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V+好”结构分析
2017-03-31补蒉华
摘 要:形容词“好”在与动词“V”进行组合构成“V+好”结构时,对述补动词“V”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选择的依据就是“V”的语义特征。一般来说,具备 [+持续,+自主,—贬义] 语义特征的动词能与“好”组合,但也有[—自主] ,[+贬义]语义特征的动词能进入“V+好”结构。
关键词:“V+好”;结构动词“V”;语义特征
作者简介:补蒉华,女,苗族,1988年生,湖南怀化人,吉首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训诂学。
[中图分类号]:H146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
一、引言
动结式是现代汉语句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句法结构,“V+好”作为动结式述补的一种,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V+好”是由实义动词“V”和形容词“好”组合而成,在具体运用中表现出意义相对复杂,结构灵活的特点。
动词“V”可以是单音节词,和“好”组合构成“V+好”结构,如:做好、学好、捧好等;“V”也可以是双音节词,如:处理好、传播好、筹划好等。“好”读上声时是一个典型的性质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好”作为形容词的义项分类多达十种,“好”的基本义项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如:好人,好东西,好事情。“好”可以用在动词后,构成“V+好”结构,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如:计划订好了;功课准备好了;坐好吧,要开会了。
“V+好”结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可是并非所有动词都能进入“V+好”句法结构。“学、看、压、保护、宣传”等这一类的词能进入“V+好”结构,“死、除、骗、顶撞、破坏”等这类词不能进入“V+好”结构。这说明,“V+好”结构对述补动词“V”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选择的依据就是“V”的语义特征。我们引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
二、“V+好”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什么是语义特征分析法?陆剑明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一书中提出:“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行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动词作为实词的一大类,本身是一个系统开放、数量庞多、用法繁杂的类别,“V”与形容词“好”的结合构成述补格式后更增添了其复杂性。为了更好地考察“V+好”结构对动词“V”的限制,我们查阅《现代汉语动词辞典》一书,结合百度搜索,对大量的动词及语言事实进行了整理,以分析能进入这一句式的动词“V”的语义特征。
因动词数量较多,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例词对其语义特征加以描写总结。
(一)含[+持续]语义特征的动词能进入“V+好”结构
如下:
a看好 玩好 做好 磨好 学好 组织好 整理好 摆弄好
b切好 剁好 砍好 嗑好 照好 打好 射好 踢好
c关好 摆好 包好 挂好 压好 盖好 穿好 记好
d *死好 *懂好 *碰好 *去好
从上所举实例来看,a、b、c三组结构是成立的,d组不成立。前三组结构中动词均是持续性动词,含[+持续]的语义特征。d组动词均为非持续性动词,含[—持续]的语义特征。丁新伯(1989)认为:所谓持续动词,指在意念上动作行为或状态持续进行的,不是瞬间完成的,如:看、说、读、写、问;非持续动词指在意念上动作行为或状态是瞬间完成的,如:死、断、熄、完、丢、来、去。
“V+好”中“V”表示的动作必须有开始结束义,动作行为必须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如上述所举a类动词。但是也有例外,如b类动词,这类词语似乎是瞬间动作,不能持续,但是它们也能和结果补语“好”组合,原来这一类动词的动作是可以多次重复出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动作构成了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也属于持续动词,当然能进入“V+好”格式。而c 类动词既可以表示持续的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持续的状态,它们亦能和“好”组合。非持续动词表示的动作往往是一发而逝的,没有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不能持续,如d类动词,这类动词不能进入“V+好”结构。由此看出,“V+好”中的“V”必須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
(二)含[+自主]语义特征的动词能进入“V+好”结构,有特殊情况。
如下:
a吃好 唱好 缝好 画好 准备好 治理好 调养好 安顿好
b活好 变好 长好 病好 过好 咳嗽好 生长好
c *蔫好 *噎好 *呛好 *忘好 *看见好 *发抖好 *忽视好 *感染好
上述实例中,a、b两组结构是成立的,c组不成立。a组动词均是自主性动词,含[+自主]的语义特征;b组和c组动词均为非自主性动词,含[—持续]的语义特征。马庆株在其论文《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1988)中首次提出:所谓“自主”,是说动作行为是动作者能主观决定并自由支配的、有意识的,如“吃、喝、看、玩、研究、讨论、参观、考虑、帮助、休息”等,所谓“非自主”,是说行为动作是动作者无法决定和支配的、无意识的行为动作,如“蔫、噎、呛、忘、看见、听见、发抖、忽视、感染、变质、知道”等。
a组中“吃”、“唱”、“缝”、“画”等动作均是由动作者主观决定,并有意识地支配的,能进入“V+好”结构。c 组“蔫”、“噎”、“呛”、“忘”等动作都不是由动作者主观决定,是不受支配的、无意识的动作,不能进入“V+好”结构。需要注意的是b 组动词,它们原本属于非自主性动作,如:“活”、“变”、“长”、“过”等,但是为什么能和“好”结合呢?马真(1997)也曾经把形容词充任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以下四种:
①预期结果的实现 ,如“洗干净了”
②非理想结果的出现,如“洗破了”
③自然结果的出现,如“长高了”
④预期结果的偏离,如“挖浅了”
b 组“V+好”是形容词“好”充任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当然也会具备以上几种语法意义。b 组中“变”、“过”、“活”是非自主性动词,却含[+自主] 语义特征,因为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使结果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实现预想的目标。如:
⑴经过治疗,我的身体变好了。
⑵我们要把日子过好。
⑶人生在世不得活好吗?
