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2017-04-02

创新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能力意识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这一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得以延续。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2017年01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再次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了创新的重要地位。

1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实施现状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多个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清华大学创立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简称清华x-lab,组织各类创意、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坚持院系融合共建,多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潜能;信息交汇平台,跨界体验彰显品牌效应;从“0”到“1”,对接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原则,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2]。北京大学以工研院为基础,并联合信息学院、软微学院、环境学院、医学部及深圳研究生院等单位,组建了“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致力于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创新。上海交通大学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进行“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实施。中山大学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入”,即融入素质教育、融入经济社会、融入国际合作,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开拓性”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成为掌握现代知识,具有国际发展视野、全球竞争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3]。

自2012年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我国各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大学生参与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参与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112 562人逐步发展到2017年的144 385人,立项数量也由2012年的30 022项增长到2017年的36 000项,由此可见,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具体数量及趋势如图1所示。

尽管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训练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由于我国创新活动起步较晚,开展创新活动的经验不足,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有较大差距,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具体就工程类本科生而言,自1999年以来,经过十三年的扩招,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已经突破700万大关,在数量上居世界首位,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的总人口量[4]。如此可观的工程技术人员群体并没能使我国工程建设跻身于世界前列,原因在于我国工程类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导致大学培养出的工程师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程问题时,往往无法提出创新设计方案,研究出高新工程技术以快速高效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作为工科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和实践性,其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而且包括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论[5]。近年来国家基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大型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各类新的工程技术问题也不断涌现,土建领域的新形势在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创新空间的同时,也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2.1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保证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高校毕业生的输出量也明显超出了社会岗位的吸收量。但在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的社会问题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即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的严重匮乏,这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相当的优势,更好地适应社会。

2.2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

当今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知识创新已成为主导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各个高校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培养和储备创新型人才。

3 限制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因素

3.1 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固化,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图1 2012-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

我国高校广泛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仍延续着固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自身思维的发散,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成绩,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学生仍将学习的目的定位到考试获得满意的分数,在这样动机的驱使下,学生在学习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忽略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和挖掘,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固有的模式里无法进行创新和适应实际工程。

3.3 大学生缺乏将灵感转化为创新实践的勇气和信心

大学生思维活跃,在处理解决问题时不易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从而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同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时往往能迸发出许多灵感。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大学生在行动时缺乏信心,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可以说是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都比较欠缺[6],不能将灵感创意及时地表达出来,进而导致灵感的流失,也很难养成创新的习惯。

3.4 大学生对创新行为的认识不足,不知如何开展创新实践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刚刚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步入大学,对创新的实施途径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只对创新活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认为创新是一件高深遥远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对创新活动敬而远之,即便对某一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将其进行具体的延伸和进一步的实施。

3.5 实践教育环节薄弱,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相当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一方面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剥离,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专业知识只停留在书面上,而不能将其应用延伸到实际问题中。

4 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经过上述关于限制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因素的分析,结合其他高校成功的创新模式经验,现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如下:

4.1 优化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创造性被压抑,很明显,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承担不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优化教育模式是改革的着力点。

4.1.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因材施教,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4.1.2 营造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开展读书和创新心得交流会,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博览群书,进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灵感,感受创新的乐趣,并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团队合作进行创新实践。

4.2 优化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创新能力考核体系

为打破应试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禁锢,高等教育应逐步优化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创新能力考核体系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对于学生的素质评价应做到全面、综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也应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考核,以突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如表1所示。

4.3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

为解决大学生因对创新实践的认识不足,缺乏创新的信心,不知如何将自己的灵感通过开展创新实践加以呈现的问题,高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地认识创新实践活动,熟悉开展创新实践的途径和流程,激发学生将灵感转化为创新实践的热情,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习惯。具体措施如下:

4.3.1 学校应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育。学校应开设创新实践活动的相关课程,给有进行创新实践动机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育,帮助缺乏创新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熟悉整个创新实践的流程,系统认识创新活动,消除对创新实践的距离感并逐步投入到创新实践中来。

4.3.2 建立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对口引导机制。低年级的本科生初出茅庐,对大学的创新实践活动缺乏认识,同时也对创新活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跃跃欲试的热情,而高年级的大学生已对创新实践活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经验,也相对具备了更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另外,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相比,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对口引导机制具有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近、学习经历相似,高年级学生便于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困扰和需求,从而使得创新实践引导的效率更高。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对口引导机制能够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学长学姐的引导下,更早地接触、了解和尝试创新活动,抓住更多灵感和创新实践的机会。

4.3.3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群体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时往往能另辟蹊径,但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在进行创新实践过程中遇到仅凭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难题时,就需要导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将创新实践继续下去。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导师是学生科研创新的助跑者,也是学生科研创新的引路人。当然,为解决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可考虑以合约形式从社会引入该行业从业人员作为导师,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更多的引导。

表1 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4.4 强化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只有经过实践的锤炼,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实践环节的改革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环节能充分考查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储备、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分析问题能力以及个人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重视强化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以使教学、实践、思想教育相协调统一。具体措施如下:

4.4.1 定期组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应定期有组织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机会,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4.4.2 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大部分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社会经验严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发现社会市场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明确创造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形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机会,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培养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3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场所,实践机会较少,为强化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为缺乏实践教育的本科生,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营造了一个了解行业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创新能力的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合作共赢。

5 结论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由于多个限制因素的存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普遍较低。因此,大学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优化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优化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创新能力考核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强化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四方面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优化,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2-02-22)[2017-10-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2/t20120222_166881.html.

[2]刘晓军,潇潇.从“0”到“1”——探访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N].科技日报,2015-03-30.

[3]李娜.中山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7-10-10].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s3854/cxcyjy_ssfa/201604/t20160413_238063.html.

[4]朱娴,吴涧.研究教学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5):108-112.

[5]赵军,张猛,王建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2):140-144.

[6]陈彪.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29-31.

猜你喜欢

本科生创新能力意识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