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研究
2017-04-01邹亚李阿利蒋贵友
邹亚+李阿利+蒋贵友
摘 要:发展性心理辅导以其发展性、预防性等功能逐渐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主要选择,较传统心理辅导模式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文章主要探讨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嬗变及其研究现状,探寻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实施路径如下:厘清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规范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队伍;完善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内容设计;加强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平台建设。
关键词:发展性心理辅导;网络媒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192-0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的普遍应用,为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深化与推广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载体支持。同时,发展性心理辅导凭借其发展性功能,与网络媒介迅速结合,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辅导工作的热点议题。本文基于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现状和网络媒介的特征,对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概念、现状以及实现路径等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拓宽心理辅导工作范围和深化心理辅导工作内容,促进发展性心理辅导与网络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概念界定
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C.Rogers)和马斯洛(A. 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将眼光投射到人的内在潜能增长和自我实现上。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论是艾里克森(E.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哈维格斯特(D. J . Havghurst)的综合适应发展任务理论,还是皮亚杰(J.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阶段发展理论,这些都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奠定了理论基础。直到彼得斯和弗拉维尔(Peters& GailFarwell)的《辅导—— 一条发展性的途径》(Guidance:A Development Approach)问世后,发展性心理辅导逐渐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参考并不断得到完善。
发展性心理辅导强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把握侧向引导的原则性要求,是一门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咨询与辅导。从发展性心理辅导本质出发,辅导对象全员化、注重潜能发展、关注成长的各个阶段是其主要内涵特征。以此来使学生不断获取自我概念,了解并认识自我,激发内在潜能因子,澄清价值观念并予以践行。结合现实情况,发展性心理辅导关注个人的心理发展与潜能增长,是一个“个性化”的辅导过程,针对性强、辅导效果佳以及连续动态的辅导体系是其显著优势。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纯粹的交流沟通的媒体工具逐渐往“沟通+”方向发展,不单单满足于网络社交这一属性。新媒体作为网络发展的新领域,不仅体现了其平等性、自主性、开放性、互动交往性、虚拟性等特点,还为发展性心理辅导与网络媒介找到了内在契合点,展现了内容载体的良好效果。因此,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这一概念可以界定为:一种在网络媒介支撑下,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采取个体咨询、心理帮扶、在线课堂、实时交流等辅导措施,提升学生潜能发展,明晰自我概念的辅导活动。
二、网络心理辅导研究的问题评析
2001年,从傅荣[1]在《赣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网络心理教育的学术论文开始,网络心理教育研究已经走过了十余载。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其分支之一,通过对现状和趋势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概念界定尚不明确。随着网络媒介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内涵关系往往被错误理解。当前所认知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具有两种内涵: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了网络的环境生态属性,旨在探索网路环境中的模式构建、理念更新与体系创新等问题,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环境中的生长、创新与融合的一类研究,是对网络媒介应用的广义理解。二是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了网络的工具和方法属性,旨在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和补充功能,把网络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新手段与新阵地,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化,是对网络媒介的狭义解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诸多学者没有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将网络环境等同于网络工具,掩盖了网络的生态系统性,是过于片面化的解读。因此,把握好网络这一概念,对研究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
二是理论体系尚待完善。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性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等新兴理念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与之相关的网络化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始终都没有一套属于网络心理辅导的完整理论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学科借鉴层面,尚未真正挖掘网络心理辅导的内在体系。与此同时,研究视角纷纷投向网络环境,未探明其与心理辅导之间的内在价值而强力将两者进行融合,很有牵强的意味。在基于网络的心理辅导研究方面,不要因为将网络视作工具,而忽视了其研究和应用价值。毕竟,在当前高校,网络被视作工具而不是生态系统的运用仍是多数。
