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义务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

2017-03-31申国昌唐子雯

关键词:普及陶行知教育

申国昌 唐子雯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省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陶行知义务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

申国昌 唐子雯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省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我国义务教育肇兴于清朝末年,发展于民国时期。陶行知作为我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教育家之一,在其教育理论框架中对义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尽阐述,在实践活动中,针对义务教育的师资培养、行政管理、经费筹集等方面也有其独到见解。这些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时至今日依旧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对当前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陶行知; 民国时期; 义务教育

中国近代义务教育作为一种从西方借鉴而来的教育制度,自其酝酿与发端之时就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04年,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标志着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遗憾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既保证不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化学制的实施,也未能坚持到收获硕果的那一天就已寿终正寝。接踵而至的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也为近代众多教育家开创了一个在义务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大展宏图的新时代,更促成中国义务教育步入正式的发展轨道。陶行知作为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其教育理论框架和实践活动中,对义务教育多有涉及。他在留学美国的数年期间,对西方义务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回国后,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和教育改革事业。在其理论框架内,对民国时期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有着独到的见解,并用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民国时期的义务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以毕生的精力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进程,使中国义务教育向公平化、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

一、陶行知的义务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大辞典》将“义务教育”定义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也解释道:“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也称为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普及义务教育。”②两者大同小异,从中可知,义务性、强迫性和普及性是义务教育的鲜明特征。在陶行知的论述中,有时直接谈义务教育,有时将义务教育囊括在基础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或小学教育之中,因此,考察陶行知的义务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能仅拘泥于“义务教育”这四个字。

(一)义务教育目标观

教育目标作为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概念,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受教育主体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差异的影响,每个时期的教育目标都呈现出其独特性。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对于义务教育实施的对象和目标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学生生活在混沌的社会环境中,无法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只能一味吸收真伪互掺的知识,再加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使得“中国学生,愈学愈弱,愈教愈懒”,因此培养的小学生应该是“手脑双全、志愿自立立人的儿童”,具有“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③。陶行知确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目标全面而具体,涉及到对受教育者体质、劳作、智力、品德、审美等能力与素养方面的要求,在当时堪称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要想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四千万失学儿童于二十年内全体入学。二是如何在二十年内增加一百四十万教员。三是如何增加教室一百万间,教室设备一百万套。四是怎样筹措每年二亿八千万元的经费。”④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解决,意味着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义务教育面临硬件设施的极度贫乏和软件条件的难以匹配等问题。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但又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因此,陶行知将义务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使全国学龄儿童(失学的四千万人)都受四年的义务教育。”⑤对适龄儿童的培养,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生活技能的锻炼,“应培养手脑双全、志愿自立立人的儿童。”⑥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必须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而国力衰微的民国政府难以保证既定计划的顺利实施。故此,他倡导“在实施义务教育第一、第二两期内,学龄儿童自己在私塾或家庭受有与义务教育程度相当之教育者,经当地普通小学或短期小学考查及格,予以证明书,以曾受义务教育论。”⑦尽管在当时通过对教育手段的灵活把握来推进义务教育只是权宜之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促进一定范围内义务教育的施行和普及。

(二)义务教育价值论

陶行知的义务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普及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等综合思想体系之中。普及教育,就是“整个民族现代化”、“整个生活现代化”、“整个寿命现代化”⑧,是一种囊括所有公民、纵贯生命始末的教育,是一个融合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精华的综合概念;义务教育,只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信息和知识的爆炸式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持续加快引导着社会进入全民学习和终生学习时代,学习意识普遍化和行为社会化成了现代社会的新常态。教育,不再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针对固定人群的知识技能传播活动,而是一个伴随人类终生发展的行为习惯。虽然陶行知在1934年提出了“普及教育”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内核,时至今日依旧散发出时代的光辉。平民教育主要针对城市下层民众而言,力求将教育对象扩展至城市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下层民众,不因其经济条件的落后和社会地位的低下而被排除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是一种真正能够惠及大众的教育,与现代义务教育中的强制性不谋而合。而乡村教育主要针对乡村民众而言,是陶行知在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实际与教育现状后所提出的最富有针对性的普及教育主张。他说:“中国农民约有三万万四千万,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五。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⑨庞大的农村人口比例,使得普及乡村教育事业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乡村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乡村面貌的改变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陶行知论及的义务教育价值,在于惠及乡村农民和城市平民,力求实现城乡民众教育机会与过程的均等,进而通过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来促进社会公平。为此,他强调:“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能彻骨地改造社会……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⑩通过施行义务教育,最终达成国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国富民强的伟大愿景。

