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困境中的农村不完全小学
2017-03-31曹廷斌
【摘要】撤点并校十多年来,大量农村小学消亡或调整为不完全小学,农村不完全小学所处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已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被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忽视,处于边缘困境之中。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要求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纠正各地盲目的撤点并校,保留和恢复一些必要的农村不完全小学,促进了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不完全小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边缘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小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完全小学变成不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过程。直到2011年,全社会才开始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成绩背后的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社会各界才开始直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的现状。虽然政策性强制撤点并校已经逐渐被叫停,但是在“后撤点并校”时代,与农村完全小学、乡镇中心校以及县城小学相比,大量存在的农村不完全小学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中,成为整个教育体系最薄弱的末梢。
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致使农村教育文化阵地作用散失,加速了农村不完全小学的边缘化
农村小学最早隶属于乡政府,通过向农民收取农村教育附加费以及教育集资等方式设立,曾经是村落组织最得力的助手和依靠对象,是农村教育文化的重要阵地,对农民学习文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村生活的日益丰富,农村不完全小学甚至农村小学逐步失去了其乡村文化传承载体和精神家园的作用,农村小学的衰落和边缘化现状,与外部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之,近些年来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不利于农村不完全小学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农村不完全小学作为教育组织和农村文化组织的功能。据歌路营《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十年“撤点并校”期间,西部地区270个县共减少学校37万所,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村学校,小学服务半径增幅59%,平均为6.09公里。
二、农村不完全小学所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致使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
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更多的学龄儿童进入城市小学上学,同时,伴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大部分学生家长的共识,家长普遍要求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愿意让子女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都比较优良的城市小学或农村中心校。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的现状致使学生家长舍近求远把学龄儿童送往城镇学校以致农村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出现很多农村不完全小学。虽然农村不完全小学与完全小学、城市小学的课程表基本是相同的,但由于人员、设备等缺乏,也只有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和体育能比较正常上课,其他对教师和设备等稍微有所要求的课程基本就被搁置了,影响到农村不完全小学的社会地位和在群众心目中的印象,上级部门、村民和学生家长对农村不完全小学不利的评价,加速了其边缘化的过程。
三、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对农村不完全小学的忽视,加剧了农村不完全小学边缘化趋势
自2001年国务院决定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至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撤点并校虽然被叫停,但十年来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将农村不完全小学置于教育体制的最边缘,游离在农村教育政策视野之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农村不完全小学发展定位是缺失的,它所面临的课程设置的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都期待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技术去弥补师资的缺乏和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同时,以中心校为单位的农村学校考评制度,限制了教育资源向农村不完全小学的输送,束缚了农村不完全小学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农村不完全小学在教育质量竞争中成为了失败者。虽然从2010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调整,但是在教育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不完全小学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改善。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有关农村教育、农村学校的保障性政策、师资补充和提升的政策,但大多数政策并未对农村不完全小学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更未对农村不完全小学在维护教育均衡发展、保存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予以足够重视。即使在政策性的强制撤并因素已然消除的情况下,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不完全小学目前依然运行艰难,甚至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造成农村小学生就学距离延长,上下学路途耗费时间明显增加,挤占小学生自由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大量小学生寄宿住校,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严重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增加农村家庭校车费、餐费、住宿费等额外教育开支,农村辍学率有上升趋势,为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留下隐患。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十余年,暴露出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认识不到位、撤并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完善、政策宣传不深入、少数教师群众不理解等问题,2016年10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通报》,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提出切实高度重视、严格撤并条件、规范撤并程序和强化督促检查的工作要求,纠正各地盲目的撤点并校,不仅关注农村小学教育的效率性,进行科学、合法、合规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而且,更多关注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公平性,保留部分农村不完全小學,增加师资力量等投入,提高其在教育体制中的竞争力,发挥其在农村就近入学教育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让农村学龄儿童真正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亓 昕. 边缘化的农村小微学校:现状与反思[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15(5).
[2] 杨东平. 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M]. 人民出版社, 2010:78-79.
【作者简介】
曹廷斌(1957—),男,甘肃张掖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民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