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教与学
2017-03-31吕文国
吕文国
【摘 要】 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兴趣性,学生阅读学习娱乐性、功利性明显。教师应扩大专业知识量,提高文学涵养,兴趣导入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体会环境描写,揣摩表现手法,体验艺术效果。
【关键词】 专业素养;主观能动性;专业知识量;创新;阅读习惯;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2
初中学生普遍喜欢阅读小说,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作者建构的情节引人入胜,学生读起来如同身临其境,感受深刻。不过,小说阅读教学与学生平时的随性阅读还是有区别的,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学生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目前,一些语文教师的素质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以及提升语文知识素养,身负重任。
2、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兴趣性。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政治化、虚构化以及文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将小说单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读物,也不能当作一种愉悦感官的通俗读物,更不能当成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通常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无法走进小说,感受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解读小说的创造性。致使学生无法发散思维,学生自然感到兴趣缺乏。
3、学生阅读学习娱乐性、功利性明显。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非常敏感,且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式形成,很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市面上的畅销读物,偏重于休闲娱乐性,一些青春文学、校园文学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作品的写作模式和情节程式化严重,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较多的阅读,致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平面化,大大减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纲,在教学和平时考核方面与中考尽量靠拢,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普及。初中学生无暇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外的小说名篇的阅读。他们沉浸在茫茫题海中,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听讲,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走入到小说中,自主探究、阐释小说中的人物及主题思想。
二、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对策
1、教師应扩大专业知识量,提高文学涵养。
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的知识,还需学习文艺学、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充分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将所学、所解流畅地传达给学生,进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如教材中的《范中进举》,教师必须了解儒学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国历史上历代选官制度的科举考试,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解答学生的发问,那么就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认为教师缺乏足够的能力授课。
2.兴趣导入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借由心理学、美学知识进行兴趣课堂导入。教师将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如表演欲强烈、好奇心旺盛、敏感,再进行课程设置,可变换提问的方式,兴趣导入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需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可适当减少使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方式,让讲课过程波澜起伏。如若教学条件允许,可使用道具或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教学。道具或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见解明了,还可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制作并讲解课件,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说阅读教学,主体不仅是教师,学生的地位也是同等的。因此,在配合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充分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万变不离其宗,一篇完整的小说,总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只要充分掌握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充分把握文章的主题。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大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作文中遣词造句的能力必定能得到提升,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可深切体会,多读多看,文章的主旨自然就会展现在眼前。此外,学生还需多多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辅助阅读。学习不仅在课堂内,还在课堂外。小说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找寻乐趣的过程。如此定可享受到小说阅读的乐趣,初中语文的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定可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入选教材的小说都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领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从四个方面谈谈中学小说教学的技巧: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别。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力求故事的浑然一体,滴水不漏,而现代小说往往故意打破这个情节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块状"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情节无所谓首无所谓尾,人物不一定要有结局。这种结构方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比传统的更大。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说的定义中突出了塑造人物形象,可见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因而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三方面入手:a说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b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c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并试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作用。(让生自批、讨论,后师生共同商讨下面例句。)
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主题。)
神态语言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3、体会环境描写,揭示社会背景。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代背景。b推动情节。c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d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有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短衣帮)靠柜外站著,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其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2)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3)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如《孔乙己》: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悲凉的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的发展。)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社会背景的目的。
4、揣摩表现手法,体验艺术效果。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捕捉小说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种方法:(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作用。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等人对范进态度的不同变化的对比。(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总之,小说是描写生命的明亮的书,小说是世界文学里拥有读者最多、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我们把握住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才能感悟广阔多面的人生画卷,领悟小说的主题,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曾蓉蓉.细读文本,深入小说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1).
2.原再红.从探究性阅读中领悟小说魅力[J].科技信息,2010,(7)
3.王新伟.创造性:语文教材文本使叫的策略[J].2010,(02).
4.赵乔翔.张媛.关于中学当代小说教学问题的探讨[J].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