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凤阳花鼓看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

2017-03-31张华萍安徽省太和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7年1期
关键词:花鼓歌舞节奏

■张华萍(安徽省太和文化馆)

从凤阳花鼓看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

■张华萍(安徽省太和文化馆)

中国民间歌舞音乐是传统音乐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它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综合了民歌、器乐、曲艺等多种民间音乐因素,并与舞蹈紧密结合的音乐体裁形式。它是产生于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并流行于民间的歌舞艺术,起到传承民族文化,为各族人民提供审美娱乐的作用。它由劳动人民大众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用以表现其民族或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民间歌舞音乐是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从歌、乐、舞三者的结合程度上它可以分为民间舞歌、民间舞乐和综合型式的歌舞3种。

民间舞歌是以歌和舞相伴随的形式,即边歌边舞或歌舞相间,有的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有的歌舞并重。民间舞乐是不带歌唱而只以乐器为伴奏的舞蹈形式。即边奏边舞把奏乐和舞蹈两者结合。综合型的歌舞音乐是歌、乐、舞交错贯穿三者融为一体的形式。歌与舞结合时音乐的旋律流畅如歌,节奏强烈鲜明具有舞蹈性。在我国的民间歌舞音乐中载歌载舞,歌、乐、舞三者结合的综合形式则更加具有代表性。

其中花鼓是我国民间歌舞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属于综合形式的歌舞音乐,以歌唱和舞蹈为主,采用少量乐器为歌唱伴奏,又称花鼓小锣、花鼓子、打花鼓,主要流行于湖南、安徽、湖北等省。其中以流传在安徽凤阳地区的最为代表,亦称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一种产生于明初的安徽凤阳地区,流传于全国,综合形式的民间歌舞音乐艺术,特色浓郁,广泛流传,是我国通俗文艺的代表。其表演形式通常是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边歌边舞。其以锣鼓伴奏载歌载舞而得名,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它的歌曲、音乐、舞蹈深刻体现着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特点。

■凤阳花鼓的起源与发展

民间歌舞音乐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凤阳花鼓作为民间歌舞音乐代表种类之一,是凤阳土著文化与江浙移民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起源与明朝初期的移民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发的自然灾害使流民不得不四处外出逃荒,随着逃荒的灾民的口头相传,凤阳花鼓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凤阳花鼓最早起源于安徽凤阳府,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是一种集民歌、器乐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作为伴奏,边奏边舞边歌。凤阳花鼓具有丰厚而鲜明的文化历史内涵,它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凤阳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情感,其传播活动和艺术形态也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对传承当今社会的文化传统、发扬审美观念与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凤阳花鼓看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特点

民间歌舞音乐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主要表现为歌、乐、舞三位一体,是一种兼含民歌、器乐、舞蹈等不同要素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各要素在民间歌舞音乐中同存共聚的状况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形式个性特征。

(一)歌

民间歌舞音乐中的歌曲主要分为3种,歌舞交替:就是把多段性格相近的曲调结合在一起,表演时歌舞分开相互交替,歌时不舞,舞时不歌。联曲体歌舞套曲:将几首歌曲连接在一起,形成调式调性、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对比。单歌段:用同一首民歌曲调演唱歌词,反复的歌舞。(见简谱例1)

这首《凤阳花鼓》属于单歌段,采用一首民歌曲调演唱歌词,并且反复的歌舞。它所表现的是旧社会悲惨生活的缩影。第一段演唱的前4句歌词讲述了明代朱皇帝统治下年年饥荒景象,第二段演唱的后4句歌词叙述了凤阳人民无奈逃荒要饭的悲惨景象。

这首歌曲歌词共有8句,语言朴实简练,通俗生动。乐曲是重复型的二段体曲式结构,每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头重复。它的前两句变化音区较高,情绪较活跃,形成了歌曲的高潮。整个歌曲是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商调上,旋律以级进为主并强调了商音。乐曲听来优美抒情如泣如诉,具有深刻的叙事性特点。歌曲开始是用角、商两音构成的锣鼓点节奏的前奏,导入歌唱。歌曲中间加入过门与间奏,整个歌曲听起来亲切活泼、生动感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歌曲的旋律、节奏具有独特性:凤阳花鼓歌曲的曲调是采用当地的民歌,并由花鼓艺人进行改编的小调。采用民族调式,旋律都比较简单易于口头传唱,具有强烈的叙事性。音乐形式平易近人、简洁朴实,富有生活气息。歌词七字八句,曲调八句,由于舞蹈的加入歌曲的节奏比较简单,与伴奏乐器锣鼓点相应和。

