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上博简《凡物流形》篇的“姊”与“”*
2017-04-02白于蓝
白于蓝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白于蓝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上博简,姊,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的《凡物流形》篇中见有“姊”、“”二字。“姊”字亦见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之《三德》篇,本文认为均当读作“际”,训为接或至。关于“”字,本文认为当读作“陈”,训为敷、布或施。同时,本文还对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篇所见之两例“涷”字加以解释。
上博简第七册有甲、乙两篇《凡物流形》[1]。两篇中有一段内容本应相同的文字,但甲篇完整,乙篇残损,分别如下:
乙篇:下番(播)于囦(渊)。坐而思之,姊于□(简10)[3]
笔者认为,简文之“姊”似当读为“际”。上博简第五册《三德》篇有“(忧)惧之(间),(疏)达之,母(毋)胃(谓)之不敢,母(毋)胃(谓)之不肰(然)”语,笔者曾指出“”似当读作“际”,典籍中“……之间,……之际”或“……之际,……之间”这样的句式很常见。同时就二字的声韵关系进行过讨论[6]。
“际”可训为接或至。《小尔雅·广言》:“际,接也。”《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赵岐注“际,接也。”《左传·召公四年》:“尔未际。”杜预注:“际,接也。”《吕氏春秋·知度》:“化九阳奇怪之所际。”高诱注:“际,至也。”《淮南子·原道》:“高不可际。”高诱注:“际,至也。”这种用法的“际”字,有时可以借“察”字来充当。《广雅·释诂一》:“察,至也。”《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毛传:“言上下察也。”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下》之案引《书大传》曰:“察,至也。”陈焕传疏:“际与察古同声。”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成法》有“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语,整理者注释云:
《管子·心术下》:“是故圣人一言解之(王念孙谓当作‘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察于地。”同书《内业》:“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岛。”《淮南子·原道》:“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此处及《管子》之察字似当读为际。际,至也、接也。[7]
按,所注可信[8]。相同用法的“际”或“察”还见于如下典籍:
《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文子·原道》:“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
马王堆汉墓古医书《十问·黄帝问于容成曰》简56~57:“坡(彼)生之多,尚(上)察于天,下播于地,能者必神,故能刑(形)解。”
简文“姊”字用法与上引典籍之“际”或“察”相同。从文义上看,读作“际”训为“至”亦十分合理。
《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文选·劝进表》李善注引《尹文子》曰:“尧德化布于四海,仁惠被于苍生。”
《淮南子·缪称》:“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施于四海。”
《汉书·贾山传》:“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
《文子·原道》:“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有如下两段文字: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笔者曾指出《礼记》这段文字与上引第一段简文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比可以得知,简文之“涷”字是与《礼记》之“等”字对应,故而主张将第一段简文之“涷”读作“等”,将第二段简文之“涷”读作“恃”[11]。
由于材料的原因,笔者这里只能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裘锡圭、李家浩二位先生曾对古文字中的“(绅)”字做过十分细致而详尽的讨论,并且说“过去我们曾怀疑‘’字从‘东’跟与之音近的‘陈’字从‘东’这两件事应有联系。许青松同志进一步提出‘’字从‘陈’省声的看法(引者按,许青松《笔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2期)”[13]。尽管后来裘、李二位先生似乎放弃了这一观点,但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仍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从甲骨文到西周春秋战国金文再到战国楚简文字,“(绅)”字具备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字形演化线索。因此,就字形而言,要说“”、“涷”和“陈”三字所从声符与“(绅)”字存在必然联系,看上去似乎的确存在一定困难。但如果说此三字所从声符是由更早期的甲骨文“”直接分化演变而来,这种可能性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春秋早期陈侯鼎中有“陈”字作“”,所从“”旁与甲骨文“”字比较,在字形上看又似乎存在某种联系。尤其重要的是,就字音而言,“陈”与“(绅)”读音十分接近,前引《说文》“陈”字古文作“”,正从申声。因此,说“”、“涷”和“陈”三字本从“(绅)”省声,似乎仍不失为一条可以考虑的重要线索。陈侯因敦有字作“”,《金文编》认为与上引诸“”字是一字[17],《战国文字编》直接释为“绅”[18],这些看法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就字形来讲,“”与《凡物流形》甲篇之“”可能就是一字。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原整理者的竹简编连次序有误,现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1日)的意见,将第15简置于第28简之后连读。
[4]同[1]:198,251.
[5]宋华强.《上博(七)·吴命》“姑姊大姬”小考[EB/ OL].简帛网,2009-1-1.《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记四则[EB/OL].简帛网,2009-1-3.
[6] a.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43.b.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C]//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72注释113.
[8]邬可晶《谈〈上博(七)·凡物流形〉甲乙本编联及相关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9年1月7日)对此问题亦有相关论述,可参看。
[9]同[1]:252-253.
[10]宋华强.《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记四则[EB/OL].简帛网,2009-1-3.
[11]白于蓝.郭店楚墓竹简释读札记[C]//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2001.
[12]冯胜君.论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语丛》一~三以及上博简《缁衣》为具有齐系文字特点的抄本[D].北京大学博士后工作报告,2004.
[13]裘锡圭,李家浩.谈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中的几个字[C]//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418.
[14]李学勤.论宾组胛骨的几种记事刻辞[C]//英国所藏甲骨集(下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165.
[15]同[13].
[16]同[13].
[17]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861.
[18]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847.
(责任编辑 王 辉)
Chu bamboo slips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Zi (姊) , Chen ()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wo controversial characters, zi ‘姊’ and chen ‘’ in the Fanwuliuxin (《凡物流形》) chapter of the Chu bamboo slips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Seventh volume) . The character zi ‘姊’ is also found in the Sande (三德) chapter in the Fifth volume of the Chu bamboo slips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character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jie ‘接’ or zhi ‘至’. About the character chen ‘’,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should be pronounced the same as chen ‘陈’ and interpreted as fu ‘敷’, bu ‘布’ or shi ‘施’. Meanwhi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two cases of dong ‘涷’ in the Tangyuzhidao (《唐虞之道》) chapter of the Guodian bamboo slips.
*本文得到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10&ZD118)、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一般项目《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声系及数据库建设》(14BYY16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