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大爱暖心扉记青海省贵德县福利院院长朱可升
2017-03-31石玉
◎ 本刊特约记者 石玉
阳光大爱暖心扉记青海省贵德县福利院院长朱可升
◎ 本刊特约记者 石玉
朱可升召集院民们召开选举院民代表会
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青海省贵德县,潺潺黄河水从这里流过。在四面环山、人烟稀少的小山坳中有座温泉福利院,院长朱可升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无私奉献给了这里,演绎着朴实又精彩的人生。
管理有思路
建于2003年的贵德县福利院,集养老和救助为一体,担负着全县弃婴、孤残儿童和社会“三无”(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无子女)老人的收养和抚养工作。从建院初期,朱可升就抓制度管理,在全院落实“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强化“爱心、耐心、责任心”的职业操守,使福利院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朱可升带领10多名工作人员,不辞劳苦地为68位老人和两个孩子提供温馨服务,为48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84人次。
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了使院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朱可升带领大家修建了猪圈、鸡圈,饲养家禽,改善生活;利用空地种植菜、花卉,健身又养性。为使资金短缺的福利院正常运行下去,朱可升自己想办法,找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修建了贵德县老年疗养中心;添置电脑、电视及其它娱乐设施,完成院内水泥硬化地的铺设,逐步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还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极大愉悦了院民和职工的身心,为福利院的生活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贵德福利院是新式的四合院,窗明几净的寝室、干净整齐的院子、美观大方的活动室和生机勃勃的菜园,花香阵阵,笑语盈盈。
先人而后己
温泉福利院在每个传统节日都给服务对象准备丰盛的饭菜,与他们一起吃团圆饭;每个老人的寿辰都为他们准备礼物,让他们感受天伦之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朱可升身上淋漓体现并感染着全体职工。
朱可升的妻子在县幼儿园上班,孩子在河阴小学就读,只要儿子打电话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您什么时候回家?”他无言以对,更无可奈何,只能以沉默回答,因为有时刚到家,又接到福利院的电话。这些年来,他亏欠妻儿的太多,但为了这些孤寡老人,他只好选择弃小家,为大家,为公而忘私,先人而后己。
躬行得真知
朱可升没有学过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能,没研究过孤寡、残疾老人和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特征,摸着石头过河,硬是挺了过来。
一个初夏,福利院接到县医院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女婴被人从黄河边打捞起,经检查被诊断为先天性脑积水。救助这样的婴孩,对福利院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朱可升二话没说就把孩子接到福利院并派专人喂养、护理。他自己也参与其中,先是严格按照《收养法》《未成年保护法》《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切实维护弃婴的合法权益,并联系了省最好的医院为其查病、医治,确诊后,在省民政厅、中华慈善总会等有关单位的赞助下,在北京为弃婴成功地做了手术,经复查情况基本良好。朱可升以关注这个弃婴成长生活的各项基本需求为起点和目标,同工作人员一起每天给孩子穿衣,喂饭,接屎接尿,家人跟他开玩笑说女儿比儿子亲。在这个孩子的收养中,朱可升对弃婴的收养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人们称赞他有一颗爱心,把自己交给了民政工作;人们称赞他有一颗耐心,每天扑下身子在一线了解情况;人们称赞他有一颗韧心,4000多个日夜重复干着细碎的工作。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奉献精神,什么是民政工作者的宗旨意识。正如一首诗所描写的那样:“甘心情愿去做残疾孤寡老人灯下的微笑,去做留守孩子睡梦中的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