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水泥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17-03-31武海燕
武海燕
【摘 要】 根据水泥生产岗位的需求,对《水泥热工基础》课程进行了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任务作引领,以水泥生产工作情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过程性考核和終结性考核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 水泥热工基础;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1、引言
目前高职教育面临这很多困境和挑战,像“进口”学生质量越来越差,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缺少兴趣、缺少学习方法、缺少创新精神,而“出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的是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发展能力等综合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要办出特色,要办出生机和活力,要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和市场经济的需求,要抓住被教育者的特点,结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程的设计是针对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其教学过程,围绕其专业对应岗位需求而来设计实施。课程的目标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课程的内容要以实践性知识和相应经过选择的理论知识为主(理论知识要支撑其实践性知识),课程教学的组织要以任务作引领;教学方式要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情景为载体,教学考核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2、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水泥热工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计算量大,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难度大,学习起来枯燥,且学生学习后不知如何运用。根据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教学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对《水泥热工基础》课程进行了课程的重构和设计。《水泥热工基础》课程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找准课程定位。课程的整体设计根据其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确立了合理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应用热工知识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具体的工作项目和工作情景为引领,充分运用前接课程的知识,注重联系同期开设课程,采取多元化、综合化手段评价课程质量来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之能为后续课程服务【1-2】。
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
3.1课程内容设计
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解构,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将原有的知识要点直接转化为生产过程的知识运用,确定了五个工作任务:熟料煅烧中烟气的流动过程分析、窑和分解炉内燃料燃烧分析和控制、窑的传热分析和控制、烘干机内物料干燥分析和控制、熟料煅烧过程各设备参数的分析。
在课程的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完整性,例如“窑和分解炉内燃料燃烧分析和控制”项目的学习,从燃料煤进厂开始直至煤燃烧后的去向做全程分析,包括原煤的成分和热值分析、基准换算、煤的粉磨过程和方式、煤在生产过程中燃烧的设备和方式、风煤的配合、燃烧温度的控制、煤灰和废气的去向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水泥生产过程,由点到面,知识辐射,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见下图)
3.2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课程的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分组管理、组长负责制,以点带面,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指导作用。每个工作情境教师根据设计采用实验、绘图、计算、方案设计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查找资料、讨论汇报、方案设计、总结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领会、分析、合作、行动、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除专业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查找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能力。
3.3课程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三维模拟技术模拟水泥生产过程,配合图片、动画、录像、PPT等,以声感、形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直观感,营造直观、动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项目做引领,以计算、实验、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组织形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项目实施之前,预先使学生了解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解决生产中的那些问题以及应用于生产岗位中的那些反面等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知识、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4课程的考核
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包括组内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考核中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终结性考核的内容贴近实际生产过程,注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水泥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定位坚持“面向企业,兼顾学生”;课程目标符合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企业对生产人员培养需求要求;课程设计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课程内容紧跟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课程测评手段先进;人才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通过《水泥热工基础》课程的改革,有效的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融合度。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热工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2011(5)
[2]朱光俊,阮开军,殷利,等.“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