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措施
2017-03-31杨小飞
杨小飞
论高校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措施
杨小飞
福建农林大学
高等教育模式的深化改革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开展和研究。该文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高质量地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高校 职业指导 高质量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经历了重大变化。由最初的规模急剧扩张,到中期的理性思考,到如今的回归大学之“本”,强调内涵质量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职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和不对称,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人社部统计,2017年将有800万大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化解过剩产能导致的职工分流、人和岗位不匹配的“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等问题,仍将使就业形势面临较大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有教育改革带来的系统性原因,但也有择业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诸如“有岗不就” “下一个更好” “高不成,低不就”等消极就业观念。究其原因,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还不能正视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阵痛”,也没有有效把握好随之而来的机遇,对自身定位不准或对职业期望太高。新形势下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紧紧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方向,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职业指导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择业观。
1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1]。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始终遵循这一基本过程:以高校大学生为指导对象,以实现人职匹配为最终目标,根据社会就业形势、政策法规以及对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优劣势,运用职业分析评价工具恰当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为其提供各种咨询、指导和帮助[2]。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依靠政策引领方向,依靠规章制度约束,国家和各级政府都会颁布相关的职业指导政令、制度,保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稳定发展环境;二是洋为中用,积极借鉴国外高校职业指导模式,开始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并举阶段;三是职业指导培训系统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高校职业指导队伍逐渐专业化;四是职业指导呈现多元化发展,受众范围不断扩大,但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2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来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适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项工作仍带有临时性、阶段性,无论在其工作理念、理论体系、专业队伍建设、指导方法、资源投入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之处。
2.1 工作理念还比较滞后,高校和学生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指导思想不成系统,缺乏先进的理念作为内涵支撑,仍是停留在“就业指导”的水平,如大规模组织招聘会、网络发布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引导,为学生传授基本的求职技巧,以就业率高低来评定职业指导水平的优劣。完全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对择业价值观、新形势下人职匹配缺乏深度探索。从学生方面来看,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淡薄,一切以就业为目标,找到所谓的好工作,变成了唯一的生涯规划,而对于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课程体系、实践技能等的转变没有做到很好吸收,在“我所应该具备的技能”和“我能从事的行业”之间找不到辩证关系,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往往等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期望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还很遥远。
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有力无心
目前,全国拥有职业指导相关资格的人仅3万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如果根据1∶500配置职业指导师计算,我国需要150万职业指导师才能基本满足职业指导工作的需求。而各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行政人员和各院系的辅导员,虽然都能做到持“证”上岗,但是行政人员基本都在从事繁杂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还是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而辅导员大多数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缺乏职业指导知识的系统培训,也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专业能力不足,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将辅导员作为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后备人才,一些具备系统知识和指导经验的辅导员很容易流失,导致高校职业指导专业队伍的梯队建设工作很难持续,严重影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2.3 课程体系不完整,指导方法单一
2013年对福建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只有26%的院校在大一起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其余都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有66%的院校未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3]。目前,很多高校均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数是在高年级开课,一方面,高年级的同学面临毕业论文、找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无法集中精力听课,都在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高校职业指导包括很多内容,均是依靠教师课堂上简单的“填鸭式”灌输,而很少设置实践和操作内容,具体的实践活动较少,没有一套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系统指导课程;指导方法也主要是通过课堂、大会、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授,而高校毕业生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状态定位有机结合起来的个性化辅导。
2.4 投入不足,行政支持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迫于政策压力,仅在面上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实际投入严重不足,从人员培训、课程设置、硬件装备、体系规划等都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校管理来看,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会随着职务晋升而分流到行政机关部门,目前在提高职业指导人员专门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晋升体制。
2.5 指导对象更加复杂,指导难度加大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文化思潮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当前大学生择业心理相当复杂,甚至存在功利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心理误区,还存在焦躁、忧虑、嫉妒、懦弱等诸多心理问题[4]。教师在开展职业指导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心理引导,这对职业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更高质量地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高校去行政化,释放高校职业指导的个性
“高校去行政化”的讨论和研究由来已久,行政化不是弱化行政管理,更不是告别行政管理,而是要摆正行政与学术的关系,职业指导工作的去行政化有其自身的特殊需要,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红头文件”、国家政策方针的支持作为外部环境,将职业指导课纳入正常培养计划,作为必修课教学,这是行政化的积极作用;但从职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和长远发展来看,行政干预过多,必定束缚其发展,职业指导研究工作需要独立的发展空间,行政化的作用是为职业指导工作及其从业师资提供环境支持,并在学术研究、生涯发展、晋升渠道等方面提供行政支撑。高校应给予职业指导工作充分的自主空间,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研究机构,独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让学术因子更多地渗透到职业指导的实际工作中,让每个高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区域特点形成与自我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相适应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体系。
3.2 加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梯队管理和专业化培养
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需要投入专业化、高水平的指导人员,所以在构建职业指导体系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研究部门,设立师资发展培训中心,建立良性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管理、培训常态化机制,同时要建设相应的考核晋升制度,严把关口,促进职业指导老师不断提升,提高工作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交流,让年轻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学习,吸收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要多邀请企业名家、资深职业指导师进入校园开展培训,举办经验交流沙龙,形成系统的培训机制,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最后,在人员分布和职责分工上,要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多级师资梯队,合理配置能力资源,让每个职业指导老师能够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生涯发展规划,增强职业归属感。
3.3 更新理念,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当前形势下,职业指导不能仅局限于指导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把握好外部就业形势、课程改革内容、学生能力、兴趣等多方面的契合关系,做到人职的发展性匹配,树立全程指导生涯规划的工作理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建立起一套从入学到毕业,甚至毕业后的课程体系和跟踪制度。例如,对大一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兴趣引导和培养,大二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大三学生注重分流引导,就业观念、生涯规划的定型,大四学生注重就业政策教育、择业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并且在每一阶段,都要注重个性化、多角度的分类指导。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的阶段性问题,适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做到动态匹配,切实提高指导效果。
3.4 构建职业指导的科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检测职业指导的效果,学校应该从课程体系、人员配置、软硬件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构建一套完整的职业指导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和企业进行跟踪,通过就业状况和企业需求变化等反馈信息,促进评价体系的改进。同时,引入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学校职业指导水平、学生就业质量、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测评数据适时对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调整,让评价体系和指导思路先于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引导实践工作不断提升。
3.5 丰富内涵,开展多途径的职业指导
高校要善于利用校园资源的优势,因地因时开展多途径的指导工作。例如,在现有的心理辅导室基础上,开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疏导室,通过心理宣泄、面对面交流、专业咨询等方式,提供个性化的求职心理辅导;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开设就业咨询、求职技巧、心理咨询等专项阅览室,营造个性化的就业读书氛围;利用校园宣传栏、电台、校园网等主要宣传媒介,让学生们轻松吸收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相关培训课程,拓宽学生就业视野;利用校友资源、企业名家分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让名家的现身说法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创业就业实践体验”活动,在设计教学培养计划中,要分阶段设置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入企业基层第一线,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否定,让学生重新认识生涯构建的意义,为自己最终的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黄佳淑.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8):73-74.
[3] 黄燕姿.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以福建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范雯芩.高校职业指导的问题分析及推进策略[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