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半岛会打起来吗?

2017-04-01陶短房

南风窗 2017年7期
关键词:蒂勒美韩朝鲜半岛

陶短房

鉴于目前美国国力和全球军力分布,“把事闹大”和“拖长”是任何美国决策者都难以拍板的。

“朝鲜半岛局势正在呈现新一轮紧张。一方面,朝鲜不顾国际社会反对,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执意推进核导开发;另一方面,美韩在这一地区进行超大规模军事演习,持续加大对朝军事压力。就像两组不断加速的列车,互不相让,难道双方都做好迎头相撞的准备吗?”中国外长王毅在2017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直言,“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亮起红灯,同时刹车。”

以“两组不断加速的列车”为喻,警告“迎头相撞”的严重后果,并发出“扳回到谈判解决轨道”的呼吁,这番话可谓苦口婆心。我们来看看近期朝鲜半岛上发生了哪些危机事态,“热战”的概率有多大,局势又在往哪个方向发展。

“耐心结束”

3月1日,代号“鹞鹰”的美韩联合军演拉开帷幕,“卡尔·文森”号核航母投入演习。

3月6日,在“金正男被刺事件”引发地缘政治危机的微妙气氛中,朝鲜向日本海发射4枚弹道导弹,其中至少3枚溅落在日本专属经济区中,令朝鲜半岛局势骤然更趋紧张。

3月13日,美韩“关键决断”军演开启,美国各军种四大突击队一齐参演。这一演习被外界猜测“有预演针对朝核设施或朝鲜军政要人‘外科手术的可能”,且将持续到24日,引发广泛关注。

4月间,美韩海军及海军陆战队还将举行大规模联合登陆演习,且韩国媒体纷传美国将F-35A战斗机和“秃鹰”无人机部署到韩国,甚至称“萨德”制导雷达等关键部件已入韩(随后被韩军方以“媒体说了外行话”为由搪塞)。这更加剧了人们对“半岛将发生热战”的担忧。

3月17日,就任美国国务卿后首次出访东亚的蒂勒森(Rex Tillerson)在韩国首都首尔就朝核问题表示,鉴于长期以来美国对朝鲜的“战略耐心”并未收获回报,这种“奥巴马式的战略耐心”业已“被明确地宣告结束”,美国会评估“各种新的外交、安全和经济措施”,“所有选项都在考虑中”。

这番惊人之语传出,立即轰动全球,许多媒体和观察家纷纷从“半岛战火一触即燃”的角度,去分析蒂勒森—或干脆说特朗普在朝鲜问题上的“政策剧变”,猜测这所谓“耐心结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一场战争的即将到来,以及,倘战火燃起,各相关国家的反应将会如何。

也有一些分析家注意到,蒂勒森所提的“耐心结束”,是针对“奥巴马式的耐心”而言,这符合特朗普上台以来到处“去奥巴马化”的一贯风格,但“奥巴马式的耐心”并非所有耐心—正如白马不是所有马。

实际上,蒂勒森这番表态包含了复杂含义,即美国既可能“向左”,转而寻求和朝鲜“一对一”谈判,从而打破多年来“不单独直接和朝鲜进行正式接触”的传统;也可能“向右”,即寻求通过武力手段“先发制人”解决朝核问题,从而打破自朝鲜战争停火以来半岛“冷和平”的状态。

假如有“热战”

在被记者问及“什么时候才会采取军事行动”时,蒂勒森表示:“我们肯定不希望事态走到军事对抗的地步,这一点我们很明确,但显然,如果朝鲜威胁韩国或美国军队的行动,那么就会遭到‘适当回应;如果朝鲜将武器水平提升到‘我们认为需要采取行动的级别,则该选项也在考虑中。”

不难看出,蒂勒森(或特朗普政府)这番高调喊话中“軍事选项”的部分,意图很明显:第一,试图给朝鲜划出“不可触及的红线”,力图借此将半岛危机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且不必为此付出太大代价;第二,放大动武信号,力图借此影响中国关于鲜半岛问题的立场。

对于“热战”可能,日、韩、朝三方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日本于3月16日匆匆发射了一枚侦察卫星,以加强对朝鲜核计划及导弹计划的监视;3月20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防卫相稻田朋美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国防部长绍伊古举行“2+2”会谈,岸田文雄表示,朝鲜半岛局势在会谈中“占据主导地位”。很显然,作为朝鲜加强弹道导弹能力最直接的受威胁国之一,日本既坚定站在美国一方并立足“日美韩三角”,又谨慎地力图探明周边相关国家的态度,做到耳聪目明,有备无患。

处于漩涡中心的韩国正因朴槿惠“闺蜜门”陷入一场政治乱局,在“热战”威胁面前表现得既矛盾、又敏感,一方面急于炫耀美国“保护伞”,另一方面,朝野间又弥漫着对“萨德”和美韩军演可能反倒“火上浇油”的焦虑和担心。韩国政府、军方对蒂勒森在韩、在华相关措辞的微妙变化反应敏锐,正是这种焦虑、担心、矛盾和敏感的折射。

