进攻。国联欣然同意。不过英、法、美等国却以“驻军不敷分布”为理由,拒绝保证日本不进攻“中立区”,导致锦州“中立化”方案流产。

综上所述,锦州危局后,国联把调解中日冲突当成头等大事,其态度是“积极”的。不过这种“积极”调解始终给世人一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感觉。那么国联缘何会有如此反应呢?

(二)原因探析

第一,维护国联权威和国际集体安全体系。虽然国联贵为国际组织,但却是英法两国为操纵世界各国命运所设,完全听命于英法。“国联成了西欧列强的工具,为维护帝国主义国际秩序而发挥作用。”[7](P561)英法两国以国联为平台,建立起一套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集体安全体系。日本侵略东北三省,是在公然挑战英法操控的国联权威,严重践踏了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如果国联再不有所表示,将颜面无存,这也正是蒋介石始终钟情于国联解决东北问题的原因所在。“而为国联本身设想,倘此事无法解决,以后世界和平一无保证,国联即可不必存在。”[2](P126)事实上,国联在“九·一八”事变后的20天时才被迫表现“积极”,已然是非常迟滞了。尤其是在日本无视国联的裁决后,国联本可以采取军事参与、经济制裁等方式迫使日本就范,但其却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举措。“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日本在满洲至高无上,它无视这个体系。尽管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正在寻找防止更大规模战争的办法,但是没有哪个西方强国有足够的实力或胆量对日本挑战。”[5](P508)国联的权威源于英法两国,而“作为国际联盟最有实力的成员国,英国还是试图通过国际联盟这个机构,努力防止战争的扩大直至实现停战”,[4](P92-93)这实则是本末倒置。英法两国只想享有国联领导者应享有的权利,并不想承担作为国联领导者应尽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

第二,可能损害欧美列强在华利益。锦州是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关东军轰炸锦州意味着其有可能将战事蔓延至华北,而欧美列强在华北拥有巨大的利益,自不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故锦州危局第二天,欧美列强便纷纷向日本提出抗议。作为英法两国代理人的国联如何能置身事外呢?“积极”调解中日冲突便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尽量不激怒日本,争取在国际合作的框架内解决东北问题。日本对国联裁决的蔑视,使国联进退两难,国联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把日本视为国联的一员,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事实;二是把日本开除国联。国联的主导思想是尽量不激怒日本,在国际合作的框架内通过调解来解决东北危机。“伦敦更愿意迁就日本在满洲的权利作为这种合作(指维护国际合作框架)的一个方面。在本土和东亚的英国官员倾向于同意日本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抱怨是正当的,为保持日本在世界社会中的合作伙伴地位,向日本作出让步比无情谴责它的做法更有利。”[5](P500)尽管国联的这种调解建立在向日本让步的基础之上,但日本并不领情,反而视国联软弱无能。

第四,和平主义思潮泛滥,不愿卷入战事。战争是残酷的,欧洲各国人民饱受一战的摧残,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刻骨铭心,因此他们反对一切战争,希望永葆和平。这在英法等具有传统民主国家的国民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对和平的向往是无底线无原则的,致使和平主义思潮泛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国政治家们。锦州“中立化”方案的流产即是最好的明证,其意味着无论日本采取何种军事行动,英法操控的国联都只会从中渔利,绝不愿卷入战事之中。

综上所述,为了维护国联权威和国际集体安全体系,避免自身在华利益受损,英法操控的国联在锦州危局后,被迫“积极”调解东北问题。不过国联的调解是有限的,即尽量不激怒日本和避免卷入中日战争。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意味着国联的任何裁决都将无果而终。试问,谁会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呢?

三、李顿调查团的最后努力

11月19日,关东军侵占黑龙江首府齐齐哈尔,基本完成既定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关东军将清废帝溥仪偷运至东北,积极组织和筹建傀儡政权,以便其对东北三省实行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在此基础上,日本于21日向国联提出了派遣一个调查团赴远东“调查中日纠纷的背景和目前情况”的建议,其目的在于“拖延国联处理中日问题,使其对东北的占领和即将成立的‘满洲国’既成事实,还希望借助调查团的调查缓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为自己的侵略行为卸责”。[2](P143)12月10日,国联通过了关于派遣调查团的决议。需要指出的是,国联派遣调查团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因为无论调查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既成事实。事实上,与其说调查团是国联解决东北问题的最后努力,倒不如说其只是国联的最后一张遮羞布而已。更何况日本此时提议国联派遣调查团,其主观意愿是希望国联能承认其侵占东北三省的既成事实。如果调查团作出有利于日本的调查结果,日本便欣然接受,反之日本不予承认,国联能把日本如何呢?“总之,决定派遣调查团对于日本而言可以说是外交上的一个胜利。因为调查团的派遣使日本有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意愿处理满洲事变,而国际联盟理事会也没有接受中方主张,即在派遣调查团的同时立即敦促日军撤退……国际联盟决定,在收到调查团的报告之前停止对满洲问题的讨论”。[4](P157)而斯时的关东军并未停止侵略步伐,仍以讨伐土匪为由继续扩大战事,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后侵占山海关外的全部辽西地区,2月5日侵占哈尔滨。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日寇之手。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在混淆视听的同时,为其侵略东北三省披上了一层“合法”外衣,只待国联认可。

