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糖尿病眼底病变临床护理分析
2017-03-31王艳辉
王艳辉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治疗的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随机选取50例,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全面的综合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血糖控制、眼部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运动护理、出院指导。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狀态、血糖情况、运动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阅读能力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眼底病变;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14-02
糖尿病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该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使微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导致眼底循环发生障碍[1]。患者在早期多为单纯性的眼底病变,但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治疗,长期会逐渐发展为增殖性病变,使玻璃体出血,进而失明。因此要想阻止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的恶化发展,首要工作就是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尽量避免微血管的病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经过直接捡眼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糖尿病眼底病变,选取时已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眼底病变。50例患者中经检查确诊为青光眼4例,白内障17例,视网膜病变29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患者共25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57.2±6.7)岁,平均病程(4.8±1.7)年;对照组患者共25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37~79岁,平均年龄(58.6±6.4)岁,平均病程(4.9±1.8)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包括:(1)血糖控制。详细给患者介绍药物的名称、服用方法、服用剂量、注意事项等,针对胰岛素泵治疗患者,认真讲解示范使用方法。每日在空腹、饭前、饭后测量血糖值,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用药情况。(2)眼部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程度,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配合医生的具体治疗措施,及时做好眼部的清洁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叮嘱患者不要疲劳用眼。(3)心理护理。视力模糊或者失明对每一位患者的身心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具体情况、相关知识和具体治疗方法,使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有整体的了解,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同时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内心诉求,尽量予以满足,取得患者的信任,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嘱咐患者家属多多陪伴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使患者调整好心态,以最好的心态来积极面对治疗。(4)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要求、具体病情和血糖变化情况合理制定个性化饮食控制方案,患者的食物尽量以清淡、高蛋白、低糖低脂为主,不宜使用高糖、油腻、高盐类食物,禁烟禁酒,严格控制患者每日摄入的热量,尽量保证饮食多样且营养均衡。(5)并发症护理。糖尿病患者一旦照顾不周就容易出现许多的并发症,因此必须随时对患者的血糖水进行监测,同时保证患者全身清洁,做好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发生破损,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预防便秘。(6)运动护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方案,主要为有氧运动和缓慢运动,例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时间和次数因人而异,要注意患者的耐受性。(7)出院指导。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应进行健康教育活动,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全身检查,每日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严格控制饮食,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畅,养成健康的饮食规律和生活规律。
1.3 观察指标
根据该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态、血糖情况、运动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阅读能力等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每项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方法
研究资料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处理结果中计量型资料使用(x±s)表示,并运用t检验;计数型资料使用%表示,并运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问卷显示两组患者的护理具体情况得分为: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平均得分为(9.1±0.6)分,对照组的心理状态平均得分为(7.2±0.4)分;干预组患者的血糖情况平均得分为(8.9±0.7)分,对照组的血糖情况平均得分为(7.0±0.8)分;干预组患者的运动情况平均得分为(9.2±0.6)分,对照组的运动情况平均得分为(7.5±0.9)分;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9.1±0.8)分,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得分为(7.1±0.4)分;干预组患者的阅读能力平均得分为(8.8±0.8)分,对照组的阅读能力平均得分为(6.7±0.9)分。每一项基本情况对比的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糖尿病眼底病变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变,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正在不断上升,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在1亿人左右,位列全世界第一位[2]。糖尿病眼底病变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是患者低视力或失明的主要原因,北京地区的相关组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眼底病变的患病率为28%~43%,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的患病率高达54%[3]。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早期检查时,眼底镜下可见清晰的视网膜微血管瘤,同时还可能见到视网膜出血斑、硬性渗出斑、棉絮状白斑,且视网膜静脉发生改变,扩张、充盈,逐渐可能发展为动脉改变,患者晚期多会出现新生血管、纤维增殖、视网膜脱落等症状,进而导致失明。
3.2 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护理
首先,多数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心理状态都极为不佳,这都与该病带来的视力减退、自身形象收到干扰、家庭生活和工作收到影響有关[4]。并且很多患者对该疾病也不够了解,所以多数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介绍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使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做好综合性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工作,缓解患者不良的负面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其次,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该病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患者长期的高血糖,所以控制好患者的血糖对该病的治疗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血糖控制得当,那么会使眼底病变好转或者停止发展,反之就会加速该病的发展[5]。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及时定期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及时该病用药情况,并制定合理的饮食控制方案和运动康复方案,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来辅助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第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做好眼部护理工作。最后,针对糖尿病患者不易恢复、并发症多的情况,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活动,让患者对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有整体的了解,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身体,定期检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遵守健康的生活习惯。
该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了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用的则是主要包括以上内容的综合性护理措施,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两组患者中,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这个结果说明,在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眼部功能恢复,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妙红.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1(12):252.
[2] 贾润华.糖尿病眼底病变46例临床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9):161-162.
[3] 南娜,赵萍.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17(24):3833-3834.
[4] 董晓菲.糖尿病眼底病变的防治和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3):124-125.
[5] 李倩.糖尿病眼底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工企医刊,2009,22(5):67-68.
(收稿日期: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