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的实践研究
2017-03-31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 敏
武汉市汉阳区晨光第二幼儿园 陈 敏
武汉市汉阳区晨光幼儿园 董 丽
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的实践研究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 敏
武汉市汉阳区晨光第二幼儿园 陈 敏
武汉市汉阳区晨光幼儿园 董 丽
一、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概述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倡导“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我国悠久文明历史的遗产之一,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价值观念等,是民族文化的写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的启蒙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民间艺术资源缺乏良性推广和运用的策略,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指导,表现形式和方法单一;宏观政策与具体实施之间存在着差距等。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的建立,旨在以民间艺术活动为载体,通过“文化养人、专业引领、教育行动”的教研形式,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整合意识,发现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概念界定
“浸润”,有物质受液体渐渐渗入之意,“若乃緜蔓纷敷之丽,浸润灵液之滋”(晋·潘岳《笙赋》);有浸染熏陶之意,“岂气数使然邪,抑浸润於先王之教泽者源远流长有不可强也”(清·方苞《书删定〈荀子〉后》)。将“浸润”一词引入教育领域,正是取其“渐渐渗入,浸染熏陶”之义,诠释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推出“浸润式”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第二语言浸润式教学占全部课程的20%~100%,实施教育对象是5岁至中学毕业的学生。在我国,“浸润式”提法始于1994年山东青岛市某学校的课题研究。本制度建立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基础上,关注教师在真实情景中的体验与互动,具有实践性、研究性、自主性和互助性的主要特征,教研活动过程蕴含着适时引入、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策略包括创设情景、有效迁移等。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目的
以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充分挖掘艺术作品背景、地方语言、服饰、美食、建筑、风土人情等教育资源,以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为支架,以幼儿愉快游戏为组织形式,搭建主题浸润式教育资源网络,建立健全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逐步形成园所教研制度组织与实施策略,增强幼儿园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意义
(1)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注幼儿的整体性发展。
(2)有利于优化教学活动过程,关注教育问题的解决。
(3)有利于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启蒙。
二、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以湖北省公安县民间音乐《浑身都是花》为切入点,生成了“一首歌曲一座城”系列教研活动,介绍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以及取得的有益经验。
(一)以问题为依托,大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我们力求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并充分挖掘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通过以下“三关”制度的建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提高教师的规划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把握好计划制定关。每学期初,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分别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面对面与教师碰撞。针对问题,聚焦困惑,分类梳理,制定与之相协调的教研活动计划,让教师走进问题,思考问题,反思问题,形成“提出问题,换位思考;行动研究,专业引路;分享与反思,优化与实践”的教研活动流程。
2.把握好行动落实关。找到问题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关键。在与问题零距离的接触中,教师一步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就是不断梳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教研专题活动,切实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地靠近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在对问题的深度挖掘中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落实在行动中,在不断的收获和成长中提升自信。
3.把握好问题反思关。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有效的反思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思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教师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反思是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反思是一剂醒药,它能让教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静下心来直面缺点,认真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可供借鉴的资源。为了让反思的成果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我们在教师参与解决问题活动后,为教师们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给教师留出思考消化的空间,让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我们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研活动,愉悦地享受教研的过程,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获得循序渐进的提升。
下面列举的是我们开展的一次教研活动,从中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获。
【教研活动方案例举】
教研内容
如何体现幼儿园民间主题艺术活动与幼儿整体性发展相互渗透?
