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传统仪式教育及其启示

2017-04-01马文杉

学理论·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仪式

马文杉

摘 要: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丰富的礼仪资源。学习传统仪式教育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深化现代仪式教育的内涵和特色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现代仪式教育的育人效果。通过具体分析典型的传统仪式教育释典礼和束■礼的基本样态和基本功能,探讨其对现代仪式教育的启示,进而为现代仪式教育增加发展路径。

关键词:仪式;仪式教育;释典礼;束■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30-02

在古代中国,仪式贯穿于国家和民众事物中,包括远古的图腾崇拜仪式,天子巡狩仪式,封禅大典,婚嫁丧葬仪式等。各种各样的仪式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的一种表现,是教化民众巩固特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仪式并不是简单的过去残留,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重要认知工具。发生在学校领域内的传统仪式教育积淀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传承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研究现代仪式教育的历史基点。传统仪式教育种类繁多,存在于私学、官学、书院、科举、庙宇等各种教育文化空间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既有师生、生生交往过程中的跪拜礼、揖礼、就餐礼等日常生活仪式,也有重大典礼,比如对新入学儿童开展的开笔礼和对成年学生开展的冠礼。本文选取典型的传统仪式教育释典礼和束■礼为研究对象,展现传统仪式教育的风貌,探讨传统仪式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挖掘其对现代仪式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典型样态分析

1.释典礼。《周礼·春官·大司乐》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乐祖”是早期被神圣化了的教师,瞽宗是商代学校的名称,也是祭祀“乐祖”的场所。商代在学校祭祀“乐祖”的宗庙祭祀性质的礼仪中祭奠先师的学礼内容被继承发展,被视为释典礼的早期雏形,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礼仪的内容。“释奠”即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释典礼是古代学校最庄重盛大的典礼之一,意在尊师重教,是我国古代官方学礼的典型代表。《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1]。后来,释典礼也在孔庙举行,现在曲阜的祭孔大典就是对释典礼的传承。

所谓先圣,是指制礼作乐之人,如舜、禹、汤、周公之类。所谓先师,是指有道德以礼乐教人者。先圣先师并没有确指,历代人选不尽相同。最初,释典礼的祭祀对象是周公和孔子,后来的祭祀对象演变成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先贤、先儒。随着时间流逝,专祭孔子也是有因可循的,其中,关于周公与孔子地位的评价,梁漱溟曾指出:“周公及其所代表者,多半贡献在具体创造上,如礼乐制度之制作等。孔子则似是于昔贤制作,大有所悟,从而推阐其理以教人。道理之创发,自是更根本之贡献,启迪后人于无穷。所以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影响上说,孔子又远大于周公。”[2]除了祭祀对象不断发生变化以外,释典礼的举办时间、规模、仪节等都在不断演变。

释典礼仪式有着复杂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仪式使得权威的构建,礼乐的教化更好地得到实现。释典礼场景布局讲究方位、数字的象征性以及礼器、祭品、服饰的政治性。释典礼也有着极为严谨的结构,其中舞乐贯穿始终,与乐相比,舞在祭祀活动中直观性最强,影响也大。恩格斯在讲述印第安人的崇拜仪式时说:“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3]。在仪式过程中,参祭人员用身体作为载体,以俯伏、兴、平等动作来表达对孔子的追忆与缅怀。在庄重严肃的仪式氛围中,在参祭人员模仿性和象征性的表演过程中,参祭与观祭人员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愿望。释典礼正是因其政治性、社会性、宗教性、文化性等多重特征,成为国家、社会乃至儒家士大夫凭借之手段,生存之依据[4]。

2.束■礼。《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5]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礼节叫作束■礼。关于“束■”的含义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是束带修饰,后喻指上学年龄十五岁以及赠予老师的见面礼——干肉,后喻指学费。关于“束■”的不同解释。《做论语译注》曰:“■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挺),十■为一束。束■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做初次拜见的礼物。”[6]《我读<论语>》中将“行束■”解释为:“古代十五岁的成童,行束■之礼以入大学,后来引申为指年龄。”[7]本文采取学者杨佐仁的看法,他认为“束■”最初是束发或入学年龄十五岁之意,到了《北史》《隋书》中的记载就开始出现“束■”为学费干肉的现象,这种变化是当时社会生活制度的产物。从关于束■礼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其礼节烦琐,但这也正好体现了师生以礼相待的融洽关系。学生在入学之始便通过礼节表达了对师长人格和学问的尊敬,将求学视作一种神圣的事业。老师则身体力行,对学生谦逊有加,谆谆教诲。

