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影响下的文学特质分析

2017-04-01□苏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影视媒介形式

□苏 炜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新媒介影响下的文学特质分析

□苏 炜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文学的传播属性决定了文学媒介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综合性平台具有了集多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的新功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已经表明:受传播形式决定的文学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模式。新媒介影响下的文学新模式,其文学特质表现在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主题、题材、形式、语言,以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呈现出的新特点、新样式,分析其新的特质对未来文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互联网;文学形式 ;文学特质 ;分析;价值

互联网+模式是目前传播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我国政府积极倡导万众创新,要求全民重视互联网+的应用模式探索,在文学领域中,一部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传播媒介形式决定和制约文学形式的变迁史,这是由文学的传播性决定的。

一、传播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分析

传播性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文学作为人类伴随语言产生之初的原始艺术样式,就是依赖媒介存在的。语言是人类思维表达的物质符号,其本身就是媒介样式。媒介作为中介性转换物质存在,它的形式就是它的物质性。有意义的声音介质给物理的人类发声赋予了精神内容的标记。语言作为嫁接含义与物质接受的中介,其媒介特性具有其它媒介没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说,语言的媒介特性更具有本质意义。因为语言是人类使用最原始的媒介形式,它也是最早提示人类认识到了媒介替代对于人类生存的必要性。作为媒介符号的语言,其物质特性尽管重要,但并不被人们重视,无论在什么社会发展阶段,吸引人的往往是艺术。因为艺术关乎人的美感,即人类总是先关心能让自己感性舒服的东西。语言的艺术就是文学。无论什么样的文学艺术内容,都必须借助中间介质进行传递,因为内容自己无法实现传播,媒介是它唯一存在的载体。文学的媒介性应当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即离开传播介质,文学就不存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文学样式的形式总是受到其传媒介质的物理属性的决定性影响。例如:文字普及使用前的口头文学形式(以说唱为介质的诗歌为主,以及说唱表演剧),文字产生后叠加的诸如散文、小说(15、16、17、18、19世纪由短小到成熟到极度兴盛)等,广播电影电视出现后出现和普及的广播剧和影视剧。 《圣经》既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犹太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和其它耶稣基督宗教体系的经典。同时它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口口相传的《圣经》到手抄《圣经》,经历了1500多年。基督教的影响只局限于欧洲和中东地区。当1540年前后德国的古滕贝格发明和改进了铅活字印刷后,《圣经》的印刷和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基督教的扩张,新教的兴起,异地上帝教的产生以及民主时代到来的曙光。一部以《圣经》引导的宗教的发展、壮大以及分化,充分说明了传播媒介的形式对文学的影响以及在文学影响下的社会的巨大变化。

二、文学含义的辩证分析

对于当今的现代人而言,纸质印刷媒介对文学样式的影响是深刻的。到今天谈到文学作品,绝大部分人的直觉仍然是以文字为表现形式,以印刷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大部分的关于文学的定义是基于两个核心观点:第一,强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表现的基本工具,甚至是唯一工具。第二,强调文学的基本手段是再造形象(即虚拟或虚构),并以形象为手段来表现客观现实本质和作者主观心灵感悟及认识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文化学的角度认识,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文学是对哲学认识的形象阐释;从科学角度看待文学,科学探索自然领域的内在逻辑,文学探索人的精神领域的感悟和理想,文学是对科学理性世界的形象呼应,是人感性世界的追求和升华;从文学与宗教对比的角度,文学是宗教宣传的有效工具。

文学含义中关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释义,意在表明它的表现形式,即它的媒介性;关于“以再造形象(即虚拟或虚构)表现客观现实本质和作者主观心灵感悟和认识”的解释,则在明确文学的表现内容,即它的艺术性。无论文学如何写实,它都以再造形象(即虚拟或虚构)为手段,这决定了文学和其它艺术,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一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形象虚构是文学艺术存在的前提。然而,各类艺术的媒介形式在作用于人的感官方面,体现出直接和间接的差异。例如:绘画塑造的形象直接作于人的视觉,其媒介性质具有直接性,人的想象空间受到直观画面的局限;舞蹈塑造的形象受制于人有限的形体动作,其媒介性较之绘画有了较大的间接性,许多动作具有较大的象征意义,其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其媒介的间接性更加大了;音乐塑造的形象则完全借助人的听觉经验来再造形象,它通过作曲者与听众的共鸣来实现沟通,如果没有共同的听觉体验,那么对音乐传递出的形象联想和想象会大相径庭。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表现在媒介的间接性方面,比绘画、舞蹈更加巨大;然而与文学媒介的间接性相比,绘画、舞蹈、音乐的间接性却是有限的,相对来讲是比较狭窄的,文学媒介的间接性是无限的。

