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7-04-02祝淑芹
祝淑芹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沉闷的现象,如何让学生“会学”文言文?本人认为可以按“预习、诵读、评析、拓展”这样的思路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老师讲,学生听或记。钱梦龙老师说:“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死角,古文教学需要创新。”随着当前我国课改的推进,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如何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变得简单易懂而富有趣味性,从中掌握一定的规律呢?本人凭着多年的教学心得归结如下:
一、预习生成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但学生面对一篇生疏的文言文往往会因自己看不懂而懒得去预习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依赖老师讲解的惰性心理。这种被动学习的方法显然要不得。“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弦更张,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为发展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导向性的预习题目,让他们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在这种内动力的驱动下,主动去研读课文。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讀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十年春,齐师伐我/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小大之狱/再而衰/望其旗靡。
(2)用原文(标在课文上)回答下列问题:
A.“何以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B.长勺之战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这实际上是提前给学生发放预习学案。这样,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确保他们的主体地位。现在我班学生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了。然后,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积极地合作讨论,畅所欲言,迸射思想的火花,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找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的意识。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读课文一般分六遍进行。
(1)教师范读一遍,让学生勾画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和节奏,何谓重要呢?就是学生不会的,哪怕是“学生”二字,只要是不会的就是重要的,不同的学生重要的内容不同。
(2)自己默读一遍。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还有不会的,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3)抽个别学生读,让一学生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即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这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4)让学生比赛读,老师可与学生商量让学生分组比赛读,将课堂打造在赛场。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5)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6)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通过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有极度的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
三、评析总结
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两点:
(1)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
(2)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为地拔高。
四、拓展延伸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十分重要。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时,认为量必须足,这很切中肯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如果真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有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文言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