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性别角色问题研究综述

2017-03-31赵侠俊

青春岁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青少年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当代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研究问题提供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性别角色;角色错位

随着青少年“中性化”现象的愈演愈烈、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问题不断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集中到了性别角色的研究上。目前国内外对性别角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外研究现状

1、性别角色发展“中性化”的出现

1964年,罗西(Rossi)第一次正式提出“双性化”这个概念。他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单性化”,“双性化”个体具备了男性与女性分别的个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综合特质人群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是最具社会适应特点的性别角色。在经过了10年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Bem)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的心理量表,运用实证调查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三成青少年“未分化”人格得到验证,至此,对于性别角色的研究由“双性化”向心理学“中性化”性别角色分类演变,正式开始了理论研究。

2、性别社会化理论研究

性别社会化有两个不同的结果,性别角色的掌握和性别统一性的形成。其中提到,性别同一性包含着对一个人属于男性或属于女性是一种不变特征的理解。无论是心理分析理论学派认为男女两性特点形成于儿童时期对于成年人性别的接受与模仿,还是社会学习流派认为性别角色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学习积累,或是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自我归类说”,甚至在性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女权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性别角色形成源于后天社会化影响这一结果。这也就显示出,在个体性别角色受社会的影响过程中,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性别角色错位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研究

西方性别角色研究在最初提出“中性化”这一概念时,认为其适应了社会发展,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由心理学家贝姆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从心理健康角度对这类个体的适应能力以及其未来可塑性发展上提出了担忧。与此同时,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的性别角色研究专家同样对“中性化”人群社会适应表现出担忧。他们的研究多数体现在青少年这一群体,所处的特殊时期未能形成明确的性别特点,在自身成长中收到很大阻碍,同时,还要接受其他同辈群体异样的眼光,承担更多的精神压力,不利于自身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培养受到了关注,西方国家因此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并在教师性别方面进行了平衡等,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但是,国外性别角色研究多局限在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性别角色教育经验,但是缺乏其他学科的研究进行支持。

二、国内研究现状

1、我国性别角色研究发展过程

我国对性别角色研究相比西方起步较晚,但是多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调查研究对象多以大学生为主。李少梅在1998年对大学生性别特质进行研究时,就将其分成了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在此后的研究中多数以此为基础。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于性别角色的研究与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社会背景相结合,运用了发展的眼光进行长期研究发现,传统的单性化个体性别越来越成减弱趋势,与此同时,双性化与未分化特性越来越呈显性,并被人们接受。

在心理学上提倡“双性化”特质个体,兼有男性强悍和果断,又具有女性温柔和细致,多数心理学家肯定了这一特质人群的未来理想发展趋势,在此要注意的是,双性化的目标是要综合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在保持自身本质的同时,向异性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但是研究中,对于“中性化”的界定一直具有争议,有一部分学者将“中性化”归为贝姆所提出的“未分化”阶段,但多数中国性别学家认为其属于人类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向“双性化”这一阶段进步的必经阶段。其与中国转型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中性化”是社会性别角色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并不是性别角色形成的最终结果。

2、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现象现状研究

那些脱离或者违反了性别角色的行为,往往被看作是“性别角色混淆”或者“错位”,是一种不良状态。魏彤儒在对青少年这一群体性别角色错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性别角色发展错位是指个体社会性别与自身生理性别不相匹配。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中性化以及同性过度亲密行为,被认为是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具体表现。

我国性别学家认为,男女性别角色受后天的影响较为大,成长环境,自我的意识,社会结构都会影响性别角色观念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社会化对性别角色形成的作用,这一点与外国学者观点不谋而合。而青少年阶段作为性别角色形成重要年龄阶段,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他们多数将目光转移在同性恋这一群体。有些学者将同性恋现象归结为性别角色错位现象的极端表现。潘绥铭等人(2004)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全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

综观当前国内外学界对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问题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性别角色的发展分析较为全面,但是在针对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负面影响及对策方面所提甚少。其次,近年来,理论界对“双性化”教育的呼声很高,而关于解决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问题的策略的研究明显不足。并且,在对于青少年性别角色问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成因的研究甚少,多数都局限在同性恋等极端化表现上,缺乏一定发展的眼光。最后,在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青少年性别角色接受变化的发展研究始终缺乏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研究中多数局限在小范围群体样本,且调研依据多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问卷量表,局限于对青少年性别特质的研究与归纳描述,未对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的影响因素与我国现有社会背景联系进行深入回归分析。

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作为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正处在性别角色形成关键时期的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性别错位群体,我们应该本着尊重的态度,运用发展的眼光,更多的投入到对性别的规范和对青少年正确性别观念的引导上,塑造理想的性格特质。

【参考文献】

[1] 刘少杰. 国外社会学理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 潘云军. 角色理论视角下中性化的利弊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09:15-18.

[4] 魏彤儒, 郭牧琦. 我国青少年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发展错位现象探究[J]. 中國电力教育, 2012(12):144-145.

[5] 刘电芝, 余新年, 席 斌. 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性别角色倾向及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调查研究[G].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当代中国心理学与西部大开发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08.

【作者简介】

赵侠俊(1991—),女,汉族,山东邹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复杂理论视角下性别角色与外语成绩的关系
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认知发展水平的因素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的性别特征:自我参照实验范式的检验
《天香》中的性别角色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