文学是建立在人的后天语音习得基础上的艺术活动,不属于人类天然自发的行为。与人们对绘画、舞蹈、音乐的接受来自于人的自然感官、感受并由此依赖联想和想象完成感悟不同,文学则是完全摆脱人的感官的理性产物。文学依赖语言媒介来完成,但是,掌握语言却是人类很纯粹的理性行为。绘画基于人的视觉印象;舞蹈基于人的形体动作的联想;音乐基于人的听觉联想,所有以上艺术,都有人类自发的因素,即不要经过系统教育也可以直接体验其中的或多或少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儿童时期就可以无师自通地理解一部分绘画、舞蹈、音乐作品;为什么许多原始艺术集中在绘画、舞蹈、音乐领域(鲜有文学作品)。文学的状况则完全不同。任何儿童,没有接受系统的语言教育是不可能理解文学作品的;任何人,如果没有通过严格的语言训练是不可能创作出文学作品。因为人的语言是后天习得的,不是来自于感官的自然感受。从本质上来分析,语言与人的思维是两回事,本质上是不同的两种物理现象。语言是物质替代的产物,是以一种物质标志思维现象的代号系统,是人类规定并相约标准的一套符号,即约定俗成的编码系统,是100%的纯粹理性的产物。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和艺术在文学概念的范畴内应该分开来理解。因为文学作为大的范畴,包含了作为文学表达形式的语言媒介和作为艺术范畴的形象塑造内容。

文学媒介性的特点在于它与人的自然自发的可感媒介传递不同,它是绝对间接性的媒介作用形式,即文学的语言符号与人的直观感受没有任何联系,是纯粹的规定性替代物。作为语言的艺术,在其媒介表现形式体系内是绝对理性的。文学作为语言范畴内的表达是物质的,是符合逻辑推演体系的,它服从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的严格规律。不管应用什么样的语种进行文学创作,其内在语言规律是一致的,是完全依赖人的思维方式而存在的。例如无论多么荒诞的文学内容,其某一语种的语言表达一定是该语种使用人都可以共同理解和接受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形式。也就是一个作家的文学作品,属于其知识产权的部分只是他的创作内容,语言的使是使用该语种的所有人的。即其作品的语言表达只有选择权,没有创新产权。事实上所有对作家作品的语言评价,只是对其语言使用的评价,不是对其语言创造的评价。语言的理性还在于它的标准性,即语言媒介的规范性。如果一系列的语音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使用规范,语言是不能够应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这也就失去了语言存在的意义。而语言的这种标准和规范必须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里的理性就是语言的逻辑性,即语言标记人的思维的规律性。因为语言的逻辑性来自于它表达的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即人的思维的变化脉络。世界各地的人们肤色、身材、语言符号替代形式可以不同,但是其思维的方式从根本上是相同的,甚至于人的感官体验也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地区和不同语种的人们可以互相欣赏绘画、舞蹈、音乐,但在没有共同语言习得前提下,绝对无法自由欣赏文学的原因。从这一点分析,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文学在语音媒介方面间接性的存在。所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在语音层面是绝对理性的,这也从应用角度印证了为什么会有“不是人人都可以创作某一文学作品,但人人都可以修改任何一个作品语言”的现象存在。

