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过度模仿行为成因分析

2017-04-02谢宝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

【摘 要】模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学习他人动作的行为,而模仿与任务无关的动作之行为为过度模仿行为,学界过度模仿行为成因理论主要有三:自动因果编码理论、规范学习理论以及社会联结理论。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了解过度模仿行为成因的基础上,对儿童的该行为进行避免或者利用。

【关键词】过度模仿;成因分析;避免

一、何为过度模仿

模仿是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动作、语言的学习以及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模仿行为。而若个体在模仿的过程中,同时模仿与完成任务明显无关的多于动作的行为,称为过度模仿。

如在Horner和Whiten的实验中,3-5岁的儿童与黑猩猩分别观看成人从一个对其而言非常新颖的水果迷箱装置中获取物品的演示,在实验过程中,成人做出了用棍子戳三下箱子上端开口的与完成任务明显无关的动作,而后让儿童与黑猩猩分别从箱子内取出物品。实验表明,即使在箱子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儿童模仿过程中无关动作模仿比例高达80%左右,而黑猩猩仅有不到7%。

理论上过度模仿是一种错误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在反复实验中都存在,那么它的存在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二、儿童过度模仿的成因

就儿童过度模仿的成因,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反复的实验,由此得出了三种主要的理论:自動因果编码理论、规范学习理论和社会联结理论。

1.自动因果编码理论

自动因果编码理论是由LyonsD.E等人提出的,他们的实验表明,儿童在面对新的事物时,会认为成人做出的所有动作都是完成任务的必要动作,儿童在看到成人所作出的演示之后,会有意识地自动对一系列动作产生因果编码,即认为只有完整地做出包括无关动作在内的所有的动作才能完成任务,所有动作与结果之间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

同时,LyonsD.E等人还就如果儿童在看演示之前具有分辨无关动作的能力,是否还会进行过度模仿做了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具备分辨无关动作的能力,对比从未看过演示的儿童,看过演示的儿童的过度模仿比例仍然非常高。同时即使明确告诉儿童不要模仿无关动作,也无法显著降低过度模仿的比例。

因此该理论认为,儿童过度模仿行为是自动因果编码错误导致的,导致儿童自动因果编码的原因有二:第一,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尚不成熟且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他们进入陌生的环境时,由于对新环境缺乏经验,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该环境的认知,因此会全盘接受成人的演示;第二,研究表明,儿童由于年龄小,抑制控制能力①并不成熟,他们若看到成人演示某些动作并会达到目的后,他们就会学习这些动作并进行模仿,而很少会根据对成人动作意图进行识别,这虽然能够弥补经验的缺乏并完成任务,但也缺乏效率。

2.规范学习理论

KenwardB等人不支持自动因果编码理论,因为他们曾做过提问儿童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儿童过度模仿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儿童认为无关动作与结果之间存在强烈的因果联系,而这正是自动因果编码理论的推断。因此,他们提出了规范学习理论:儿童做出过度模仿行为是出于对遵守规范的需要,即儿童认为这是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过程,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而我必须遵守,就像在课堂上需要遵守纪律一样。这在他们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儿童若看到其他人没做这些无关动作时会对其表示“抗议”,即使这些人没做这些动作也完成了任务,儿童在意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模仿的过程,也就是要遵守规范,他们并不在意动作的必要性。

因此该理论认为,儿童做出过度模仿行为,是因为他希望他们的团体能够有一致的行动,按照一致的规范完成任务,而不在意动作是否有必要。作为群体的一员,儿童认为自己有必要服从规范,有服从规范的压力,若自己违反规范,不按照其他人完成任务所作的动作来做,就会受到排斥,从而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

3.社会联结理论

Nielsen和Blank也认为自动因果编码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儿童过度模仿不是由编码错误导致,儿童的过度模仿还会受到人际关系相关动机的影响。

他们做了一个相关试验:首先让儿童在同一个房间分别观看两个成人的演示,其中一个演示最精简的完成任务的动作,另一个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加入了无关动作,而后让其中一个人离开房间,让另一个要求儿童完成任务。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儿童都更倾向于模仿留下来的成人所做的动作完成任务,这就说明了儿童并不关注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而是关注用“谁”的方法完成任务,因为他们能够知道哪些动作是多余的,即使他们知道,也会将这些多余的动作模仿出来。

这个结论也说明了儿童在模仿过程中不依据、不在意动作的必要性,儿童过度模仿的一方面原因是他们希望能够完整地模仿成人的动作,使自己更能被这个人所接受,从而建立良好地人际社会关系,而这对他们未来能在这个人身上学到更多东西做好铺垫。

4.结论

从以上三个理论中可以看出,儿童过度模仿的可能原因是多样的:第一,由于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认为包括无关动作在内的所有动作都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第二,儿童社会规范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将成人演示的所有动作作为约定俗成的必须遵守的规范而进行过度模仿;第三,儿童为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联结而将这个人所做的一切动作都模仿下来。

三、儿童过度模仿的避免及利用

过度模仿作为人类成长过程中都会做出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缺点,但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儿童知识水平欠佳,难以理解成人演示的行为为何能完成任务,但他们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形,只需要一五一十地将这些模仿出来,任务自然能完成;同时,过度模仿也能使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儿童的家长及其教师作为引导者既需要避免过度模仿,又需要对过度模仿加以利用,使儿童更好地成长。

1.避免过度模仿

过度模仿会降低儿童使用其靠模仿习得的技能的效率,因此家长与教师需要采取减少儿童过度模仿的措施。首先需要在模仿过程中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反复强调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这些必要动作,并让儿童知道这些动作的目的,而后让儿童自己实践,最后在这些动作中加入一些多余动作让儿童辨别,再次加深其印象,从而有效减少与避免过度模仿。

2.巧妙利用过度模仿

家长与教师在带不同儿童交际时,可以让儿童互相模仿,即让其中一个儿童模仿另一个儿童的动作,这样能够使模仿者得到被模仿者更多的注意,同时也更能促使被模仿者接纳模仿者,使其成为好朋友,而模仿者的模仿能力和自信也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引导者在与他人交流时也可以刻意做出更多动作让儿童过度模仿,例如,引导者在向他人问好时,辅以鞠躬、握手等动作,并鼓励儿童模仿,这样儿童下次也会做出一样的动作,从而在社交过程中更能获得他人认可。

注释:

①抑制控制能力是指个体追求一个认知表征目标时,用于抑制对无关刺激的反应的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彧婷,陈英和.儿童过度模仿的原因、意义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6(1):49-56.

[2]郑名,韩增霞,王志丹.效率至上还是忠实优先:学前儿童模仿学习机制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5):716-724.

[3]何晓勤,董珊,王东颖,等.个体经验对3至5岁幼儿模仿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6):894-896.

作者简介:

谢宝珍(1980~),女,福建三明人,大专学历,中小学初级教师,就职于梅列区妇联托幼中心。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
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