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鱼形象的变迁看西方对日本的影响
2017-04-01张曈
张曈
[摘要]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情况也会随着时间而多少发生一些改变。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吸收型”国家,在吸收着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将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至今特有的文化。本论文以“人鱼”为例,把以《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形象作为出发点,在考察日本人鱼形象演变的同时,来试着探究自江户时代末开始西方对日本的影响。
[关键词]海的女儿 日本人鱼演变 江户时代末 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08-02
《海的女儿》通过美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心灵。但日本最初,人鱼的形象却不是善良美好的化身,而是人人惧怕的“奇丑无比”的妖怪形象。而且在性质上,人鱼自身的性质也是与《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性质有着很大差别的。
一、《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形象
提起美人鱼,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的代表作《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公主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安徒生最广为流传的名篇之一。因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小美人鱼的爱情故事,所以《海的女儿》也被译为《人鱼公主》。
其主要内容是,海的王国有一位善良又美丽的人鱼公主,而公主卻爱上了生活在陆地的王子。美人鱼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惜忍受割掉鱼尾的巨大苦痛,以求换来与人类一样的双腿,但最后王子却选择了与人间普通的女子成了婚。巫婆告诉人鱼公主只要她在杀掉王子后,使得王子的血流到自己的双腿上,就可以重新回到大海,过着和从前一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人鱼公主并没有听从巫婆的建议,为了能让王子的爱情幸福,她选择自投大海,化身为泡沫……作者通过描写美人鱼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为爱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美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仁爱善良的心灵。
安徒生通过《海的女儿》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把人和人的灵魂推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作者不仅心怀着坚贞的信念,而且还怀着浪漫主义的强烈激情。文中小美人鱼所苦苦追寻的“不灭的灵魂”,实际上就可以说是安徒生理想中人的生命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灭的灵魂,人的生命境界才可能进入更高的阶段,而恰恰人的生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追求,才能获得价值。从本质上说,安徒生是想通过描写人鱼公主,来表达人只要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决心、善良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成功与否差的只不过是时间罢了。
安徒生是从象征意义来描写人,人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因为它能够进行种种创造,创造出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恰恰将美人鱼赋予了人类所有美好的一面,结果就是他用艺术之笔刻画、成就了经典的人鱼公主形象。
作者曾说:“在我的作品中,这是(《海的女儿》)在我写作时唯一感动了我自己的一部作品。”可见,《海的女儿》是安徒生最重要的童话作品之一,其影响只需从丹麦哥本哈根入海口礁石上的美人鱼铜像就可见一斑。并且这部作品对日本的人鱼形象、本质的演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说是日本人鱼开始转变的“出发点”。
二、日本人鱼形象的演变
近年来,提到人鱼,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公主形象。而日本最初的人鱼,无论从形态上、本质上都与此有着很大的差别。
西方的美人鱼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她美丽的外表、善良的心灵、对爱情的勇敢,无不让人怜爱。而在日本,同样也存在着人鱼的传说,但是日本早期的人鱼形象却与西方的人鱼大相径庭,恐怕会让世人大跌眼镜。如果说西方的人鱼是美丽的化身,那么日本早期的人鱼可以称得上是“丑陋界的代表”。甚至它的到来会给人们带来灾害。直到江户末期,日本的人鱼形象才得以改变,而在此之前,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人鱼一直没有所谓的固定的形象。就算是之前有人亲眼目睹过人鱼的出现,也都只是口耳相传,所以,人们宁愿相信它是一种神秘的、会带来厄运的怪物。
(一)丑陋的人鱼
日本最早记载人鱼的文献出自于7世纪完成的《日本书纪》。书中它被描述成为“类似于人一样的异形之物”、“既像鱼也像人”的奇怪生物。虽然书中关于人鱼描写很模糊,形象也没有具体化,但可以说这已经给人鱼的基本形态定下了框架。之后在13世纪完成的《古今着闻集》中,关于人鱼的描写就逐渐变得详细,书中如此描述到:“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其红鳍之间有爪一样的手,且指间有蹼,有时会主动攻击人类。”在《古今奇谈莠句册》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头部有像人脸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肤很白,头发是红色的,红鳍之间有手,并且指间有蹼,下半身为鱼形。”从这些列举的书籍中可以看出,虽然文中对人鱼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怎么看都还是觉得像怪兽。《今昔百鬼拾遗》中,这样描写人鱼:“它的面容奇丑无比,是个像猩猩一样的怪兽,有着食人鱼般锋利的牙齿和尖爪,下半身不满金光闪闪的鳞片,在水中游动时没有任何声响,所以其往往利用这个优势来对异类发动袭击,是个危害性很大的妖怪。”
由此可见,日本最初的人鱼,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丑到极致,有时还会攻击人类,甚至带来厄运,它们非但是美丽善良的代名词,更像是一种妖怪。
(二)美丽的人鱼
江户时代末期开始,西洋的美人鱼形象传到了日本。此后,日本的人鱼不再是丑恶,凶残的代名词,而是美丽、聪慧的象征。
18世纪,大槻玄泽在《六物新志》中另外附加了人鱼的图片,它上半身有着美丽妇人的姿态,下半身是鱼的形状,并覆有鳞片和鱼尾。由此,人鱼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得以确立。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的小川未明在童话《红蜡烛与人鱼》中,这样陈述:“因受到老夫妇精心的养育,这个姑娘变得愈发的美丽,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谁要是见到她,都要为她漂亮的容貌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人只是为了看这姑娘一眼才来买蜡烛的”。书中的人鱼姑娘,几乎是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美人鱼公主的翻版。书中美人鱼对人类的向往,人鱼姑娘的美丽善良和知恩图报等等,都已经偏离了日本最初的人鱼形象、本质也发生了改变。
