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累和懒的人类图景

2017-04-01石勇

南风窗 2017年7期
关键词:鲜肉心理

石勇

累和懒,确实不符合“本性”,不是我们真想要的。对它在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层面的解决,会导致人的存在在社会层面上,在自我和世界关系上的一些改变,以及社会的改变。

先作一个引子。

前段时间一众“小鲜肉”明星被“老戏骨”指控不敬业,拍的影视剧都像什么了,粗制滥造,侮辱观众智商,没有起码的艺术水平,而片酬还动不动天价。然后,看了很多烂剧的吃瓜群众也纷纷表示鲜肉们应该加强表演艺术的学习,最好也看一本《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我印象中,“小鲜肉”被严肃批评已经有几波了。可是他们就当这一切是空气,从未理会。事实上,不仅理会很愚蠢,也没有时间理会。他们仍然占据娱乐的头条,仍然拿天价片酬,仍然有黑压压望不到头的粉丝追捧,而那些被吐槽的烂剧,仍然具有极强的“再生产能力”。

你拿这个现象根本就没法。

这是一个浮在社会表层的现象。我想变得深刻一些,看一看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是个什么鬼。但很快就惊出了一身冷汗:我们已经变成了什么?

“话语权”已经转移

有两件事,让我感触非常之深。

一件是,2017年初,英国著名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去世。在他去世前,算是当今世界一流的思想家了。但是,他的去世几乎没有什么关注。大家关注的,尖叫的,热捧的,是“小鲜肉”们,是“颜值”,是那些能搞笑,或能让他们情绪激动的东西—即使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政治”,如果撩拨不出情感情绪,也没有多少人关注!

这和过去,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图景。

想想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思想家在这个世界上,有极大的“话语权”。他们是文化英雄,是舆论风暴的中心,是影响社会观念的“意见领袖”。英国BBC会请他们去录节目,里根和撒切尔等政治人物还把他们的思想作为施政依据。即使到了21世纪00年代初,都还余波未息。

而现在,一切都变样了。

感叹“大家都变得浅薄了啊”没有意思。但我确实发现了这样一个趋势(这一趋势必将更加明显)。这个趋势有两个关键的特征:

在观念领域,传统思想家的“话语权”,已然让渡给科技思想家,商业思想家,自媒体上各种制造观念的“大咖”,或许还有尚未出现的“娱乐思想家”—如果可以这么叫的话。

同时,任何一种“思想”,想要影响大众,都必须经过商业化的包装,或者必须能撂拨得动情感情绪。只是要让人“想”的东西,要想有影响力,在今天已经彻底无法想象了。

换句话说,思想思想,对于一个只想找感觉,只想心理舒服,只想感到有活力的人来说,你还要让他“想”,门都没有。

所以,需要“想”的知识体系,在特定社会互动的分工中,越来越成为精英的“专职”。大众的心态已然变为:我什么都不要去想,你想好了,端到我嘴边,我舒舒服服地享用就行了。

这叫做“你负责哄我,我負责开心”,分工明确。

还有另一件事。

一个从事研究的朋友,在一次和我的聊天中,突然蹦出了几句功能其实只是用来装的话语,然后说到了某个自媒体网红的名字。这位网红我当然知道。因此我非常惊讶:他也是网红的粉丝?他不会不明白网红贩卖的是什么东西吧?

“是的,我也在关注,好玩嘛!”他这样对我说。

后来我发现,关注的真不少。而且,从效应上来说,并不仅仅是关注,而是已经习得了这个网红那个“大咖”所制造出来的观念和面对世界的心理反应方式。换句话说,被影响了。

一个老套的傻问题是:知识分子不是很深刻吗?不是跟低级庸俗、鸡血鸡汤、偏激痞化、商业味很浓的“知识”生产有一种距离,甚至不屑吗?这些东西所契合的,不是那些层次相对low一些的心灵吗?