文学作为艺术是从它的表达内容来界定的。我们对文学的感性认识一直是建立在它“虚构形象”这一认识基础上的。大部分人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的形象性和基于想象和联想的自由表达上。特别是文学经过17世纪的程式化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的现实主义发展后,到了19世纪后期,文学的浪漫主义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在进入20世纪出现了文学领域的“现代派文学现象”。由于现代派小说、戏剧、诗歌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的自由表达更加彪炳,也更加深了人们对文学旨在表达自由想象联想的特色。其实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理解在于“高于”不是超越,而是概括归纳生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的典型形象。文学这种表达内容的自由性是围绕其严肃的事理逻辑的。但是文学表现内容的虚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构人物和情节的特性也是很突出的。其实这种虚构形象和情节的手段是所有艺术形式共有的。

从艺术内容表达的角度理解,文学表现的内容和其它艺术形式是一样的。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都具有虚拟性、形象性、审美性、主观性。其实抛开各类艺术的媒介形式不同,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和主题对于其它艺术而言都不是禁区。所有艺术门类在表现内容方面的不同,基本上来自于不同艺术门类的媒介表现功能。例如绘画的视觉局限、音乐的听觉局限、舞蹈的肢体局限、书法的结构局限、摄影的画面和技术局限、建筑、雕塑的材料局限、园林的空间和材料局限等等。其实除了各类艺术的媒介局限导致的艺术表现内容的差异外,各门类艺术在内容选择方面是相同的。文学属于艺术的一个门类,但是文学在表现生活方面,却是各艺术门类内最不受媒介材料限制的,最“自由的”的艺术形式。由于语言不需要依赖物质材料,只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构思故事情节、情感状态、社会理解,并可以随意切换叙事角度,所以文学被誉为“全视角艺术”。

文学与艺术的共性还表现在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在其内容传达出的艺术功能方面,都有基于审美的愉悦、教育、启发和认知作用。文学和其它艺术一样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宗教、道德、法律、哲学、科学、社会都有着必然的联系,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与各艺术门类都有艺术创作的主体方——艺术家,即作家,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一样都受到来自作品制造者,即艺术主体的艺术才能、艺术观点、艺术修养、文化积累、地域特色的影响;文学和其它艺术都需要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过程;都有艺术风格存在,也有流派和思潮存在和出现。关于艺术的意境和意蕴、艺术典型形象、艺术语言等,文学艺术则以高出任何艺术形式的成就成为古今中外世世代代的人们推崇的艺术形式。多少文学家为广大文学爱好者熟知,他们的生平和创作成就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才能、艺术观点、艺术修养、文化积累、地域特色;他们的创作过程传为千古佳话,如贾岛关于“推”和“敲”的典故。许多文学风格不同的文学大家,如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和浪漫主义小说家雨果,再如中国宋代“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李清照。至于文学思潮总是伴随艺术思潮同时涌现,例如20世纪的“现代派”思潮不仅产生“现代派”绘画、音乐、舞蹈、雕塑,而且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现代派”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例如:卡夫卡的《城堡》、波特莱尔的《恶之花》、普鲁斯特《追意似水年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学的形式体现文学的媒介性,文学的内容体现文学的艺术性。文学媒介的更新决定文学的样式和媒介特点的变化;文学内容的表达不受选择的限制,任何时代、任何题材、任何形象都可以在文学内容中出现,它们服从于作家的主观意愿。

三、媒介发展对文学影响的分析

所谓媒介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有两层含义:第一指文学内部的语音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第二是指文学外部环境下社会传播媒介发展更新对文学的影响。

