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天地
2017-04-02张锋
张锋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良好氛围和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内部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新课程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具有生活性、发展性、创新性。可见,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学生创新的圣殿。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天地
数学教育是一个教与学互动、探究与创新并进的过程。小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将已学知识按照自身特点或需求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优化学生能力结构,创造性地用数学解决问题,甚至迈向更广阔的数学领域。
一、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一位数加减法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讓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提供表现机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要使学生都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空间,让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人人动手,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应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的过程中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去理解新知,掌握规律,弄懂弄通。如:汽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我原想让学生结合题目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然后就此打住。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习惯地追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甲马上讲出了另一种解法:“27-19=8人,56-8=48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说:“56-8算下车比上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少8个,所以56-8=48人。”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甲的好方法时,学生乙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如果下车的人数比上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给了学生乙一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下车19人,上车27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解答方法:下车的19人就是56-19=37人,上车的27人,就是37 27=64人。没想到,学生乙听了这个回答仍不满意地追问:“可是用学生甲的办法就不能做了。”马上有学生给出了回答:“可以做,可以做。还用27-19=8人,算上车的比下车的多8人,再算56 8=64人,就是多上了8人后车上现在的人数”……由于顺应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学生学得起劲,学得开心,虽然原有的预定目标没全部实现,但随着孩子的灵动的心,给孩子留出了宽松的创新空间,使整个课堂教学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课堂中教师要把质疑,使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平时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我们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逐步树立信心,对于教学中遇到的疑虑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操作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对于圆柱的体积与转化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的内在联系比较难理解。这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原来圆柱面积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原来圆柱的高。由此推出圆柱体积公式V=SH。
四、重视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中,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前。先让学生独立尝试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并看看哪位同学的方法又多又好。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下列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拿软尺在所求圆的一周围一圈,看软尺的长度即是所求的圆的周长。有的同学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还有的同学拿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即是圆的周长。在学生独立探索出这此不同的方法后,我及时组织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小组交流、概括和总结,找出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最后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得出结论:我们刚才求出来的结果,都是圆的周长。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是一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尝试教学的活动中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养成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尝试成功的欢乐。
五、启发问题联想,增强学生创新的能力
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它是思维活动的必然产物。联想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是使不同的概念相接近,并从而引出结论的能力。如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尝试联想,想象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并进行创造性的解答,就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发展创造性思维,解决新问题。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最后出一组反馈练习题,“根据已知条件,求自行联想到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尝试联想求出圆的半径、直径等。经过进行“尝试联想”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学会“认识”,学会知识技能,那勇于尝试自主创新的能力定能增强。
创新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教育肩负着从小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采取科学的教学技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