这个问题真的错了。喜欢这些东西的人确实永远是多数,这是事实,所以提供这些东西的自媒体非常火爆,善于制造这些东西的人也成了人生赢家,掌握了话语权,成为观念制造者。但是,并不仅仅是“层次不高”的人喜欢这些东西。大量的知识分子和自认为品味不俗的中产阶层,也很喜欢这些东西。

这如何解释呢?过去的思维不灵了,区别精英和大众,不再是靠知识背景和所谓的品味。我能够感觉到的是:大家累了,为什么不轻松搞笑一下,不排泄一下情绪,不享受别人所给自己营造出来的按摩放松的感觉呢,虽然背后的一切都是商业的套路?至于很多跟现在的心理需要有冲突的判断,已经被压抑或弃置,在这种情境中毫无激发或存在的必要。

于是,在这里,知识分子又变成了大众。大家其实都是大众。

“评价权”在谁手里

前面说到“话语权”已经转移。其实“评价权”同样如此。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仅仅用理性的层面是理解不了现在很多人的。在人所共知的利益驱动之外,他们遵循的是另一套逻辑:心理逻辑。面对这些,在社会心理氛围中,持批判态度或愿意作出担当的人,越来越显得可笑。而那些放弃担当,一切以商业思维切入的人,倒是把握了时代的人,他们振臂一呼,后面无数粉丝跟上。全世界都要从他们那儿路过。

“时代”的残酷性在于,它不会理睬任何批判—因为批判一直跟在它的后面。

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排除掉其他因素,可以看到,“老戏骨”们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他们的思维,不仅小鲜肉们无动于衷,无数人也听不懂,不愿意听。

烂剧那么多,是影视娱乐工业流水线拍不出好剧吗?显然不是。背后是一个根本的思维切换:拍剧不是搞艺术,是卖迎合现在的人心灵气质的商品。只要有人看,只有要钱赚,就符合资本利益。预设嵌在商业利益链的小鲜肉们,以及资本要有艺术之类的情怀就很不切实际了。

因为,现在的粉丝,观众,不是打算来欣赏艺术的,人家只是来看小鲜肉,来看颜值,来获得感觉、谈资的。精明的商人必须迎合这些。粉丝和“观众”,无论是在心理物种还是社会物种的意义上早换了几拨人。

而流量是他们贡献的,小鲜肉们是他们捧的,传播链条的主要力量是他们。换句话说,真正掌握评价权的,其实是他们,尽管从个体的力量上来说,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些可以被商业力量催眠、操纵的原子。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观察到,贡献流量的,更多是女人和年轻人,而不是成年男人,当然更不是老人。对此我没有作出评价,不敢评价。

不过这位朋友发表了自己可能惊世骇俗的观点。我这里照单全录:

“做生意的都知道要哄女人开心啊!情感专家,包括无数自媒体,必须如此!对于年轻人,他们需要的是别人拿知识、成功的‘饲料喂养他们,注意,只能给感觉,你拿出真正有用的干货给他们就完了,因为这意味着要他们努力,至少要想一想,但是,他们只想找到感觉,没有谁愿意去累,去费时间!”

“而且,这些人,最强烈地想从自身之外找到安慰,找到认同,找到参与了一件什么热闹、时尚、有逼格的事件的感觉!他们绝对是营销式传播的志愿者!即使忙,在这方面他们也是相当有闲的!”

“成年男人呢?像你我这样的,别提了!累得要死,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喘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和闲心去关心这个明星怎么了,那个XX又发了什么致谁谁的文章!再说,成熟的男人多多少少对很多东西都有自己的判断,哪会今天去这个自媒体喝一下鸡汤,明天去装一下‘小确幸,还搞得好像挺有逼格一样。要放松,也不用骗自己,也去找几个好的中医按摩嘛!”

我照录这么多,不代表我认同他的观点。我想说的是,男人女人都累。而且,因为累,从头脑,到心理,到身体,甚至到人格,都已经变懒。

再强调一下,累和懒,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而是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全方位的。

它们,才是所有这些东西的秘密!

我作过一些这样的调查,也和很多人交流过,发现大家普遍都是这样的情况。有时候,甚至累到不想说话,懒到什么都不想做。

累和懒有一个明确无误的心理倾向是:只想放松,只想开心,因为背后有一种焦虑—需要尽快恢复自己,以便投入工作、养家糊口、社会竞争方面的“再生产”。否则,就会有一种被抛下,被压制,被淘汰的感觉。而这个心理倾向指向的,只能是可以让他的心理舒服的东西,或者可以开心娱乐,或者可以发泄情绪,或者可以找到心理的按摩,或者可以找到“知识”的感觉。

感觉已经代替了可以提供这种感觉的东西。所以,思想被知识所代替,知识被知识的感觉所代替。

问一句:既然那么累,那么懒,为什么不只是靠休息来解决呢?