1932年1月21日,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团长为英国的李顿爵士,故称李顿调查团。由于日本的阻挠,李顿调查团直到2月3日才从欧洲出发,2月29日抵日本东京调查。李顿调查团先后赴上海、南京、汉口、北平、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调查。10月2日,《李顿报告书》发表。该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侵略中国的行为,对日本扶植的“满洲国”不给予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第二,承认中国在东北三省的主权和日本的“特殊利益”;第三,提出满洲自治,实行“国际共管东北”的方案。其中“国际共管东北”是核心,表明欧美列强意图染指东北三省利益。“按照这个方案,国联理事会和‘顾问会议’成了东北自治政府的太上皇,中国在东北的主权受到种种限制和阉割,它只能纵容日本在东北再事侵略。调查团费时7个月精心设计的列强共管东北的方案正是在承认日本占有特殊地位的前提下,让各国瓜分东北三省权力的宣言书”。[2](P165)因此《李顿调查书》遭到了中国政府和国民的一致反对。中国报纸纷纷撰文以“一个代表世界谬论的报告”、“李顿报告失败”等为题抨击报告书,指出报告书设计的“东三省自治政府”和伪满洲国并无多大差别,调查团只是反对第一个“满洲国”,同时又主张建立第二个“满洲国”。[2](P165)而日本亦表示了强烈不满,日本外务省声称:报告书对日本不公正之处甚多,故不能同意将“满洲国”改为自治区域的建议。“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将延续东亚外交的国际性框架,而这正是日本军方当时竭力想要避免的。日本将走自己的路不管列强有何反应”。[5](P502)国联在其成员国被侵略时无所作为,现今却想坐收渔人之利,其无耻可见一斑。

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国际联盟特别大会关于中日争议报告书》,基本接受了李顿报告书的意见和建议,申明:在中国主权之下,在满洲建立“自治政府”,日军撤退至铁道附属地之内;日中谈判一经开始,国际联盟将敦促成员国遵守不承认“满洲国”之政策。[4](P228)3月27月,日本发表退出国联的通告,昭和天皇发表了退出国联的诏书。至此,《李顿报告书》成为了一纸废文,国联为解决中国东北问题所付出的各种“努力”都付之东流。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值得世人深思和警醒。国民政府把解决东北问题的全部希望寄予英法操控的国联,可惜国联不仅未给予国民政府任何实质性的援助,反而正是由于其的纵容和软弱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各大国均无意阻止关东军的扩张计划,并对事变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大国的反应如此软弱无力,反而使关东军领导人认识到:即使违抗日本政府,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可以说,这在结果上助长了关东军的骄横,使其更加一意孤行。”[4](P94)更有甚者,欧美列强还试图借助国联染指东北三省利益,坐收渔人之利,其卑劣行径令人发指。故把自身命运寄予强者或强国的作法并不可取。国人应自强,并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1]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岳谦厚.顾维钧与抗日外交[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吕一民.法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4](日)绪方贞子.满洲事变政策的形成过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美)克莱顿·罗伯茨,戴维·罗伯茨著,潘光明译.英国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日)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Reaction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After the 918 Incident

MA Yong,WANG Y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fter the 918 incident,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tally depended on the League of Na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orth-East area,but the league was not reliable.The League controlled by Britain and France condoned Japan’s acts of aggress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Incident.After the crisis of Jinzhou,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authority of the league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collective security,the League was forced to actively mediate but on the premise not to offend Japan and avoid getting involved in the war,so the mediation was fruitless.Lytton Commission was the League’s final effort;however,Lytton report proposed the pla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Northeast,in which European and American intended to encroach on the interests of Northeast.ventually,the plan was a dead letter after Japan dropped out the league.This fully proved that weak countries have no diplomacy and itwas not wise to hope the powerfuinations do what wasjust.Therefore,people in our country take the mission to make our country Should more powerful.

the 918 incident;The League of Nations;Lytton Commission;response.

K264.2

A

1674-0882(2017)06-0037-05

2017-07-16

马 永(1974-),男,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王 勇(1966-),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责任编辑 马志强〕

猜你喜欢

国联英法东北三省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国联和日本耍的把戏
国联饲料预计今年销量突破6万吨,其中1万吨销往海外市场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借鉴英法经验,促进我国PPP模式健康发展
用课程标准审视教材、思考教学——以“‘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教学为例
东北三省中小学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综述
天津市国联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项目在静海县开工建设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