首先,文学内部的语音媒介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主要包括媒介形式发展更新的影响和媒介形式内部优化完善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媒介形式发展和更新对文学的影响最经典的例子当属于人类发明文字后,文学形式的巨大变化。在人类文明早期,原始状态下生活的人们在最初的口语发明后,口语表达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产生了早期的诗歌和其它口头文学作品,例如代代相传的号子、颂歌、哀歌、神话传说或英雄传说。由于文字尚未成熟,并大量启用,所以那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为了便于记忆,大多都是带有乐音,方便颂唱的歌曲词和简短的小故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内容大多是能够引起众人注意和高度兴奋,甚至带有刺激性的大英雄、大神仙、大首领们超出普通人一般能力的超自然表现。例如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古希腊《荷马史诗》等。由于没有文字,口头语言稍瞬即逝,早期文学作品的保留只能够依赖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强化记忆的刺激性内容和简短精练的情节加以保存和流传。事实上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充分说明这一点。然而文字媒介的出现弥补了口头媒介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文学样式的改变。首先由于文字依赖物质的可保存特点,使过去大量无法保留的作品能够得以留存。文字出现后,文学作品的数量就急剧增加。其次是作品没有必要借助韵律加强记忆,所以以歌曲为主的创作形式给大量散体无韵文章让出了许多位子。我国上古是一些号子作品、誓言出征歌和神话作品。后来在各地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民歌,经后人收集,集成《诗经》。但是到了商代文字大量使用后,特别是周以后,借助文字的成熟,一些散体文章陆续出现,并以政论和记史需要不断繁荣起来。例如春秋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汉代的《史记》。从此在文字控制几千年的历史上,人类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成了韵文与散文(不押韵的散体文章)并驾齐驱的局面。在中国成为诗文的世界,在西方,也是诗歌与散体的文字篇章作品成为文学的两大领域。所以说媒介形式发展更新对文学的影响往往表现在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

至于媒介形式内部优化对文学的影响,则表现在文学类别内部表达更加细致和完善,以及结构更加丰富方面。特别是与外部其它媒介形式的沟通嫁接方面。例如文字媒介催生文学形成诗文并举的局面后,在诗体的内部和文体的内部就随着文字使用的纯属而不断细化。以中国文学发展为例:在诗歌体的内部由于文字的记录功能以及其凝练和雅致特点,出现了汉代《乐府歌》、汉大赋、三国短歌行、唐代格律诗、宋代曲子词、元代小令、散曲和套曲。至于元曲与念白进入元杂剧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与外部其它媒介形式的沟通和嫁接的现象。在散文(不押韵的散体文章)体的内部,随着文字书写材料的优化和普及,则呈现出文章大量普及,作者有统治者上层文人下移到一般文人层面的创作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作者的大量出现,作家的大量产生,作品内容的极大丰富,作品新形式的大量出现。例如在我国汉代,甚至三国以前,文章大家基本上是统治集团高层的文人御吏,如李斯、司马迁等。隋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直至明清两朝,出现的一大批文章大家多数都是中下级文人。“古文运动”出现在唐代;“唐宋八大家”出现在唐宋以后,都不是偶然现象。到了后来的“公安派”、“桐城派”的出现,正是这种媒介内部发展完善的应证。这种媒介形式内部优化对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散体文章格局内新的文学形式的集中繁荣。例如根植与散体文章基础上的以故事情节为表达的记叙性文章。它们最初的出现一定是在记述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得到启发发展起来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人不可能直接记人记事就起于虚构。因为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记述经验引导,跳跃式地进入虚构故事情节和任务形象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即使虚构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起初的记述是幼稚的,失真的,不准确的,不细致的,这也是必然的。叙事的基础是人和事,情节和人物是叙事的两大支柱。当人们使用文字日渐成熟,文字教育面不断扩大后,掌握文字的人们不再单一将文字用于处理政务和析理、记史,而是让文字大量进入休闲和娱乐生活中,并通过对细致生动的日常生活的记述,揭示出生活的内在规律。以中国古代为例,在唐代文章全面进入文人世界后时间不长,到唐中后期出现了“唐传奇”。随着唐代以后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繁荣,宋话本已经成为一个中下层文人的职业。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明清小说,即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以及大量优秀的明清章回小说。小说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简短到宏大。中外小说的发展无不是如此。西欧小说的发展经历了简短的小故事到鸿篇巨制的过程。例如:由意大利薄伽丘的小故事集《十日谈》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沿着这一脉络发展的。小说的繁荣盖过了以往一切语言形式的文学发展,几乎成为文学艺术兴盛的标志,究其原因应当是文字媒介材料成本的快速降低,识字教育的普及,作家数量激增,社会生活的极大丰富,叙事艺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文学家交流的日益频繁,小说记述细致生活的特殊功能等等。