岩井俊二在《华莱士人鱼》中也有着关于人鱼的描写,不同于以往的是作者在书中不仅具体的描绘了人鱼的形态,而且将其赋予了人类女性的一面。谷崎润一郎的《人与叹息》中描绘的人鱼形象也都是美好的、温顺的。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执导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也与《海的女儿》有很大程度的吻合。而所有类似与此的描写,与日本最初的人鱼完全不同,但不难发现,这些描述在西方的美人鱼传说、作品中可以找到诸多相似之处。
三、“人鱼”的作用——长生不老
在日本,几乎全国各地都流传着八百比丘尼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若狭名为小滨的一个村子里,搬来了一位名叫高桥、看似渔夫的男子。有一天,这名男子招待同村的村民到他家吃饭,有位村民去厨房时发现锅里正在烹煮一条有着人类的头的大鱼,吓得他连忙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的村民。所以当高桥把煮好的鱼端到大家面前时,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装着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吃得下去。而其中有一位村民还偷偷地把鱼藏到了自己的袖子里,打算带回去给妻子食用。据说吃下了人鱼肉的妻子,足足活到了八百岁,但还是拥有着青春美丽的模样。而这位长寿的女性就被后世人称之为八百比丘尼。
虽然关于八百比丘尼的故事有诸多的版本,但故事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故事情节讲述的都是關于食用人鱼的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四、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一)经济上的影响
江户末明治初,明治政府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解脱出来,雄心勃勃,打算一展宏图。为了彻底地把日本社会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明治政府大胆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方针,以推进近代化的政治改革,其中文明、开化、置产、兴业、富国、强兵是当前时期的国民政策。
在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等国家的发达技术,推进工业化浪潮,并倡导“文明开化”、社会生活西洋化、脱亚入欧。文明开化即意味着从近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到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渡。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到了明治后期,整个日本文化基本上实现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二)文化上的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繁荣发展,毋庸置疑为日本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社会文化方面,日本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战后日本文化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本土文化也相继发展,呈现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商品化,从而导致了颓废文化的泛滥。日本在及时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适时地把自身的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所以,日本文化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的文化,又存在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它善于把诸多文化方面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东亚文化,这种文互特质令许多西方学者困惑,难以理解。而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的人鱼在先后吸收了中西文化,完成了形象、本质的转变后,也为本国特有的妖怪、民俗文化添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三)思想上的影响
随着西洋文明大量的涌入,日本开始大力地吸收其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因此,某些西洋的文化观念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深入日本民众的心中,无形之中使得日本民众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印象也发生了改变。
而到了近代,日本人鱼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西洋人鱼的形象开始取代日本原有的人鱼形象,日本人鱼从原来的“丑陋”形态转化为“美丽”的形态,并开始注入更多人性化的色彩,这明显是受到了西方美人鱼形象的影响,从而也印证了自江户时代末开始日本受西方文化影响之大。
由此可见,日本人鱼的形象在不同的时期、经过不同的文人大家的创作再创作,使之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本质也愈加美好。人鱼本身也不再仅是作为古代意向性的符号,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小川未明.红蜡烛与人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神谷敏郎.人鱼博物志[M].思索社,1989.
[3]江上波夫.日本民族と日本文化[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9.
[4]蔡晓军注译.日本民间故事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叶君健注译.海的女儿[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文友人.世界各地的美人鱼[J].知识就是力量,2002(06):48-49.
[8]伊名.人鱼,或是妖怪——日本人鱼之谜[J].飞碟探索,2008(08).
[9]郝雍.你早该这么读日本[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10]齐玉.中日文化中的人鱼形象演变分析[J].汉语研究,2014(01).
[11]鸟山石燕.百鬼夜行[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
[12]时贵仁,付筱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演变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3]翁君怡.从日本人鱼形象的演变看中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