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德宏民间吹管乐器简介

2017-03-31金红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管乐器景颇族巴扎

■金红(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德宏民间吹管乐器简介

■金红(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除傣族、景颇族以外,还有阿昌、德昂、傈僳、佤、白、回、汉等民族。这里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文化独特,被国内外誉为“歌舞之乡”。在这片歌舞璀璨地域中生活的各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其民间吹管乐器就是该地域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代表。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地吹管乐器也在当下现实场景中凸显出了传统与变异的传承特点。

■传承

现代流行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影响已经在德宏景颇族地区打下深刻的烙印,当地的音乐艺术在被世人认识和接受的同时,也和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一样,目前正面临着同化、变异、失传的现实状况。抢救、保护、发展和传承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当地的音乐工作者以演奏、教学、制作等形式,努力地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器乐)。德宏州政府也拨出经费大力支持民族音乐及民间器乐的传承保护。德宏州民族歌舞团下属的“巴扎乐队”和已从歌舞团退休的国家二级演奏员麻腊老师,就是在当地政府拨款资助下潜心致力于当地民族器乐演奏、改良、传承的音乐团队和音乐工作者之一。

1.“巴扎乐队”(见图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当地民族器乐及音乐文化,德宏州文体局于2009年10月在德宏民族歌舞团内组建成立了一支兼有西洋乐器演奏和民族乐器演奏的“巴扎乐队”。之所以取名为“巴扎乐队”,是因为这支乐队演奏的最有特色的景颇族吹管乐器“巴扎”。“巴扎”为景颇语译音,实际上就是苏格兰风笛。对于景颇族地区为何会有西洋乐器“风笛”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100多年前,有欧洲传教士到德宏地区传教,把风笛传授给了当地百姓,流传至今,使中国偏远地区有了这件西洋乐器。另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乐器是从缅甸传入,100多年前由一位缅甸退役老兵带回德宏而广为流传。两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说法较为认可。

这支“巴扎乐队”现有成员45人,男女都有,平均年龄25岁。学员们是从社会报名的100多人中招考进来的,多数学员在进团前从来没接触过管乐演奏,甚至从没接触过音乐。学员们是进团以后由担任“巴扎乐队”团长的州文化馆董卫明老师教授西洋管乐演奏技艺。同时,聘请当地民族乐器的专家来指导教授队员们学习景颇族民间吹管乐器“巴扎”“吐良”“洞巴”以及西洋乐器的演奏方法(本文所提到的麻腊老师就是这些被聘请的专家之一)。根据田野调查情况,笔者把“巴扎乐队”目前演奏的乐器和乐曲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西洋铜管乐器,包括:圆号、长号、小号、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长笛等。采用坐式演奏,演奏的乐曲中西皆有,如:《义勇军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等。第二类是当地民族民间乐器,包括:葫芦箫、芦笙、吐良、科佤、洞巴、三月箫等。采用站式演奏,演奏的乐曲均为当地民间流传或是当地人创作的曲目,如:《山歌调》《登窝罗》《景颇山的黎明》等。第三类就是“巴扎乐队”的特色乐器“巴扎”。演奏时列队站立或是列队行进仪仗表演,并配上大小军鼓敲击节奏,队伍前方有鼓号手进行指挥,乐曲节奏铿锵有力。“巴扎乐队”用“巴扎”演奏的乐曲有:(1)苏格兰风笛曲,如;《彩虹》《勇敢的心》《漫步神秘园》等;(2)当地民族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如:《文蚌》等;(3)当地作曲家谱写的具有当地民族民间风格的乐曲,如:团长董卫明创作的具有浓郁景颇族韵味的《婚礼进行曲》,德宏州民族歌舞团杨正玺创作的《景颇山的黎明》等。

“巴扎乐队”的成员必须在进团一年的时间内学会所分配到的西洋管乐器或民间吹管乐器,同时每个人都要学会吹“巴扎”这件由西洋传入当地并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乐器。由于“巴扎乐队”的成员年龄结构年轻化,这支乐队的成立,无疑对德宏民间音乐及乐器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每逢大型活动,“巴扎乐队”都要演奏当地人创作的民族管乐曲和西洋乐曲,并列队进行“巴扎”仪仗表演。据团长董卫明介绍,“巴扎乐队”多次到昆明参加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表演,向世人展示“巴扎”这件西洋乐器演奏景颇族风格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虽然乐器“巴扎”源于西洋乐器,而它在景颇族地区的传承发展却扎根于特定文化空间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仪式之中,通过本民族传统音乐内容与西洋乐曲的结合在当地鲜活传承。

2.麻腊老师(见图二)