(三)义务教育施行论

(四)义务教育知识论

(五)义务教育学习观

(六)义务教育理论科学化

二、陶行知与民国义务教育实践

20世纪20年代初,陶行知在参观山西义务教育实施效果,并参与江苏成立的义务教育期成会之后,便开始研究义务教育相关理论,大力倡导施行普及义务教育。当时他尚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还没条件和机会开展义务教育实践活动,1923年辞去大学教职后,经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调查,了解了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与症结所在,便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陆续推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相关实验与实践。尤其是他敏锐地发现当时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经费、管理与评价,因此,他在之后的义务教育实践中主要在这几方面着手并发力。

(一)创办乡村师范,提高义务教育师资水平

(二)开源节流,实现教育经费合理统筹配置

(三)明理执言,极力呼吁推进普及义务教育进程

(四)因地制宜,避免行政管理流于形式

(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三、陶行知义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陶行知教育思想伟大之处在于,其思想不仅仅是彼时应对痼疾之苦药,更是如今借鉴之良方。无论是他的“平民教育”理念,还是“普及教育”理念,都是在对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其教育理念格局之大,从未囿于教育一途,而是以教育为良方,治社会之痼疾,以实现民族的思想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普及义务教育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陶行知的义务教育观中最富有时代价值之处在于,无论是对于现行的教育政策还是先进的西方教育理念,他都以包容的姿态对待,深入分析其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将先进的西方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运用科学方法了解教育的发展状况。中华文化中,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核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对于碰撞中的思想,无论是国外的先进理论还是传统的观点学说,在实践运用过程中,都与实际相结合,选择了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使这些理论与实践都能够契合于当时之现状,这种立足高远又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对于个人以及学科甚至是社会的未来发展,都起着方向性的引领作用。

第二,“小先生”制给乡村义务教育普及提供诸多历史借鉴。陶行知主张的“小先生”制,于当时是对教师缺乏的无奈之举,于现今却是对传统教学授受关系的批判。现代社会倡导知识的多维度沟通,单向的知识流动早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打开多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渠道进行沟通,成为充分了解外界世界的关键。停留在固有的伦理关系中,为了地位关系而放弃多方信息的获得,将禁锢住自己思想前行的脚步,这是“小先生”制对于现代义务教育方法论的现实意义,也是当代人对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获取的另一种思考。陶行知的“小先生”制为破解当前乡村教育教师短缺难题,提供了新的启示与路径。尤其是在信息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生掌握信息化知识和运用互联网能力比家长强,在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过程中仍然可以借用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来加快此进程,进而促进城乡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第三,手脑并用、团队合作,是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陶行知的“工学团”思想,在当时体现的是一种手脑并用、工学并进、双向发展的教育理念,时至今日,虽然莘莘学子不必再为生计而学务农事、进厂务工,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得现在的学习,无论是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技能的习得,都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学生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头脑对知识的获取,而忽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当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团体协作。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更能够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和团队的更新速度,达到个人和团体、知识和技能的双向互动、综合提高的目的。

第四,“教学做合一”、“六大解放”,是获得真知与提升能力的根本途径。陶行知提出知识蕴藏在文字之中,但文字并非都是知识,知识也有真伪之别,学习不应被书所累,书仅仅是用来学习的工具而已,因此,读书之妙,不在于全盘接受书中观点,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求进步。陶行知所倡导的“六大解放”,究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问多疑多想多做,在读书中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做事中培养求取真知的本领。学习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第五,陶行知献身我国乡村教育的精神时刻激励与鞭策着广大中小学教师。回顾陶行知先生的义务教育思想,虽然在他的众多教育实践中,有颇多以应时代之需的权宜之策,但这其中的诸多教育理念,尤其是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在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的当下,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事业的规划,往往以对实利获取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好坏的唯一依据,失去了一种对于情怀的追求。陶行知终其一生,都视为国为民办教育为己任,以一种大局观的眼光来面对自己的事业,于世事纷扰间不为外界所动,初心不改。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岁月匆匆,百年不过一瞬。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小先生”们拿着识字课本教人识字以期民族自强的旧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也不再是曾经令先生需皓首穷经数十年而难以达到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一路走来虽有无数坎坷波折,但正因为有像陶行知这样的一批伟大教育家的披荆斩棘和不懈努力,才使得中国教育与发展的未来之路更加辉煌灿烂。

注释

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69页。

②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责任编辑 曾新

On Tao Xingzhi’s Compulsory Education:Theory,Practi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Shen Guochang Tang Ziwen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origina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has developed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Tao Xingzhi,one of the most famous educators in modern China, elaborated the goals,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his educat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In practical activities,Tao Xingzhi had unique insights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as the teacher training,administration,funding and etc. Even today, Tao Xingzhi’s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still radiate bright dazzling brilliance, with great value for the consolidating and popularizing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ng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ao Xingzhi;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2016-11-29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14Z92102);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CCNU16LPH002)

猜你喜欢

普及陶行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题解教育『三问』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