其次,在文学外部环境下,社会传播媒介发展更新对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尽管文学在文字应用于文学并不断成熟的2—3千年中,它主要以内部不同的形式即体裁的发展来表现文学的发展成就,但是来自外界媒体变革的冲击和媒体引导下新型艺术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正在不断改变着文学的面貌和文学的命运。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文学领域我们一直把口头和文字作为文学表达的传统媒介。但是这里的传统口语和文字有特定的含义,即人们借助人的自然生物力量进行的面对面的口语表达和有限的手工制作下的文字表达。但是到了公元11世纪,特别是15世纪,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这种局面,也是文学进入的全新发展的时代。11世纪,毕昇改良了泥活字印刷,复制的文字使作者的文字传至长远和久远,到了古腾堡使用铅活字后,大量的《圣经》、宗教典籍、世俗文章的出现,是作家们的文学作品能够大量流向四方,传至长远和传之久远。这也是为什么西欧16世纪后,小说逐步兴盛到18、19世纪全面繁荣的重要原因。另外新的技术在18世纪不断出现,无线电技术使人的声音由面对面的有限空间得到延伸,广播的出现使口头的文学作品又一次延伸到广远。可以说印刷使文学作品得以在时间上延伸和普及;广播则让文学在空间上延伸。但是印刷技术和广播技术的延伸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文学作品的内在表现特质,只是实现了量的传播的扩张和叠加。即使是储存技术的出现,也只是解决了文学作品的保存问题,例如留声机、唱片、文字电子存储器等等。

四、互联网+文学对新文学发展影响巨大

影视媒介的出现对文学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影视艺术尚未出现和尚不成熟的年代(默片时代),文学还基本占据在高雅艺术殿堂的主要位置,由于它的媒介材料成本很低(只需要文字和纸张),所以文学的普及性远远超过戏剧、舞蹈、音乐、雕塑等。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就提到,媒介形式内部优化对文学的影响,有一部分属于文学与外部其它媒介形式的沟通与嫁接。文学的形式植入其它艺术内部的形象是很普遍的,例如中国古代诗文融入中国古代戏剧当中,无论是元杂剧和南戏都有中国文学的核心地位,戏剧情节、戏剧构思、戏剧人物、戏剧语言这些文学要素是中国戏剧的主干。如果没有中国文学的独特成就,就不会有元杂剧和南戏以及后来中国戏剧一系列伟大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文学艺术是戏剧艺术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艺术理论界一直把戏剧称为综合艺术形式,其意在于戏剧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于一身,更加写实地表现和再现人的社会生活。戏剧借助影视技术实现传播,不仅是综合艺术传至广远,传之久远的问题,更是社会生活表现更细腻、更准确的实现。它一方面使文学创作离开了纯语言的想象空间,在纯粹口语和书面语言想象空间之外,将艺术形象附着在具体的人、事、景上,有了现实感;另一方面又让具体的人、事、景限制了读者或观众对文学表达内容的自由想象和联想。过去“一千个读者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中“一千万个观众眼前只有一个潘金莲”。这是文学面对影视,亦或是影视对于文学的二难选择。无论怎样无奈,影视出现了,它与文学的嫁接就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人无法阻挡。文学发展之路不再是沿着简单的口头和文字形式前行,而是进入了综合媒体的新纪元。

综合性媒体对文学的影响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生存空间的挤压,也不仅仅是抢走大量读者受众的问题,更加根本的影响在于文学本身在新媒体内部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