这一类型的动词具有特殊性,它们在语义上向含[+自主]语义特征的动词靠,能够进入“V+好”格式,表示“①预期结果的实现”。大部分时候b 组类动词含[—自主]的语义特征,可以表示“③自然结果的出现”,一般指向好的结果。如:
⑷最近天气变好了。
⑸这株植物长好了。
还可以表示“④预期结果的偏离”。预期结果本来应指向恶化,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出现了预期结果的偏离。如:
⑹他什么药都没吃,一早起来病好了。
⑺电脑昨天出故障了,今天一开机变好了。
非自主类动词为什么能打破常规,进入“V+好”格式,是因为“好”作为结果补语,其词汇义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这样整个格式便呈现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的语义信息,由此有了“[—自主]V+好”的特殊现象。排除这一特殊现象,一般来看,“V+好”中的“V”得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
(三)含[—贬义] 语义特征的动词能进入“V+好”结构,有特殊情况。
如下:
a保护好 捍卫好 宣传好 保卫好
b办好 备好 编好 联系好
c捏造好 串通好 笼络好 预谋好
d *骂好 *哄骗好 *批评好 *扰乱好
从上所举实例来看,a、b、c三组结构是成立的,d组不成立。仔细考察,a组动词均为褒义词,含[—贬义] 语义特征;b组动词为中性词,没有感情色彩;c组动词均为贬义词,含[+贬义] 语义特征;d组动词均为贬义词,含[+贬义] 语义特征。由此可看,进入“V+好”结构的“V”应为褒义词和中性词,含[+贬义] 语义特征的动词一般不能进入。但是有例外,如上述实例中的“捏造”、“串通”、“笼络”等动词。“V+好”中的“好”本身具有使动作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或达到完善的趋势,所以能进入此格式的动词一般不含贬义,这是由“好”的词汇意义决定的。少量的贬义词能进入“V+好”结构,第一种可能是:在特殊语境下说话人或动作发出者使动作行为往他们认为满意的方向发展,符合他们的主观意愿,这时动作行为与“好”的词汇意义有关联,不冲突。如“这件事情我一定要预谋好。”第二种可能是:“V+好”结构中的结果补语“好”“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这一词汇意义正在逐渐脱落,“好”有虚化的倾向,由表示“结果完善义”向“动作完成义”转移。如:“他们已经串通好了。”
三、小结
本文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能进入“V+好”结构的“V”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般具备 [+持续,+自主,—贬义] 语义特征的动词能进入“V+好”结构,少量含[—自主]、[+贬义]语义特征的动词打破常規,也能进入“V+好”结构 ,本文对这类特殊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零星的解释。但关于“V+好”结构中,是不是还有含其他语义特征的动词能和“好”组合?具体哪些[—自主]、[+贬义]动词能进入“V+好”结构?“好”作为结果补语,其词汇义有没有完全脱落?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陶然等.现代汉语动词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4]丁新伯.持续动词与非持续动词[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9,(2).
[5]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6]马真,陆俭明.形容词做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二)(三)[J].汉语学习,1997,(1)(4)(6).
[7]宋鹏.浅谈动结式“V+好”中的“V”[J].现代语文,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