三是研究内容不够全面。许多学者在研究基于网络的心理教育时,对基于网络的心理教育的队伍建设、模式构建等方面还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尚未明确教育队伍的角色定位、分工与探讨适合的应用模式。其次,对基于网络的心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缺乏比较深刻的学科性思考,不能阐明其真正的内在逻辑。此外,对基于网络的心理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路径探析研究得不够深入,对于教育后的效果没有具体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这一成果的路径发展还比较模糊。再者,这一研究角度不能只着眼于网络的工具属性,还应向内探究内在结合价值与发展,向外拓展工具属性更为持续和广泛地运用。
四是研究角度比较陈旧。长期以来,模式探究、体系构建是研究的热点和主要议题,许多学者希望通过一套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公用模式或体系来完善网络的教育辅导实践。而真正研究问题时,仅仅只是把网络作为一项辅助性模块强加于其他研究之中,以突显其研究的“完整性”。部分研究人员无法更新观念,胡乱将网络作为一切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而没有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多研究仅仅只是停留在借鉴和粗劣套用层面,没有自己的理论支撑。再者,此类问题理论研究得少,实践研究得多,这也是网络辅导类研究成果无法达到高水平层次的症结之一。
三、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路径探析
(一)厘清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着眼于学生潜能发展,健全人格,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潜能激发,帮助学生应对和度过各个问题阶段,是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的基本辅导目标。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在大学时期开始暴露出成长、心理、学业、生活的诸多问题,又因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各个问题的类别也大不相同。许多学生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是综合来看,基本的辅导方向是一致的,即学生的综合发展。
发展性心理辅导追求的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其基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现代人格[2]。主要体现为学生的能力、素质、可持续发展观念等诸多方面。但是大学生常常无法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甚至自身的基本情况都不甚了解,暴露了教育环节中自我认识层次的功能缺失。因此,帮助学生获取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是促进其自我认同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其健康情感发展和潜能提升的关键一步。
(二)规范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队伍
一是平台搭建队伍。这类教师需在入职培训时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以掌握当前高校教学所需的理论及技能;同时,还要进行网络技术方面的实操培训。对于这类教师,其职责包括:一是负责内容集约平台,做好平台内容推送和整体布局;二是搭建咨询预约渠道,帮助学生迅速获得预约机会,同时也可以简化预约方式,可以实时预约以便安排在线咨询;三是搭建在线辅导平台,将其作为咨询的一种补充,以网络分享和课程为主。
二是辅导教师队伍。这类教师需接受严格的理论培训和相关资质证明,同时需要在学生工作一线或教学一线有丰富的经验,这类教师主要包括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等专业老师。对于这类教师,其职责包括:一是负责内容管控,负责在线内容的筛选、整理和管控,保证内容符合学生及辅导标准;二是负责在线咨询和在线课堂,个体咨询是一项极具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辅导方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对一进行,而在线课堂需要教师展现出强大的号召力,来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和提升自我;三是各种特色活动由辅导教师开展,他们是主要与学生打交道的群体,所以非常规活动也由其来开展;四是开展辅导育人的理论研究,并与实践相统一。
三是评价跟踪队伍。这类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档案管理经验作为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还要深谙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辅导评价指出问题,研究下一阶段的活动开展工作,这类教师主要包括学生辅导员和教务管理教师等。对于这类教师,其职责包括:一是评价学生辅导和活动开展的效果,研究下一阶段的辅导方向;二是为咨询对象建立档案或台账,便于管理和跟踪学生后期状态;三是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四是开展辅导评价的理论研究。
(三)完善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内容设计
辅导内容是学生辅导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应将不同学生的需求统一于这一内容之中,尽量涵盖学生所需。首先,辅导内容不应是“大杂烩” “一锅煮”,应有它的进阶性和主题性,主要是指群体性辅导的后一阶段辅导应以前一阶段辅导为基础,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进阶。同时,主题性是指辅导内容要在连贯的辅导中突出主题,而主题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都旨在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辅导环境,提升自我和解决问题。其次,在个体咨询方面,通过咨询手段,把握好学生的问题症结,帮助学生明晰自我所需。网络心理咨询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3],可以简单概括為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也是现阶段高校辅导的主要方式。
(四)加强基于网络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平台建设
发展性心理辅导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内外专家也在不断研究更好的实践教育模式,在这样一个发展的阶段,应该及时有效地抓住网络这一概念给心理辅导创造的机会。关于平台搭建,有多种手段和渠道,诸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但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突出网络的工具性,这是网络的基本属性,提供一个便于学生与教师交流与信息共享的咨询平台。二是突出网络的丰富性,网络资源分散、层次不一,需要将利于学生的信息资源集约整理,丰富平台的内容。同时,结合学生所需,开设不同的内容板块。三是突出网络的融合性,网络要与课堂教学与活动进行融合,要担当课堂教学外的功能补充。
参考文献:
[1]傅荣.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75-77.
[2]吴增强.论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52-54.
[3]姜巧玲,胡 凯.大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