二、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基本功能分析

直观地看,传统仪式教育是在进行文明教化,倡导民众尊师重道,当然这也是传统仪式教育最具基础性的功能。但是,结合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对传统仪式教育进行深入挖掘,便可以发现其对统治者权威进行塑造的功能更具深刻性。

1.尊师重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古代社会,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德育課程、礼仪活动和师德示范。在礼仪活动中的束■礼中,学生通过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为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尊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在入学时应该具备的,即使是在以后功成名就,成果大于老师之后,也还是要尊重自己的老师。心丧礼也是对老师极为尊重的一种传统仪式教育,《礼记·檀弓》中记载:“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8]。心丧是指老师去世后,学生身无衰麻之服,而心有哀戚之情,所谓若丧父而无服也。民众通过传统仪式教育表达对先师和老师的感恩与崇敬之情,反过来,传统仪式教育又通过先师和老师的道德力量教导民众。学生要处处学习老师的为人之道,不断在道德素养上提升自己。尤其是释典礼对于儒生自身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尊师重道的道德教化。千百年来,儒生通过释典礼,不断坚定其基本信仰方式和道德准则,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求得生命和真理,以安身立命,而不必另外寻找精神安息和灵魂寄托。也就是说,释典礼将其参与者经验性的、社会性的尊师重道,通过仪式实践,不断强化参与者对先贤的尊重,从而转化为一种类似于宗教性、先验性的道德信仰[9]。

2.塑造权威的政治教化功能。传统仪式教育是在当时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大前提下开展的,它必然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塑造权威的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仪式教育程序复杂、严谨,甚至是稍有出入,就可能会被冠以“以下犯上”或是“大不敬”的罪名。尤其是仪式教育中涉及禁忌的部分,更是以其强制性和神秘性塑造了统治者的权威。以释典礼为例,在上文提到过的释典礼场景布局讲究方位的正统性、数字的象征性以及礼器、祭品、服饰的政治性,并且释典礼也有着极为严谨的结构。这些要素的设置无疑彰显了统治者的不容侵犯性。此外,统治者的亲自参与的视学仪式不仅没有拉低其身份,反而让民众更加信服统治者的统治,因此也就更加彰显了其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次,通过传统仪式教育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求的人才。传统社会里尤其注重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角色应该遵循不同的伦理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不容置疑。被赋予统治者伦理规范的读书人,才是统治者需要的人才。最后,通过传统仪式教育统一读书人的思想,巩固政权。行为上的服从,不如思想上的认同更有助于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尤其是在古代社会,思想的统一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启示

传统并不等同于落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仪式教育也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有助于深化现代仪式教育的内涵。无论我们的社会先进到何种程度,我们的社会依然离不开传统因素的影响,因为正是由于历史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在时间的积累中越发深刻。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仪式教育文化体系。学习传统仪式教育的精华,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仪式教育,从而开发新的仪式教育资源,创新仪式教育形式,是构建现代仪式教育文化特色的必经之路。

上文中提到的释典礼等传统仪式教育,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首先,传统仪式教育和道德养成紧密结合。仪式重在增強价值观传播的表达性与渗透性,传统仪式教育处处体现着尊老敬贤的价值观念,是对民众道德品质的培养。现代仪式教育种类繁多,但每一种仪式教育都涉及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但不是太突出。因此,可以在一些仪式教育中适当增加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环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其次,传统的仪式教育注重细节。传统仪式教育通过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展现,增强感染性和说服力,从而有利于形成民众的道德自觉与道德养成。现代仪式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和敷衍应付的问题,力图把仪式教育做精,从而提高仪式教育的效果。最后,传统仪式教育注重神圣感的塑造。古人祭天敬神都怀有一种敬畏之感,这也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待仪式的态度。当下很多仪式教育也同样需要营造神圣的氛围,唤起我们敬畏或者虔诚的心,从而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传统仪式教育宝库有待进一步挖掘,做到古为今用。需要注意到的是,传统的各类仪式教育是礼文化的表现形式,礼文化受所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因此,封建社会的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包括糟粕的一面。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其糟粕的一面,并且将仪式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地抛弃其烦琐繁杂的仪式程序。

参考文献:

[1]龙汉宸.礼记·文王世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51.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2.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88.

[4]盖金伟,孙钰华.论释典礼与唐代文化权威的构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1.

[5]龙汉宸.论语 [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60.

[6]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6.

[7]傅佩荣.我读论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32.

[8]龙汉宸.礼记·檀弓[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41.

[9]孙丽丽,屈博.“表演”关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典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J].基础教育,2014(3):15.

猜你喜欢

仪式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壶落风月
当代年轻人仪式感行为大赏
仪式感
仪式感
入职仪式
人生需要仪式
流绚夏日
拍照要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