经过了近现代的发展,文学在大众传播媒介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印刷模式。新媒介背景下的影视传播、网络传播正在成为文学存在和传播的主流。在互联网+为代表的融媒体和自媒体时代,探索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的新规律,需要从根本上认清文学的媒介本质。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综合性平台具有了集多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的新功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已经表明:受传播形式决定的文学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模式,新媒介影响下的文学新模式,其文学特质表现在文学各个方面的全新变革,它不仅包括新媒介对传统文学的主题、题材、形式、语言,以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等影响呈现出的新特点;而且包括这些文学基本内容在新媒介内部以何种的面目出现,会是怎样的新样式。这对未来文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文学媒介多元化的今天,互联网作为平台可以融合众多媒介形式以电子传输方式共存。例如互联网连接了文字、声音、影视媒介,并实现多维链接和自由切换。在网络环境下文学的发展走向和内在设计,还是一个尚未开垦的广阔园地。目前研究集中在新媒介与文学关系的研究领域,对互联网环境下影视媒介与文学传播融合的新模式,及其内部规律的研究尚未成体系。大量研究分析重点的聚焦在新媒介的特性和功能方面。新兴媒介对艺术、文化、社会、政治的影响,以及他们与文学直接的关系是文学传播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互联网+影视媒介+文学传播的互动关系应当既是重点问题又是热点问题,特别是新媒体的新特性如何影响文学改编的方法、效果等需要深入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影视媒介+文学传播已经成为文学传播媒介的霸主,其地位不可动摇已成为事实。影视媒介作为并列于文字创作的文学生产方式,自诞生开始,便依靠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养分,成为文学最有影响力的传播通道。20世纪下半叶影视媒介推动了文学从象牙塔走入大众,成为全民的精神食粮。21世纪,互联网则作为影视文学最快速的传播通道,无限放大了影视文学的传播功能。文学从最开始的被影视媒介用来传播,变为主动地迎合影视媒介进行传播,到最后在影视媒介影响下发生变异,并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覆盖式的同步传输,深深打上互联网+影视+文学的综合性多媒体传播的烙印。这个文学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互联网+影视媒介与文学互动影响的过程。互联网环境下影视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不只是继承与推广,更刺激着它内部本质的变革,导致了新媒介下,影视剧本,电视文学、网络文学、自媒体文学等新文学样式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文学的类型、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它对丰富与发展文学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新媒介与文学融合后,反过来对服务大众,教化社会,优化文化环境也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寻找互联网背景下影视与文学的契合点,以及网络与影视文学传播融合的新方式。一些小说影视改编取得的巨大成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互联网+影视文学产生的一系列优秀多媒体作品提供的最佳借鉴是在新媒介环境内传播文学的手段运用最具实际意义的探索。在利用互联网+影视+文学的传播功能方面,如何让文学在新形式下起到引导全民审美愉悦和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在互联网+影视+文学快速成名、一夜暴富的诱惑下,怎样避免文学庸俗化,或者怎样避免文学曲高和寡,失去受众,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内容。

目前,网络传播作为文学传输最快的方式,其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优势,完善影视+文学传播的内部结构,就互联网+影视+文学传播模式进行文化体制和法制建设,提出互联网+影视+文学传播模式的创作标准和技术标准,规范互联网环境下,文学与影视的市场经济形态。二是提出互联网+影视+文学的传播模式,以及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的社会责任职责,避免影视文学作品因名利而趋向庸俗、廉价。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与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要求,结合互联网、影视、文学的优点,提出几类创作有思想、有艺术底蕴的成功文学作品范例,并探索出既能维护文学的独立,又能利用影视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的互联网+影视+文学传播的基本模式,从而达到利用网络扩大对文学传播的正面意义,消除现阶段多媒体文学传播弊端,找到互联网+文学传播的契合点和社会教化方面有积极作用的新的融合模式。总之,在互联网+文学的大背景下,对网络与文学融合形成的新文学的探索意义十分重大。建立一个融多媒体进行文学创作的良性模式尤其重要。

[1]周鸿铎.应用传播学引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3]张邦卫.媒介诗学:传播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江天云.电视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5]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6]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0]琼瑶.浪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11]苏炜.试析汉字的交际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12]苏炜.汉字交际的传播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本文责编:安春娥

Analysis of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Su Wei

(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27)

As an integrated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he Internet has the new functions of multimedia, financial media and we-media.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modern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new models of literary form appears with the spreading form of literature. Influencing by the new media, th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new modes possesses the new quality through the aspects of theme, subject matter ,language and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novel, poem and essay.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literary characteristic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ternet; literature form;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value

2016—10—26

2016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介影响下的文学传播研究(晋规办字【2016】2号)阶段性成果

苏 炜(1964—),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G728

A

1008—8350(2017)01—0085—06

猜你喜欢

影视媒介形式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影视风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