答:因为焦虑,仅仅是休息的话,恰恰会有被抛下,被压制,被淘汰的感觉,他们在心理上必须阻止自己。

代替性解决

不得不承认,我们面前,是一个累和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无数人预设了:可以让我累的那些东西,你帮我代劳。

看准这一点的人都成功了。

比如,某个人,自己并不从事知识生产,而只是今天帮你读一本书,明天帮你推荐这个知识,摘录包装一下,做得非常有逼格而且获取不需要费一点劲的样子,然后贩卖,创造惊人的流量。对“知识”有需求的人,在这里,可以获取非常好的感觉。

又比如一些以“读书”为招牌的自媒体。他们在自媒体上营造出一种读书的氛围,在群体的参与中,推荐这本书那本书,不需要费多大的劲去读,同样也可以获得“我读了什么书”的美妙感觉。读书是需要费时间和头脑思考的,但通过这么一种方式,同样可以让粉丝们获得代替性的感觉,而且他们还意识不到(因为要阻止自己去意识)这种感觉确实是代替性的。

就连送外卖的,都是看准了这点嘛!

按照商业关于“痛点营销”的思维,累和懒,肯定是抽象的痛点。而解决这些痛点,在科技层面,一直是科技进步的动力;在生活层面,则是生活改善的动力。所以,尽管我们确实真的不想累不想懒,但客观而言,它们也是具有“正面作用”的。一个从来不累也从来不懒的人类世界无法想象,能否进步也无法想象。

但累和懒,确实不符合“本性”,不是我们真想要的。对它在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层面的解决,会导致人的存在在社会层面上,在自我和世界关系上的一些改变,以及社会的改变。

这种改变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比如娱乐至死,越能逗人开心才越能有竞争力和流量;比如“顏值就是正义”,长得好看让人看着舒服就行,哪管是好是坏啊,这种对审美价值链的心理依赖,实际上弱化了很多道德规范,很多人是非不分;比如大家懒得思考,变得浅薄,行动除了受利益支配外,越来越受心理情绪的支配;比如不再具有古典社会所推崇的很多美德或修养,起码看影视剧都不再是欣赏艺术了嘛……

而这一切,其实都进化到很多人连看文字都不想看了,只想听声音。于是,精明的自媒体商人们又看到了趋势。

这种进化,从心理上来说,是不堪重负之后的一种退化。这个退化不是一个坏词,甚至可能是一个好词。人类之初,不会想那么多,心理负担也没那么多,当然,文明成就也不怎么样,但至少那个社会结构跟心理结构是匹配的。而在现在,一个人在社会生存中所需要付出的心理上的精力、成本,远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他事实上一直在透支。而心理透支之后,已经不像在古代那样,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去让身体适应于现在的生存模式了,所以身体其实也非常累。

懒,因此在生理-心理机制上,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是适应不了这么高强度的生存模式的一个信号。生存模式包括了工作-生活-社交模式。这种自我保护,因此具有“返回”人类之初的倾向。那时候,你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所描述的,坐在树下,采着野果,是多么幸福呀。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曾经一度把人的社交模式打回到了“原初状态”,一片混沌之后,又靠新的商业模式、社交模式一群群人地联系起来。人的累和懒,也在改变着人自己所显示出来的样子,改变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互动模式。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现象,只是浮在社会表层的东西罢了。

可以想象,如果累和懒无法缓解,对它们的解决,必将影响到一个社会未来是什么样。

因为它们必须解决,虽然可能只是“代替性解决”—把提供思想、方法、知识、路径、模式、机制,偷换为提供关于这些东西的感觉。

猜你喜欢

鲜肉心理
鲜肉藕夹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马天宇的“鲜肉”秘笈
进击鲜肉
陈坤演绎“小鲜肉”的完美进化
鲜肉长得对还不如穿得对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