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能研究述评
2017-04-01邹荣华
邹荣华
[摘要]语言学能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在国内很少被关注。本文主要对国内外近年来语言学能的研究成果做一简单回顧,进而阐述了语言学能的理论基础,并分析语言学能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外语学能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36-02
在外语学习中,个体差异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语言学能、认知风格、学习策略、情感因素等,随着许多学者和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差异现象日益显著。笔者通过检索发现在过去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大部分研究中,研究多集中在情感因素、个性特征以及少部分侧重认知领域,很少关注对外语学能以及影响学能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事实上,在诸多个体差异因素当中,语言学能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语言学能是除了动机外最能有效预测外语学习成绩的因素。根据Carroll的定义,语言学能是指学习者在进行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或项目时,在有动机和机会的条件下,具有学习某项任务的能力。语言学能不同于智力,不包括动机或兴趣。
一、国外语言学能研究
20世纪20年代中期,语言学能研究开始兴起,随后发展迅速并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左右最为兴盛,先后出现了卡罗尔等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和皮姆斯勒语言学能测量表。在70年代左右语言学能研究步入低谷,之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在传统的学能研究中寻求突破,对学能结构重新梳理审视,从不同的视角对语言学能进行探讨,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多个语言学能理论模式,对语言学能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随后在80年代初Skehan将卡罗尔提出的语言学能四个构成要素中的语法感知能力、语言归纳能力归结为一个因素,即语言分析能力,并将其定义为“推断语言规则和进行语言总结的能力”。之后不久Skehan补充提出“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的外语学能新模式。该模式超越了现存的其他语言学能模式,更直接更充分地解释了学能以及二语习得加工步骤的联系。90年代初Sparks主要从事对外语学能和母语能力关系方面的研究,后期提出语言编码差异假设,该假设建立的基础是研究阅读中的母语作用,解释了当前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尤其是针对那些外语学习困难的学生的问题。随后Robinson充分结合自己与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学能综合体/能力差异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探讨外语学习与外语学能的关系,尤其是不同条件下学习与学能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在Robinson所提出的学能概念中,部分体现了学能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学习者的差异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按需分配的学习任务的关系,不同学习者与认知需求之间的关系,等等。对Robinson所提出的学能概念的解读为学能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不但丰富了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而且使相关研究更深入,更全面。该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对学能结构做了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而且在实践中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外语学习和教学。
二、国内语言学能研究
国内对语言学能的相关研究还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国内期刊网检索发现大体上综述性论文偏多,如:戴运财、霍兴花对一些学能研究的批评观点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语言学能心理认知、神经与生理等关联因素,之后就语言学能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详细地评述了学能研究的四种主要模式。刘书慧对国内外近年来语言学能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介绍,尤其是在对语言学能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学能测试中的预测功能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最初体现在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经研究也同样适用于口语和写作;随着年龄增长语音编码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会逐步下降,但语法敏感性会越来越被强化;学习者的语音编码能力和联想记忆能力可以通过集中培训或学习大大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发展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温植胜回顾了国外三四十年间在外语学能领域的研究,分析了工作记忆与语言学能发展的关系,之后他又在其他文章中进行呼吁,鼓励国内的学者或研究人员继续加深学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顾伟勤有针对性地对国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语言学能测试做了详细的实证研究。也有部分学者从认知能力结构的相关系数角度研究学能,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对语言学能进行跨学科的深入探讨,通过自主设计试题,选用适当的测试方法证明最初的判断或假设。从国内的有关外语学能相关研究来看,主要侧重于探讨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相关情况,解读学能与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成绩之间的联系。
三、语言学能研究理论
