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徐高校大学生国学素质提升研究

2017-04-01张怡薛海波

现代交际 2016年22期

张怡++薛海波

[摘要]近年,徐州地区国学发展较快,徐州各高校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的活动,驻徐高校大学生自身提升国学素质的期望也愈发迫切。大学生国学教育长期以来依赖于学校对国学知识的灌输,枯燥而不利于接受。徐州彭城学院作为社会自发形成的国学团体,开创了与大学生这一群体彼此促进的“书院——大学学院”模式,新颖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校内外良性共促式发展,以社团为纽带,增强大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国学素质。

[关键词]驻徐高校 大學生 国学素质提升 彭城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68-02

中国古代自孔子起,就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夫子兴办私塾,古代书院更是受到学者的重视与推崇。①王中云等人在《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②中强调,从本质上说,国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很强的学问。书院的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的重要形式,然而就徐州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徐州史学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两汉时期历史开展,但对于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提升联系的重要性仍然有所欠缺。因此,笔者拟从徐州国学文化团体的发展为视角,以徐州彭城书院开展的各种与大学生群体互动的国学活动为例,对现当代驻徐高校大学生的国学素质提升加以研究,以期总结书院式国学文化发展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类似书院的国学文化团体。充分利用徐州国学文化资源,加强国学文化建设,传承国学精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新时代价值观念的融合,使得年轻一代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

一、徐州国学文化团体发展历程

为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实现自己文化报国的志向,2007年5月1日,汉风联合徐州和全国众多高校以及文化学术界的有识之士,在徐州市户部山上创办了以复兴国学为己任,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交流”为宗旨的徐州第一家现代书院——彭城书院。彭城书院是一家公益性质的现代化书院,自2007年开办以来,书院始终秉持“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理念,弘扬中华经典、倡导全民阅读。它先后获得“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讲坛”“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徐州市孔子学会成立大会暨祭孔大典在市区文化城举行。王希龙任市孔子学会会长。市孔子学会成立后,主要开展孔子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研究、宣传与普及;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普及;组织、开展文化及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

2015年3月22日,徐州市国学研究会在彭城书院成立。来自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驻徐高校,以及徐州学术文化界的100余名教授、专家、学者、国学爱好者作为首批会员参加了大会。彭城书院院长、著名文化学者汉风先生当选国学研究会会长。徐州市国学研究会是我市唯一一家在民政部门和社科联正式登记并得到批准的、专门从事国学研究与推广的社会团体。

二、彭城书院与驻徐高校大学生互动的国学实践活动

书院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教育组织,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兴盛于明清,绵延千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具有社会教化、知识传播、学术传承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③

近年来,徐州地区“国学热”得益于汉风先生首建的彭城书院。每到周末,书院总是挤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学员。开办7年来,书院已面向社会开设各类公益国学讲座1200余场,惠及听众20余万人次,100余位教授、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学友前来做义工。“我们坚持开门讲学,做的是复兴国学的事业,希望学员能在这里体味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先生说。

汉风先生对《中庸》的解读注重学术与文化、伦理与道德、审美与思辨、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结合,彰显出独特的风格,曾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中庸》讲座数百场,在江苏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庸》公修课三年,反响强烈。汉风先生还在“周日国学讲坛”开设“《中庸》会讲”系列讲座。

2015年4月29日下午,一场由彭城书院精心打造与倾情奉献的“华夏古韵,中国梦想”主题活动,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拉开帷幕。受学院邀请,汉风先生携书院的老师与国学班弟子,通过舞台讲解与表演的形式,再现了中华的古典文化。在书院国学团队的引领下,大学生们身临其境,领略了华夏文明的端庄、自然、幽静。从汉服华章、古乐意蕴、茶道精神三个篇章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浓厚韵味,体会了华夏古国的精髓。

此外,“徐州传统文化学院”是彭城书院与中国矿业大学为推动市政府“舞动汉风”文化工程建设,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的新举措。“徐州传统文化学院”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彭城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优势,为徐州乃至全国培养传统文化师资,推动徐州文明建设与市民道德教育大发展。

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创新,定期开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坛,举行文学笔会、远足游历、诗歌吟诵、二十四节气茶会等国学文化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国学素养,使其“明德”“亲民”“止于至善”④;使其“内求诸己”;使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⑤。

为有效推动徐州高校大学生国学素质的提升,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每年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招收一届中华传统文化高级研修班,俗称国学班。国学班学制一年,利用周六、周日上课。书院为他们开设的课程有四书五经、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诗词楹联、园林建筑、戏曲音乐、佛经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认识,书院还特地开设佛学体验、园林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游历等体验课程。学生在修完书院规定的全部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由书院颁发的非学历毕业证书。

三、书院国学实践对提升徐州大学生国学素质的重要意义

与大学课堂枯燥单调的国学知识教授相比,书院此类国学实践活动在真正提升大学生国学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优势。现在的大学国学教育太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涵养、境界与思想的培育。教育在功利的指挥棒下,远离了它所应该呈现的鲜活的生命本体,“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几度提倡,但在大多数时候仍然被忽略。⑥回归传统,孔子的教育理念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培育。⑦彭城书院教学模式就像孔子提倡的那般,倡导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力行,这三个过程是递进的,最终要在生活中力行来达到人格的完善。

具体而言,书院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兴复书院和国学,大力推动社会教化事业往往成为书院的主要任务。在古代,众多地方官员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支持和促进书院的发展。比如,张伯行曾以书院为讲坛传播国学文化,当时著名的东林书院,在张伯行讲学、督察的情形之下,成为传播程朱理学等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⑧诸如此类,书院作为传播传统国学文化载体的例子,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比比皆是。

汉风先生曾精准地指出,在当今这样一个追名逐利、精神空虚之风气已经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当从传统里寻找文化的依恋,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做一个超越时代的智者,为自己营建永恒的精神家园。

正是深刻觉察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走向,汉风先生创办的现代彭城书院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探索当代国学素质教育的“书院——大学学院”的新模式,对徐州高校大学生乃至更多的社会人士国学素质提升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书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活动,使得大学生充分调动了自觉性和主体性,使得大学生尤其是驻徐高校的大学生努力追求外在形象与内在国学素质文化的有机统一,致力于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价值目标,激励驻徐大学生自身的国学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努力践履和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书院通过丰富和拓展大学校园的国学文化传播途径、活跃社会实践方式,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国学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中,真切感受国学文化带来的魅力。同时,它还拓展了大学生广博的胸襟,推动了驻徐高校大学生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文化的整体出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国学文化。

更具体来说,书院的国学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在现当代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认真发觉和体认经典的实质。大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加强恢弘的国学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古代圣贤的思维方式、国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国学经典的写作技巧与精髓,正如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提升国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国学素质内容包含博雅两方面,国学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在“博”的层面,书院还注重讲授传统艺术知识,在另一层面上培养了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感受传统艺术美的隽永魅力,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对当代生活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在此基础上,为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大学校园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⑨

总之,“书院——大学学院”的实践国学文化的新尝试,有利于弥补现代大学国学教育体系的不足,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操守雅正、经世變通的社会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翟艳.浅析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现代价值[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2-5.

②骆兵,王中云,赵骞,骆嘉.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32-35.

③李建国.试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演变及其教学特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04):8-11.

④武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校训中的大学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4-78.

⑤张劲松.论书院的大学特征与大学精神[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4.

⑥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09):10-13.

⑦许进良.浅析孔子的教育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1:7-9.

⑧于祥成.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2.

⑨刘怀远.当代书院国学教育探析——以部分书院为例[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