初见麻腊老师是在德宏州民族歌舞团院内其本人的乐器制作工作室内。这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阴暗平房,房间四周除了供人进入的一扇门以外,没有一扇窗子,整个房间就靠一盏25瓦的白炽灯照明。在这样简陋而拥挤的空间里,却摆放着4台制作乐器所需的各式机器和若干制作工具,这些机器与工具是麻腊老师根据乐器制作的需要,自己创造并加工出来的。有了这些机器与工具的参与,对于提高乐器制作的效率以及乐器的维修、改良大有帮助。在工作室内最为显眼的要算挂满墙面四周由麻腊老师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景颇族民间乐器,这些乐器件件精巧。如果不是亲自到过麻腊老师的乐器制作现场,真不敢想象这些精致无比的乐器居然出自如此简陋的环境中,这里的一切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荣誉。

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熏陶的麻腊老师现年59岁,是地道的景颇族,出生于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龙盆二社。现在已从德宏州民族歌舞团退休,是国家二级演奏员。在岗工作的31年岁月里,麻腊老师虽然在团里的西洋管乐队中担任小号演奏员的要职,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演奏与研究家乡各民族(包括:景颇族、阿昌族、傣族等)的民间管乐。他借鉴西洋管乐的制作、材料、发音原理等,探索改良了当地民族民间乐器,使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更为动听,更具演奏性。由于自小受到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麻腊掌握了当地多种民族吹管乐器演奏的较高技艺。在他21岁时被选派到过云南省歌舞团进修学习小号的演奏,这一段学习经历对他民族吹管乐器的演奏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他也曾随德宏民族歌舞团到国内外演出,向世人展示了德宏地区民族民间管乐的独特音韵,受到欣赏者赞誉。由于人生阅历的丰富积淀,退休前,麻腊老师开始潜心研究德宏地区民族吹管乐器的制作与创新,为德宏州民族乐器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德宏州政府给予了数万元的经费资助,鼓励他继续为当地民族民间器乐的传承与发展努力工作,州歌舞团在他退休以后返聘他回原单位继续制作民族乐器,州电视台也曾对麻腊老师在民族音乐方面做出的贡献进行了专访和宣传。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个体的活动,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生命活动对一种民俗文化的独特贡献,也不能无视民俗之“民”中民间传承人的核心地位。就是这样一位对民间音乐无比热爱的普通音乐工作者,对当地民族民间吹管乐器的传承和改良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

在麻腊老师的乐器制作工作室里,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他亲手制作的几种当地民族民间吹管乐器,这些管乐有:景颇族的吐良、洞巴、巴扎;阿昌族的三月萧。

1.吐良(见图三)

“吐良”为景颇语译音,无簧哨管乐器,又称“妥任”,是流行于云南省景颇族人民中的一种景颇族民间吹管乐器。传统的吐良一般用竹制,管身长短及大小等形制不一。有的用粗细相差不大、长度相等的两支竹管相接而成,也有用一支长竹制作而成的。管身中间开一吹孔,管身无指孔,凭管筒泛音与管口两端的开闭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音域可达两个八度。演奏时,左手拇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配合以吹气的力度变化,以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短而获得不同的音高。一般来说,管身粗长的吐良音域偏低,音色低沉;若管身细短则音域偏高,音色明亮。它多用于独奏或为民间集体舞伴奏,特别富于山野风味。

2.洞巴(见图四)

“洞巴”是景颇族景颇支系语音译,双簧气鸣乐器,为汉语带牛角的管笛之意。载瓦支系语称“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盈江、陇川、瑞丽等地。洞巴的形制与唢呐近似,由管身、簧哨、芯子和喇叭口组成。规格大小不一,麻腊老师制作的这支洞巴全长52厘米。通常,洞巴的管身用质地较软的木料或铜制,管身上开有5个或6个圆形按音孔,均设有一个背孔,现多为6孔洞巴。簧哨用麦秆或稻秆制成,上扁下圆,外形似扇,长2厘米左右。芯子木制,呈空心圆锥体,上端安置簧哨,下端插入管首上端。喇叭口是洞巴的共鸣筒,用牛角掏空制成,一般长10厘米~15厘米,套接于管尾下端,起扩大音量的作用。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管,左手在上,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无名指按正面上三孔,右手在下,食指、中指按正面下两孔,口含簧哨吹奏,可发出do、re、mi、so、la5个音。音色有如中音唢呐,粗犷、浑厚而悠扬。音量较大,适宜户外演奏。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常在节日庆祝、新婚典礼、丧葬仪式、谷物成熟时演奏。

3.巴扎(见图五:手持“巴扎”的巴扎乐队成员)

