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之我见

2017-03-31凌坤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

凌坤林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大多是老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老师指疑多,学生质疑少,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的各种适应能力的发展。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开拓思维,力争开创一个教学新局面,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巧妙设疑 激发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2-0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已成为一种共识,也是势在必行,明智之举。而素质教育就是激发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可以说,提问是创新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多元性的艺术。

一、把握课文 精心设问

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创新是语文教育的精髓。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把语文教学提高到更高一个层次,这就需要老师是一个优秀的“导演”,尤其是初中老师,肩负的担子更重,任重道远。

首先,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全方位把握课文。在此,我还是坚持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文章的重点、难点融入所设计的提问当中,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纪念白求恩》是篇夹叙夹议的议论文,初二的学生对这种文体接触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情况,我作了以下问题的设计:(1)作者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白求恩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3)“一些人”“一班人”又是如何对人、对事的?(4)找出文章中叙述和议论的语句?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后,各抒己见,充分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指点,就会明白本课应掌握的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巧妙有趣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心理学表明:当我们的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同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惊奇,而我们认识发展就是对这种惊奇的不断摆脱。对初中生而言,进行创新思维活动,这种好奇心是不能没有的。在施教《数字杂说》一文时,我采用一则笑话:某人很迷信,为了要一个带“8”的电话号,不惜多花钱得到一个“4247488”的号码,心花怒放之际却被妻子怒骂一顿,原来他妻子认为这个号的谐音就是“死儿死妻死爸爸”,多荒唐,本来代表一个机号的数字却被蒙上了迷信的色彩。学生听后,兴趣马上来了,于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所见所闻,畅所欲言。为此,教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读课文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1)数字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发展的?(2)数字有什么作用?(3)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数字?

所以,要使知识在快乐中传授,让学生感兴趣,学得扎实,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下功夫,多动脑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学生 激励发问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因此,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过去那种课堂提问几乎被老师垄断,而学生只是穷于应付的做法,思维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根本谈不上创新,这对于培养高素质一代是极其有害的,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他们头脑里能产生问题并把问题提出来,这就说明他们存在未知和疑问。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存疑,质疑最容易激起人的探究反射,进而促使人积极去发问,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

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进行尝试,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提问精神?首先,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因素,大胆提问。学生因为所接触的事物,所处的环境,各种信息比较闭塞等原因,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已习惯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认为老师就是全对的,所讲的也是全面的,因此,他们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事实上,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大胆地“问难”和質疑。

其次,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广泛获取知识、信息。专家指出:“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等是多渠道的,因此,他们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说:“知识越多,问题越多”3。所以,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问题”,而是学生尚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只满足于老师所云。经验告诉我们,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对课文的研究和思考,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能否质疑的关键。《孔乙己》一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分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归纳说:“排”字用得好,确切,表明孔乙己生活拮据而穷酸。这时,就有学生大胆提问:孔乙己一生虽没有考中,但他毕竟读了一辈子的书,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表明他是一个自尊心、上进心很强的人,因此,他“排”出九文大钱,应该说是为了显示有钱,而且在短衣帮面前是一种炫耀。老师鼓励了这位同学的分析、赞赏他的理解有道理,然后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明无论是“排”还是“摸”,它们都是表现钱少、舍不得的动作,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学生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一定会树立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多思考、多质疑,进而更加增强学习信念,而且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 相互提问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多边活动,师生应该是互动的,所以,教师应克服课堂上独断专行的思想,多给予学生考虑问题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而相互提问,共同讨论,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的说来,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让人欢喜让人愁,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没有天道酬勤的道理。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