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2017-03-31冯军成
【摘要】实现高校“思政课”生活化离不开信仰教育的支撑。由于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信仰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地位逐渐被弱化。如何让信仰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效链接,从价值观、环境、内容、形式、手段五个方面出发去增强信仰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功能的本质要求,而且也是高校“思政课”发挥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仰教育;高校;思政课;路径
信仰表现为主体对其所认定的体现着最重要的生活价值的某种或某些对象的由衷信赖和执着追求。它统摄、指导个体的生活,是个体生活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同时,信仰对人的道德发展也具有论证、聚合和圣化作用。今天,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观念交杂,高校部分学生信仰教育“实质性低迷”。理论界关于信仰教育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层次性,但理论转化程度不够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一方面与部分大学生错误的利益观有关;另一方面与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够有关。从五种措施进行信仰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信仰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软实力靠的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当前,高校“思政课”中信仰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原因是,信仰教育在概念不明确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信仰教育产生怀疑。檀传宝教授认为,“信仰教育”主要表现在心理结构和内容特征上。心理结构上,信仰以“信”和“仰”为特色;内容特质上具有动力色彩和非理性色彩。因此,理论信仰上用信仰教育去统整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这也就是说信仰教育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的有效整合。当前,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其实解决国人对价值的评价标准非科学化的问题。非科学化评价标准主要表现是:将物质看作高于一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信仰教育对提升国民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接受者,通过自律和他律是信仰教育实效性的体现。
二、和谐的思政教育环境增强信仰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教育讲,思政教育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面临的是西方文化渗透。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力、科技力和军事力的优势,通过传播文化观念达到西化目的。内部环境现行体制和机制还不健全,比如在高校教授“学术造假”;学生因助奖学金发放发生纠纷都会间接影响高校学生接受信仰教育的积极性。当前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成长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接受信仰教育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在体制机制上要下功夫,教师在教法上要多钻研,学生要在学法上求创新。不要将信仰教育流于形式,信仰教育有其存在的价值。教师要结合学生普遍关注的爱情与事业对学生用真心,敢于讲真话,要真信、真懂经典原著,只有这样,真教才充满自信。
三、生动的思政教育内容支撑信仰教育
思政教育的内容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高校“思政课”即两课。对于非思政专业的学生来说,信仰教育就是“灌输”。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和研究方面下功夫,思考教什么?怎样教?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法?教师要善于研究,包括研究书本、学生、学科发展、时事与政策。当教师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和情感投入教学,其效果势必会有所提升。只有这样,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才能从数量上由“少”到“多”转化,从氛围上营造出“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良性生态。但需要指出的是,信仰教育专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如讲述《共产党宣言》时,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共产主义与学生关心的爱情就业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信仰并非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只有这样,思政的教育内容才会由枯燥转变生动,学生在接受知识性教育中间接地接受着信仰教育。
四、多样的思政教育形式助力信仰教育
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开展信仰教育运用一定的思政载体是比不可少的。思政载体承担的信仰教育内容要坚持党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比如通过举办征文大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等方式。此外,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发送与信仰教育相关积极健康的内容。校方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学生才会相信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教育塑造价值、实践创造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认知,从总体看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还是不够的。当前形势下,信仰教育的功能尚在,运用好方式,在适度、适机情况下开展信仰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是完全有条件的。
五、精准的教育手段保障信仰教育
思政教育的手段依靠的合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注重家风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其次,高校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区分重点难点。在遵循思政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思政课教育。使其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情感上接受,进而由思想认同转化为实践活动。最后,社会中要有科学的奖惩机制。社会要对真善美的行为要进行奖励,对假恶丑的现象要进行斗争。当然,社会舆论要有参与意识,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事和人有树立优秀典型,予以报道。以上几种措施,看似是中学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但对高校“思政课”是一种反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也进一步告诉了高等教育要重视信仰教育的地位。在“四个全面”的大背景下,在“四个自信”的支撑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精准实行思政教育,对于筑牢精神根基,坚定理想信念,构建信仰大厦是势在必行,势在必得!
六、结语
精神的核心是信仰,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然要接受信仰教育。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还需要深入,只有深刻认识到信仰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才会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 北京: 教学科学出版社, 1999:10-12.
[2] 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3-12-24(01).
[3] 檀传宝.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 北京: 教学科学出版社, 1999:10-12.
[4]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96.
[5] 郭秀华, 黄建华. 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12):32.
【作者简介】
冯军成(1992—),男,陕西咸阳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