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利弊思考
2017-04-02余爱珠
【摘 要】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视角,是否需要进行生活化的课程改革需要思考其中利弊。本文从揭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内涵出发,归纳课程生活的特点,并且总结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利与弊。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课程生活化;利弊思考
幼儿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一般采取的形式,如何开展幼儿园课程是推进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改革的重要视角。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内涵
开展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的,并能奠基于儿童的未来生活,以符合儿童生活特点的自主探索、发现式学习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的自然状态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并在学习和探索的同时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即让适龄儿童不会因为参加幼儿园课程而与其应该生活的环境相脱离,同时也不会因为不科学的课程导致学前儿童错过绝佳的成长时机与环境。人类通过生活这一基本方式认知、经历并且学习自然与环境,并且通过不断反复的过程而获得自身发展。相比于生活,教育是专门为了深入获取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经验的过程。教育由生活发展并且放过来审视与理解生活的内涵。而在幼儿园实施生活化的课程是一种创造性建构儿童认知世界、理解世界并且参与生活的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
适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学习应当符合其成长要求的特点,具体而言应当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课程生活化应符合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特点。3-6岁的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在这一阶段,开始慢慢建立基本的生活独立与心理形成,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教育影响着幼儿日后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灌输式的或者强迫训练式的课程方式很可能会让幼儿产生对接受教育产生抵触的心理,不利于其日后参与义务教育。所以,笔者认为必须开设符合这一年龄段幼儿需求的、符合成长规律的课程,循序渐进,自然地将幼儿从保育的阶段过渡到教育的阶段,使幼儿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思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二,生活化课程应满足由浅入深、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能力很低,必须通过自己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这就要求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从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口头语言开始,逐渐向科学知识过渡,从认识环境逐渐到认识世界过渡,结合幼儿的成长情况不断发展课程的内容,在合适的机会教授合适的课程,以引导幼儿成长为目标,以认识世界的兴趣点作为幼儿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由浅入深的生活化课程既是人的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第三,课程生活化设计应情景多样化的特点。课程生活化不仅要求由浅入深,也要求在课程设计上遵循情景多样化的特点。幼儿最早认识世界是从认识周围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并且幼儿在这一阶段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也主要是通过感知而非理解的方式。所以,在生活化课程中融入于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同时将课程的内容的开展建立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以及幼儿的兴趣程度的基础上,旨在引导还是正确认知世界。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优势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自然地将幼儿从保育过渡到教育的阶段,在不影响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给幼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以幼儿身心为基础的全方面发展过程。具体优势表现为:
其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有利于幼儿的生命成长。正如上文所述,幼儿在3-6岁这样一个阶段主要通过感知周围的现实生活来认识世界,所以设计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感性、形象、具体特点的生活化课程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避免了将幼儿园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割裂,有利于幼儿的生命成长。
其二,有利于幼儿获得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幼儿在这个阶段正在努力用双眼猎奇周围的现实生活,将丰富生活情境与课程相结合是拓宽幼儿视界的良好方式,同时丰富的课程的内容给予幼儿更多的成长趋向与兴趣选择。有效地避免了儿童仅通过给出标准答案的教材而养成固化思维,从而能够让幼儿最大限度地保持个性,获得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其三,有利于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当前,中国孩子最缺乏的不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应对复杂的科学知识却无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使幼儿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也能培养幼儿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课程生活化是在为幼儿日后的成长之路夯实基础。
其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求精神。探求精神是拓展思维能力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一直以来文明进程的内在动力。幼儿正是思维方式与精神品质形成的年龄阶段,对幼儿而言,这是建立探求精神的良好时期,而生活更是为幼儿提供了诸多探索的情景。引入生活化课程,让幼儿动手动脑探索周围的生活环境,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幼儿形成探求精神,这对于幼儿在今后的生活中提升尝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有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能够掌握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自然地让幼儿从保育过渡到教育的阶段,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完整的人格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就必须保证幼儿不会因为进入幼儿园而与真实的生活世界相隔离,因为多样化给幼儿提供了书本教材无法给予的乐土。适合幼儿发展的道路是引导幼儿逐步认识世界,从感知周围生活的乐趣开始,积极调动幼儿参与到课程当中,让其在生活化的课程中全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
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弊端
虽然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好處良多,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我们必须正视的弊端,否则当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的凸显弊端时反而会戕害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衔接弊端。通常幼儿园所采用的课程设计一般与小学、中学教育的模式一脉相承,而生活化的课程必然会与原有的课程设计不相同,具体包括课程的时间安排、授课方式以及幼儿参与课程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当幼儿习惯了参与生活化的课程后,其进入小学教育阶段需要重新适应课程安排,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孩子难于转变。
其次,课程生活化严重依赖教师的个人情况。生活化课程教学的核心在于老师引导幼儿参与课程,但是不同的老师引导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且可能在授课中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幼儿的学习,不恰当的引导可能阻滞甚至妨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生活化课程仅在幼儿园中缺乏足够的生活情境。限于幼儿园所具有的规模,虽然在幼儿园中可以模拟一些生活的环境,但是一方面是情境的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是模拟的情境很难突出形象具体的特点。如果将幼儿带出幼儿园来教授生活化课程又会产生安全问题方面的担忧,所以,就目前而言实现课程生活化缺乏足够的实践条件。
参考文献:
[1]青海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3):164-164.
[2]寇西凤.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6):136-138.
[3]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4-66.
作者简介:
余爱珠(1967~),女,福建永泰人,大专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就职于梅列区妇联托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