从凤阳花鼓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歌舞音乐一般采用当地或外地传入的民歌小调,它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曲调通常结合歌舞艺人舞蹈的特点加以发展而成。曲调中融合了舞蹈的节奏,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结合。由于这种歌舞的融合使旋律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歌曲的气质外柔内刚,在奔放明快之中又透露出一种清丽、洒脱。歌曲的调式多为民族调式,节奏简明规整、欢快活泼适于舞蹈。歌曲中又通常加入器乐的前奏和间奏,不仅预示音乐的节奏烘托了气氛,更给舞蹈的表演以明确的提示。歌曲形式通常平易近人、简洁朴实,富有生活气息。材料和表现手法都比较简单,在唱法上也不讲究发声和吐字。

歌曲的传唱具有群众性:凤阳花鼓的演唱多为人民大众自演自唱。分为“唱门头”和“坐唱”两种:“唱门头”是花鼓艺人身背花鼓沿街乞讨时演唱的曲目,内容大多都为祝福吉祥之类的奉承话。“坐唱”即在私人场所,坐在长凳上演唱。演唱人数通常为两人,一人敲锣、一人击鼓,齐唱或对唱。

从凤阳花鼓中可以看出民间歌舞音乐通常是劳动人民群众在实践生活中所创并口头传唱,歌曲的作者和传唱者都是群众自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群众性。它产生、发展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歌曲的歌词表达具有情感性:凤阳花鼓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他的歌词文本之中。歌词中有的表现凤阳人民过去旧时代悲惨生活的景象、有的歌唱对新生活寄予的深切希望、有对明初的移民运动历史的形象反映,也有劳动人民对甜蜜爱情、幸福生活的纵情歌唱。

从凤阳花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歌词通常非常的真挚和朴实,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充分体现着劳动人民群众的情感表达。他们具有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用简单的歌唱表达自己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实践中的思想感情。

(二)乐

器乐伴奏是民间歌舞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民间歌舞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凤阳花鼓伴奏乐器也是其独特之处,凤阳花鼓最主要的乐器就是锣和鼓。其最初的创作都是由身背花鼓而得来,在演奏中更是离不开花鼓的伴奏。因此,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

上述谱例1中的这首《凤阳花鼓》最大特色与亮点也在于它的器乐伴奏,歌曲的开始使用商、角两音构成的锣鼓点节奏的前奏,活泼愉悦预示整首作品的速度与情绪。歌曲中又以锣鼓的鼓点来突出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非常的鲜明烘托情绪。歌曲的间奏与前奏相同,幽默风趣,锣鼓点又与唱词相呼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整首乐曲从流畅自由的曲调和模仿花鼓小锣敲击的节奏中流露出欢悦之情,非常的富有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从凤阳花鼓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歌舞音乐的器乐伴奏的特点:

首先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中由于舞蹈节奏的需要,锣鼓在歌舞音乐中极为重要和常见。器乐伴奏一般都有固定的锣鼓点。鼓点在舞蹈中不仅起着伴奏作用,而且还可以预示表演者不同的舞姿和队形。

其次不同的伴奏乐队有着不同的组合形式。优美抒情的歌舞伴奏常以丝竹乐为主,如流行于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花灯其伴奏乐器常以胡琴、月琴、三弦、笛子等,刚健粗犷、欢快活泼的歌舞常以打击乐为主,如花鼓中的锣鼓。器乐伴奏不仅奠定音乐发展的节奏与速度,更参与表达音乐的中心内容烘托主题情感。

最后民间歌舞音乐的伴奏大多都具有节奏突出、刚健明快、热烈红火的特点。由于歌舞音乐的歌舞结合、载歌载舞,伴奏音乐通常要求节奏鲜明适于舞蹈。乐器在舞蹈中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舞蹈语言、一方面又易激起观众的共鸣。同时又能加强节奏烘托气氛,帮助刻画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