在德宏地区,“巴扎”即风笛,又名风袋管,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民间乐器。属管乐器,发声原理类似于风琴、手风琴、口琴,靠气流振动簧片(镶嵌在木管内)发声。其发音原理是演奏者向风袋内充气,再把风袋内的气流压送到装在风袋上的簧管内鼓簧发音。制作材料以紫檀木和柚木为佳。巴扎的音色淳朴甜美,穿透力强,并以持续音见长,特别是它的持续低音最富特色,在露天演奏也能够听得很清楚。

4.科佤(见图六)

“科佤”为景颇族语译音,是流行于当地的吹管乐器。据麻腊老师介绍,以前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累了休息时,就拔一根谷秆吹着玩,慢慢地就演变成现在的这种乐器。在乐器工作室内看到麻腊老师制作的“科佤”,全长52厘米,直径1厘米,有音孔4个,能发出do、re、mi、so、la5个音。科佤的制作十分简单,取一根细竹,根据音高需要凿4个音孔。凿孔时,要根据所需的调来确定音孔的位置,竹的顶端放入一个竹簧片,即可做成。科佤的音色古朴、深沉,具有景颇族音乐独有的韵味。

5.三月箫(见图七)

三月箫为阿昌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梁河等县。一般是在春天二三月开始吹奏,直到农忙栽插之际结束吹奏,故名“三月箫”。三月箫以竹制作,长约20厘米,两端吹口,上端四分之一处留一竹节,竹节侧开一椭圆形发音孔,发音孔正中刚好是竹节横隔处,横隔向外方向削一小口,让气流刚刚能通过。有7个按音孔(前6后1)。音域有一个半八度。用蜂蜡做成片状,贴在发音孔上方,以调整发音孔大小以调整音准,并控制气流的大小和音色变化。吹奏时下唇盖住吹口大部,仅留一小空隙进入气流,多用循环换气法。音色清亮,多为男青年在野外吹奏。

■变异

随着社会变迁,景颇族乐器在制作、演奏、应用等方面发生着不断地变异。在麻腊老师的乐器工作室,除了有用传统材料竹子制作而成的“吐良”以外,还有用橡皮管、PVC管、钢管等材料制作的“吐良”。据麻腊老师介绍,只要是中空的圆管他都能制作成吐良,每种不同材料制作的吐良音色各不相同。这一乐器经过制作上的改良和演奏技法上的提高,已开始成为专业独奏乐器。麻腊老师就曾随德宏民族歌舞团把吐良这一景颇族乐器带到北京、上海、缅甸、泰国等地演奏,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下图就是麻腊老师用PVC管制作而成的乐器“吐良”,全长57厘米(见图八):

另外,麻腊老师对乐器的改良也别出心裁。他把西洋乐器——单簧管下部的形似喇叭的部件安装到“巴扎”的发音管底部(见图九)。这样一来,“巴扎”原本所具有的苏格兰风笛音色就被改变成了类似中国传统乐器——唢呐的音色。这样的改良不但有利于“巴扎”这种乐器演奏范围的扩展,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民间乐曲的传承。

图九,用单簧管改良过的“巴扎”发音管

以上所介绍的几件德宏民间乐器,在老一辈的演奏者中用来吹奏民间乐曲。而在年轻演奏者中,这些乐器的演奏范围就显得十分广泛了。当地学习这些民间乐器的青年人(特别是“巴扎乐队”成员),他们不但用这些民族民间乐器吹奏老师们所传授的民间曲调、西洋乐曲。平日里,他们更喜欢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这几件民间乐器的吹奏方法去演奏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和通俗乐曲,并乐在其中。年轻人对民族乐器的通俗化喜爱,已成为当地传统器乐文化变异的一个象征。

■乐曲

在调查过程中,“巴扎乐队”和麻腊老师都热情地演奏了当地传统民间音乐和新创作的乐曲。

德宏地区特有的民族吹管乐器是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娱乐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音乐生活中的七色浓彩描绘出的一朵艺苑奇花。它们的存在,坚卓地固守着祖宗文化的根基,构成地方性活态传承的文化生态,也构成了一部由乡土艺术组成的多元文化图卷而成为永久的记忆。相信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德宏民间音乐及乐器将长远流传。

[1]金红.云南孟连傣族宣抚土司礼仪音乐调查与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管乐器景颇族巴扎
伊朗逛巴扎,体验平民生活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自制乐器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西洋管乐器的呼吸训练方法及应用研究
融合教育视角下盲人西洋管乐器教育方法的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现代小号演奏在交响乐队应具备的基本方法分析
今非昔比的新疆“巴扎”
对“景颇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