教研背景
民间音乐旋律动听、曲调优美、节奏鲜明、风格浓郁,其生动活泼、夸张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让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开展充满情趣和强烈的吸引力。本次教研活动旨在以湖北省公安县民间歌曲“浑身都是花”为例,开展“一首歌曲一座城”主题浸润式园本教研活动。然而,很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尚存在着诸多困惑,在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围绕“如何体现幼儿园民间主题艺术活动与幼儿整体性发展相互渗透”这一教研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教研过程
1.实践体会
围绕“如何体现幼儿园民间主题艺术活动与幼儿整体性发展相互渗透”这一教研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分享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展现民间音乐,并交流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巧妙渗透民间音乐的教学经验。
(1)对唱形式。教师以对唱的形式来展现民间音乐《螃蟹歌》,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一问一答,交相呼应的情感互动。对此民间音乐进行适当的改编,可在语言、科学、健康领域中让幼儿更深刻体验到民间音乐的乐趣。
(2)绘画形式。教师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民间音乐《蜗牛和黄鹂鸟》,让幼儿边听边画,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让他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音乐活动。此民间音乐也可与五大领域相结合,让乐趣、童趣、情趣融为一体。
(3)舞蹈形式。《侗家小歌台》的舞蹈具有少数民族——侗族的音乐特点:旋律动听、曲调优美、风格浓郁。老师和幼儿一起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同时通过五大领域的渗透让幼儿对侗族这个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幼儿在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喜欢上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的璀璨文化。
(4)律动形式。民间音乐《猪八戒吃西瓜》以律动形式进行展现趣味非凡。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以生动活泼、喜乐夸张的动作体验到了民间音乐的魅力。将此民间音乐融入到其它领域活动之中,也能让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5)节奏乐形式。教师以节奏乐的形式展现民间音乐,能让幼儿对音乐节奏的了解更直观、深刻,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互动更生动、紧凑。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了解民间音乐的内涵,还可将民间音乐渗透到五大领域教学之中,通过领域间的渗透,让幼儿对民间音乐有更深的了解和喜爱。
(6)体育活动形式。教师根据民间音乐的节奏、韵律、特色创编了圈圈操,通过健康领域活动将民间音乐及其特色融入到幼儿的体育活动之中,提高了幼儿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2.产生质疑
请幼儿欣赏民间音乐《浑身都是花》,围绕“如何体现幼儿园民间主题艺术活动与幼儿整体性发展相互渗透”这一话题,引导教师质疑问难。如:如何选择与民间音乐相适宜的主题活动?
3.集体研讨
(1)在充分分享交流、质疑和碰撞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集体讨论并确定以一节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载体的思路,选择了4~5岁幼儿艺术教学活动《有趣的印染》进行展示。
(2)将教研组成员分成五大组进行现场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研讨活动规则及流程:每一组围成一个圆圈坐好进行研讨,指派一名记录员和汇报员。20分钟后,每组的汇报员将这组研讨的结果与大家进行分享,主持人进行归纳总结。
4.观摩活动
选出一名教研小组成员执教《有趣的印染》,其他小组成员观察集体教学活动全过程,并运用《艺术教育活动评价表》《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活动记录表》等评价工具,重点考察教师对艺术活动目标与内容适宜性的教学行为状况及其效果。
5.活动反思
活动后,首先由执教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接着,教研小组成员围绕主题进行脑力激荡反思活动,以本次艺术活动为载体,就“如何选择与民间音乐相适宜的主题活动”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大家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6.由专家对本次活动进行评点。
(二)以团队发展为动力,着力激活教师内在动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不断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有四点。
一是做有问题的教研活动。教师根据民间音乐特点挖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刚接触湖北省公安县民间音乐《浑身都是花》时,教师提出:幼儿听不懂这首歌歌词怎么办?对歌词的里所描述的内容不理解怎么办?怎样表现民间艺术?基于教师的问题,我们生成了专题教研活动。又如教师们提出问题后,通过观摩现场教学活动,结合怎样让幼儿听懂歌词大意、如何学唱民间歌曲,以及如何开展民间音乐游戏等问题又展开分析与探讨。之后,在学唱民间歌曲《浑身都是花》时,大家就如何将艺术领域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有机整合和浸润开展讨论。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伴随着教研活动中大家教育行为的不断认同,教师们逐步形成了一些宝贵的教育经验,我们便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悄然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是做有内在体验的教研活动。我们紧紧围绕“一首歌曲一座城”主题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融入内在体验的策略,触动教师深层次的教育信念与态度,关注教师内在的情绪和价值认同。如以《浑身都是花》这首歌曲为切入点,要求教师从游戏、五大领域教学、亲子等几方面进行整合和渗透,让教师通过《浑身都是花》这个媒介大胆表现民间艺术,在交流与碰撞中自我突破和创新。
三是做多元互动的教研活动。我们充分利用真实的教育情景,采取互动式教研形式,鼓励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教师与专家开展互动。我们运用课例研究方法,在幼儿5~6岁年龄段开展了艺术活动《浑身都是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加相关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师生了解湖北省公安县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认识荆楚戏剧服装的主要特征,学说地方民间方言,品尝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明了其地域特色的花卉等。由此,通过各种互动活动,我们运用一首民间音乐引发幼儿认识了湖北公安县这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