(三)舞

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中的舞可以分为歌舞结合与乐队伴舞两种。凤阳花鼓中的舞属于歌舞结合。单独的舞蹈语汇并不能充分地表达花鼓艺人的思想情感,于是边歌边舞、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则更能适应劳动人民群众的需要,成为表达情感、叙述故事的主要艺术手段。

凤阳花鼓在劳动人民的创作与改革中产生许多优秀的歌舞,如《千红》《花鼓新声》等。凤阳花鼓的舞步、演唱等融合了现代歌舞的表演技巧,在保持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更加纷繁多样,气氛更加活泼欢快。舞蹈包含了敲击花鼓小锣各种身形技法以及手持花鼓所做出的其他各种舞蹈动作。早期的凤阳花鼓作为演唱的伴舞,由于当时人数和演出场地的限制,没有太高的水平。后来在卖艺的过程中,花鼓艺人们互相学习,或吸收借鉴外地演出场的舞蹈动作,其舞蹈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民间歌舞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载歌载舞,是劳动人民群众生动自然的情感表现,其歌与舞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歌与舞相互融合,在节奏、旋律、感情表达上都是歌与舞相互渗透、相互配合。民歌与舞蹈的融合,使歌舞交替形式中的歌曲和舞曲艺术手段得到扩展,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劳动人民通过载歌载舞这种形式能够直接抒发内心情感,反映生活面貌。

■从凤阳花鼓看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凤阳花鼓艺术是中国民间歌舞音乐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特定的生活环境赋予了凤阳花鼓重要的民俗特征。它不但是凤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发展和保护好像凤阳花鼓这样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音乐,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更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世纪以后,凤阳花鼓这一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目前来看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其中蕴含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整体来看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我看来想要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我们中国民间歌舞音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要建立良好的保护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保护中国民间歌舞音乐首要的任务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使原生态的民间歌舞音乐的保护有法可依。

其二,人为构筑保护空间。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对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保护工作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挖掘其历史内涵开展民间歌舞艺术的普及教育宣传保护意识,再者更要加强对外交流,使中国民间歌舞音乐更多地走出国门。

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传承,同时它自身发展也需要创新。

1.保持地方特色,适应时代要求。民间歌舞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原生态,保持它民间地方特色不能走样。一个民族和地区的音乐风格是一个民族和地区人民性格的形象显现,淮河两岸人民淳朴爽朗的性格就赋予了凤阳花鼓这类歌舞音乐朴实淳厚的基本风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如何精美,它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毕竟有着一定的距离。如果我们只在传统的审美定式下追求高质量,是不可能争取到新一代观众的。因此,中国民间歌舞音乐要很好地把握现代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把握现代创造意识和现代的艺术技法。

2.大胆借鉴创新艺术模式。民间歌舞音乐艺术有相当强的时代性,它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充满活力。在结构形式上必须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模式抓住民间地方的民俗特征,创作出经过总体构思的民间系列歌舞,使民间歌舞音乐本身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扩展。只要我们结合实际,从新的生活出发,从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感着眼,去广泛吸收其他一切音乐舞蹈语言技巧,使之融于民间歌舞音乐素材中,民间歌舞音乐本身必将不断得到发展、突破与创新,这是中国民间歌舞音乐创作表演的真正生命力,也是它永葆青春活力的魅力所在。

■结语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繁荣发展到现在的中国民间歌舞音乐,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历经沧桑,几经跌宕,在漫长的历史烟尘中,中国民间歌舞音乐以它独有的情韵和迷人的风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主流,不断超越。努力使民间歌舞音乐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取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作为学习音乐专业的我们更应该主动关注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间歌舞音乐的发展,积极投入到像凤阳花鼓这一类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中。同时更要发挥我们的力量,发现、研究、创作出更优秀的民间歌舞音乐作品。

[1]陈永.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西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苏兆龙.东方芭蕾再展风采——凤阳花鼓的现状调查[J].大众文艺,2008(2).

[3]许国红.凤阳歌的历史渊源初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花鼓歌舞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幸福花鼓
歌舞爷爷
花鼓灯小唱
YOUNG·节奏
一起歌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