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能否由纠缠而走向合作?
2017-04-01李哲夫
李哲夫
如果少用一点霸权的逻辑思维,多用一点合作的逻辑思维,使中美之间纠缠的大国关系向合作的方向推进,则中美幸甚,世界幸甚,让我们期待之。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关系向何处去,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问题,现在,蒂勒森来了,“习特会”在即,中美关系不但有望走出其不确定的浑水期,更有可能会增加一些相互合作的砝码,这恐怕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使然。于是,我想到一位美国学者在前几年主编的一本著作(《纠缠的大国—中美关系的未来》)的序言中的一段话:“这两个纠缠的巨人会发现,它们越来越难以共存—但它们不得不那么做。无论多么复杂和令人担忧,这是一场不能拆散的婚姻。”他还进一步预言,“两个巨人将继续纠缠下去”。
之所以会如此纠缠,是因为两个大国既深度相互依赖,又深度相互戒备;既有广泛的相互合作需求,又有诸多的矛盾、竞争和对立。这位美国学者认为,可以把这种状态的中美关系比喻为一道光谱,处于光谱两端的一极是“冲突”,一极是“和谐”,而居于中间的则是“竞争”与“合作”,“如今的中美关系则正处于光谱的中央—处于‘竞争与‘合作之间,既没有触及冲突的危险,也没有达到真正的和谐。”竞争与合作是共存的,而且是一种动态的共存,有时竞争多一些,有时合作多一些,此消彼长,此起彼伏,这就形成了两国关系的波动:竞争剧烈了,两国关系就相对紧张,合作发展了,两国关系就相对和缓。
站在和平与发展的大局上,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中美两国理应谋合作,谋缓和,谋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而不应该以零和的思维方式来对待,这也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良好意愿。中美两国有深切的共同利益,两国经济早已互相契合,深度依赖。
毫无疑义,中美之间也有竞争,有产业上的竞争,有商贸上的竞争,有科技上的竞争。竞争是巿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有竞争,才有激励,才有进步,才有发展,应当说,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但现在,有一些美国人认为,同中国的经济关系正在削弱美国的利益:中美经贸严重不平衡,美国每年有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不公平;中国低成本制造的产品,出口到美国,使美国的传统制造业遭到破坏,本土失业率不断增加,产业日趋空心化;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也开始与美国竞争,一旦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优势,那对美国将是一场灾难。
美国是一个时刻具有忧患意识的国度,事实上,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美国的受益绝对不会比中国少,以贸易来说,顺差逆差只是一个表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相当数量是美在华企业的产品,大钱还是由它们拿走了,中国只是赚了一点小钱;况且美国坚持不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这就使得中企有钱花不出,采购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至于所谓掏空制造业的指责,更是无从谈起,美国的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它以科技取胜、品牌取胜,常常是以少少许就获得多多许。况且,无论是产业转移还是失业增长,其原因都非常复杂,把它归咎于中国,显然有失公允。但不管怎样,这些问题都可以谈,前提是要讲道理,讲规则。
中美之间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上。其实,这实在是天下本无事,杞人自忧之。中美之间远隔重洋,相距何止万里?正如《左传》所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在安全问题上,真可以这样看。中国是一个防御型国家,美国的战略家们都知道,中国决无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的核心利益中最为重要的无非是本土安全、欧亚大陆大国间的和平、波斯湾石油通道的安全等(罗伯特·阿特的概括),对此,中国肯定不是惹事者。
说到底,他们的忧虑是担心霸权地位的巩固,首先是保证在东北亚和东南亚,进而是整个亚太地区霸权的巩固,为此,甚至不惜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中国的周边制造事端,这就不够厚道也不甚明智了。如果少用一點霸权的逻辑思维,多用一点合作的逻辑思维,使中美之间纠缠的大国关系向合作的方向推进,则中美幸甚,世界幸甚,让我们期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