追溯语言学能的研究历史,可以说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是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卡罗尔认为,学能的笼统定义是“学会做一件事的能力”,它取决于“学习者的某些相对稳定持久的特性的总和”。根据卡罗尔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证实,语言学能由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感知能力、语言归纳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四种认知能力构成。语音编码能力要求将声音与对应表征符号联系记忆在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基础上辨识新的语音表征符号。这种能力比较适用于口语课堂教学。语法感知能力强调识别语法功能的能力,尤其是辨识某个单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之后在另外一个新句子中需要学习者识别出具有相似作用的词汇,语言归纳能力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掌握运用以及最后进行归纳的能力。尤其是针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习者,他们通过学习一些语言实例发现语言间的联系并归纳其言语规则,并在掌握规则后于学习中灵活运用。机械记忆能力,换言之就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这一能力对于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在1953—1959年间,卡罗尔和其他语言学家一直侧重研究外语学能测试题并最终出版了“现代语言学能测试题库”。题库中的测试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学习数字。这门测试需要学习者学习一种新的数字表达法,可以借助磁带或其他手段先听后练习,然后在初步领会的基础上进行一组新数码的释义测试。第二部分音标:音标测试需要学习者学习音标中的音素知识,在记忆理解之后接受测试,听音辨识出正确的单词。第三部分单词拼写:这部分测试相较于前者略微加深,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语音描述判断出所听到的与它意义相近的单词,这个项目测试速度快,主要测试学习者词汇量及语音编码能力。第四部分句子中的单词:这部分主要测试学习者的语法感知能力。如给出下面两个句子:1)My mother is cooking dinner for us.2)Mary plays tennis with her friend. 在这两个句子中,如果对句子1)中的单词dinner加以标注,测试者需要在句子2)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该单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与dinner一致。第五部分对应双语词汇:这部分测试要求学习者在给定时间内进行快速记忆,对照英语以及其他某一门语言词汇以辨识共性和差异,然后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考查,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说,Carroll对语言学能四种认知能力以及MLAT五个部分所测试的相应能力的分析归纳为之后的语言学能理论广泛深入研究以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两方面的研究对整个外语学能研究领域发展方向意义深远。
四、语言学能研究的影响
语言学能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在國内很少被关注。认知科学的发展丰富了语言学能的研究,使得语言学能研究越来越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尤其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关系密切,部分研究者对此展开了初步的乃至深入的理论探索,无论是对语言学能概念的界定与诠释,还是在借鉴与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语言学能,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大大地拓宽并丰富了语言学能最初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调查中发现目前许多研究者,虽然研究方向各异,而且所处不同专业领域,如一些从事心理语言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也开始对语言学能进行尝试性研究,拓宽了研究思路,既丰富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语言学能的研究不断添砖加瓦,使之更加鲜活有生命力。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现今的学能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领域、内容以及方法的局限,并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大大加以利用,学能研究得以全面而深入地发展。此外语言学能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且不容忽视,如何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其中语言学能的作用不容忽视。多方面跨领域以及多角度地进行语言学能研究探索,以发现学能测试对外语教学的积极性影响,并将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在外语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可以简单地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在内部诸因素中体现最明显。以往的外语教学过程偏重于教师的教,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于是为了提高并完善教学质量,开始把教学的重心偏移到学习者身上,重视其个性,情感差异等因素,由此发现在诸因素中语言学能是一个十分显著的因素,需要给予足够重视。Carroll设计开发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题具有很高的效度与信度,经证实它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学习者外语学习的效率与速度。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学能测试,在学生入学之初对他们进行考查,以发现学习者不同的个体特征,并界定出学习者相应的学习能力,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做出预测,从中快速地发现问题并在后期的语言学习中加以引导和督促。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学能类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分析不同学习者的语言学能类型,判断出相应的外语学能高低等级之分,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环境和教学技巧,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大化地提高学习者的水平和增加学习者学习进步的速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效率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Skehan,P.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Carroll,J.Tw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oh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C].MA:Newbury House,In K.C.Diner(Ed.),1981.
[3]Sparks,R.&L.Ganschow.Aptitude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1(21):90-111.
[4]胡立忠.语言学能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广州大学,2011
[5]戴运财,霍兴花.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研究述评[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
[6]顾伟勤.重谈语言学能[J].中国外语,2008,5(06):62-67.
[7]刘书慧.以MLAT为框架的外语学能研究综述[J].中国轻工业教育,2009(02):21-25.
[8]温植胜.外语学能研究新视角——工作记忆效应[J].现代外语,2007(01):88-94.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