朝鲜的对策则是“以进为退”:3月19日,朝鲜官方高调宣布,前一天进行的“新型大功率火箭发动机”地面点火试验“取得成功”。这被普遍解读为炫耀朝鲜在“可打到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发进程上又进了一步。翌日,《劳动新闻》刊发《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激化的根源》一文,将“根源”归咎于美韩联合军演,并威胁道:“如果美国及其傀儡好战分子胆敢侵略朝鲜,那么朝鲜将对‘罪魁祸首实施核攻击,最终实现祖国统一。”

这番言论看似强硬,实则“以攻为守”:只有美韩“侵略”即发动主动进攻,朝鲜才会“断然出击”。这实际上是对此前美国,尤其韩国某些方面通过各种渠道释放出的“外科手术”、“先发制人”的一种警告回应:“你不攻击我,我保证也不攻击你。”

“热战”的概率

法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RIS)研究总监、法国空军准将布里赛(Jean-Vincent Brisset)等指出,如果局面不出现“意外性失控”,发生“热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朝鲜自停战以来保证了半个多世纪的“冷和平”,这并非因为其军力的强大,更非出于军事对手的“重信守诺”,甚至也不是由于其神秘的、真实能力评价“高低飘忽”的核力量,而是因为其处于几个地区大国、核大国之间的微妙地缘态势。这种态势因冷战的结束有所改变(所以朝鲜才有机会和意愿寻求本身的核保护伞),但并未从根本上被扭转。不论美国或地区相关国家,都不便、也不敢冒险在其他地区大国、核大国“态度不明”的前提下,进行可能导致不可预期后果的军事冒险。

其次,多项被披露的军事评估都表明,不论采取哪种针对核设施或重要军政目标的“先发制人”方案,都没有“一举解除核威胁”的绝对把握,而这种冒险只要有一丝失败可能,都将导致不可预估的后果。在把握有限的前提下,适当保密会增加成功概率—而近期人们耳闻目睹的,却是美国的高调、再高调,这也不符合军事常理。

第三,美国在前沿的军事部署不足。2006年时美国在韩军力为2.85万,如今也不过增加至2.91万,而可作为二线的驻日美军兵力也仅3.56万人,即便加上全部韩军,一旦被拖入缠斗,或“外科手术”后迅即遭到朝方“不按牌理”的大规模报复,后果也是很难预期的。鉴于目前美国国力和全球军力分布,“把事闹大”和“拖长”是任何美国决策者都难以拍板的。

第四,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韩国以安全为由允许“萨德”入韩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萨德”根本无法保护韩国的安全,也无法对最重要的首尔-大田城市群,形成哪怕理论上的保护。相反,不论“萨德”灵不灵,美国本土受到朝鲜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都将是极小的,因为美国还有更可靠的武器—距离、因距离而获得的预警时间,以及朝鲜真实能力未知、但恐怕不便高估的再入弹头技术和命中圆径。

那么,什么是“意外性失控”?

美韩军演一场连一场,而朝鲜方面的“动作”也接连不断,一旦任何一方出现小小的事故,而这个事故又被对面误判为“实质性威胁”、“挑衅”,并作出“有力回应”,在彼此弦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就可能酿成大祸。

会不会“向左”?

那么,会否出现另一种戏剧性场面,即美朝两国相对摇旗呐喊一番后,突然抛开周边其他相关国家,径自“一对一”谈起来?

从理论上是可能的。特朗普自上台以来,在TPP、北美自贸协定、WTO和TTIP等各重要多边平台上的态度,都是試图以“一对一”替代多边框架内的谈判。而特朗普本人在选战期间就曾说过“不排除和金正恩谈谈”,只是后来迫于压力回避这一问题。

但实际采取这样的做法却会面临很大压力:朝鲜的承诺是否可信。

且不说“无核化”原本就是朝方签字画押承诺的东西,即便就“一对一”论,赵明录访美,以及奥巴马-金正恩间达成“食品援助换取核试验-弹道导弹试验暂停”君子协定,最终后果都是令美方决策层灰头土脸的。前鉴未远,特朗普敢不敢再冒一次险,他的团队和共和党高层是否容忍,都是个未知数。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蒂勒森在日、韩时对朝鲜强硬喊话,到了中国却明显放缓声调,而特朗普政府实际上至今未将其对朝战略明朗化。其对朝政策的明朗化,恐怕还要取决于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究竟能达成多少共识。

但有一点恐怕是中方所必须警惕的,即特朗普表现摇摆,美国未来会朝哪个方向走,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而各方能否回到六方会谈中,恐怕还有待观察。

3月20日,中国外长王毅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在谈及朝鲜半岛局势时表示,面对“任由对抗持续升级,最终走向冲突甚至战乱”和“各方都冷静下来,共同把半岛核问题拉回政治外交解决渠道”两种前景,各方应作出明智选择。

猜你喜欢

蒂勒美韩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朝鲜半岛汉文学中的“羲之换鹅”探究
美媒称蒂勒森或在数周内被取代
谈崩了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
中美韩信息化战略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