四是做有反思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时,开展集体备课,以“如何围绕主题活动有机地浸润教育内容”话题作为研讨重点,聚焦问题的解决和策略的分析,通过做观察记录,引导教师观察教育行为,再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形式,帮助教师反思教育行为,从而达到优化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的目的。
我们组织的系列研讨活动,强调教师要在活动课例的现场认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仔细体会执教教师在活动课中的教育行为,让他们在观察活动现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如幼儿对歌词的里所描述的内容不理解怎么办?怎样表现民间艺术?我们通过这样持续性的教研活动作为平台,让教师团队共同参与思考研讨,在思维碰撞中帮助教师解决其中的困惑和问题。
(三)以民间艺术鉴赏为媒介,稳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更新教师的观念,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不断的实践中让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能力得到发展呢?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五点。
一是五大领域课程相互渗透。从前面的案例可看出,我们在“一首歌曲一座城”主题教研活动中,融入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教育元素,各领域教育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拓展和提升。
二是教学手段多元化整合。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运用创设情景、现场感受、启发探究、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层层递进,将活动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是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特别强调:“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因此,我们在关注面向全体幼儿学习与发展过程的同时,通过师幼对唱、榜样示范、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也关注了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与表现,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四是回归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生成了很多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公安县有锅盔、牛肉火锅、鱼糕等美食,还有名胜古迹微缩景观等。这些内容源于幼儿生活,深受幼儿的欢迎,让幼儿乐于将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事物用多元的方式表达出来,激活了幼儿的审美感受、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
五是注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主题浸润式教研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始终贯穿了游戏活动,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感受感知与体验活动。如教师通过非常有声势的节奏游戏,让幼儿感知各类不同节奏型;通过角色游戏“我是小模特”、益智游戏“花的拼图”、表演游戏“蝴蝶找花”、角色游戏“公安县小导游”、游戏“击鼓传花”等系列游戏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民间音乐的感知、欣赏、表现与创造。
(四)以合作与分享为载体,极力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在建立园本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教师教育观念在转变,幼儿学习方式在转变,家长育儿思想也在转变。种种改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课程建构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各领域之间分割、主题内容之间分割、教学与游戏分割等现象,突出了主题浸润教学,实现了课程的有效整合。
二是关注活动目标的转变。改变单一的教学活动目标,强调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帮助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探索欲望,让幼儿学会学习。
三是关注教学主体的转变。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逐渐成为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支持者、促进者、合作者。
四是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幼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关注教学生成的转变。改变生成活动生硬、单一的状况,顺应幼儿学习兴趣,加强生成课程与幼儿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让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回归到幼儿生活。
六是关注活动评价的转变。改变过于统一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用长远的目光关注幼儿一生的幸福与发展。
三、反思与展望
自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建立以来,教师逐渐学会了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沉浸于问题的研讨与思考。在很多时候,研讨主题内容和情境是不可分的,教师从他们经历过的完整经验中展开思考、探索、交流和分享,并把研讨内容与已有教育经验、过去知识以及教育行为联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研效果。譬如下面总结的“一首歌曲一座城”民间艺术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的成果。
【案例】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阶段成果
1.设计四个步骤,激活情绪情感体验:第一步是引,创设多样化情景,引导幼儿感受文化气息;第二步是助,实现多元化挑战,遴选最具代表性的情境;第三步是移,迁移情感化行为,在游戏中感受生活情境;第四步是行,塑造健康的情绪,让幼儿感受到最纯真的乐趣。
2.强化四个意识,唤醒主动参与动机:一是“导”的意识,情境中激发探索,唤起教师走进作品;二是“析”的意识,情景中引发思考,引导教师感悟文本;三是“迁”的意识,情境中引导内化,对作品产生共鸣;四是“拓”的意识,情境中有感而发,塑造幼儿健全人格。
3.探寻四种方法,浸润点燃美好情趣:第一种方法是创,创设情境,流露真挚情感,充分感知与体验;第二种方法是渗,情感渗透,幼儿自主游戏,解读幼儿心灵;第三种方法是衍,衍生拓展,倡导文化传承,鼓励表现与表达;第四种方法是融,融入生活,关注一日活动,情感释放与表现。
教育研究是无止境的。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幼儿园主题浸润式教研制度建设,将草根式的幼儿园教研制度研究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