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再平衡

2017-03-31尹耀桦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0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

尹耀桦

摘要:日益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已经成为城乡平衡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一复杂的现实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大任务。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差异性研究是城乡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我国城乡居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状况。基于对现有研究的综合梳理和系统整合,本文尝试由政治效能感这一视角切入,对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差异化进行内涵解读和成因分析。最后,基于对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认识看到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失衡现状,并从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平等化的角度提出促进城乡平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发展;政治参与;再平衡

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又可称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为了保护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实现国家的赶超战略,我国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结构,通过一系列二元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形成了城乡严格分离的社会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有所缓解,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除,反而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名列其中。根据世界银行披露的数据,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1:3.33,在中西部省区,城乡收入差距更大,比例达1:4以上,尽管目前差距已经缩小到1:2.73,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其成效仍不明显。事实上,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就业、医疗、投资等多方面的差距。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差异化为突破口,并由政治效能感这一视角切入,探究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再平衡的方法。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城市与乡村发展失衡

形成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单一所有制结构”与计划经济时期进一步固化。

在城乡二元结构生成问题方面,学者林毅夫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与建国初期国家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政策有重大关联。重工业的资金密集型产业特点,本身不会产生众多就业机会,无法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倒逼国家采取干预政策,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学者孙立平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引发有“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与“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结构”。行政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市场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生成。

改革开放前,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偏向城市的稳定政策是造成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与传统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障碍是城乡失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

1.2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差异化:城乡发展失衡的产物

政治参与是近代的政治概念,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普通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政治参与蓝皮书《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4)》显示:城镇居民的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参与客观状况的总体得分为5.14分(以10分为基准),处于中等水平;在主观参与方面,以5分为基准,城镇居民的“居民自治参与意愿”(3.54分)和“居民自治参与效能”(3.36分)的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居民自治参与满意度”(2.94分)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结果还显示,农村居民的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参与客观状况的总体得分为4.32分(以10分为基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主观参与方面,以5分为基准,农村居民的“村民自治参与意愿”(3.46分)和“村民自治参与效能”(3.30分)的得分处于较高水平,“村民自治参与满意度”(2.96分)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总体看来,城镇居民的政治参与情况好于农村居民的政治参与情况。

造成这种政治参与差异化的原因,目前学界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人为固化的“城鄉政策偏向”,包括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以及相关的不平等的差别化二元教育制度、歧视性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等。

这样一种政策偏向,导致了乡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失语”,这又固化了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

1.3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平等化:促进城乡发展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数亿人脱贫致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因而实现平等化的政治参与也成为人们政治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各级政府也将促进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平等化作为自身长期的施政目标。政治参与平等化的目的是实现城乡政治一体化,包括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城乡就业制度一体化等内容,最终实现城乡平衡发展。

2基于政治效能感视角的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差异化

2.1内涵解读

政治效能感是个体认为其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过程能够产生影响力的感觉或者信念。罗伯特?E?莱恩将政治效能感区分为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指人们是否自认为有能力参与政治过程,并且能够影响政治,强调的是个人对政治参与能力的了解和有效参与政治的信念;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是民众相信政府和官员对于人们需求反应的程度,强调的是个人对于政府机构响应其需求的信念,也就是在个人和政治体制互动过程中能否获得回应的感受。

2.2成因分析

政治效能感是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作为依据个体对自己与政治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的主观自我判断。

首先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技能习得等影响着个体的政治效能感。一般来说处于社会、经济优势位置的主体,具有更多地了解政治过程的渠道、更多的政治知识以及更强的政治参与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在劳动力及人口流动方面具有严格限制,决定了城乡居民参与机会的差别,进而影响了居民之间政治效能感的形成。并且城乡的分割伴随着理性化的市场规则,并得益于主动争取权利、参与政治,城市居民成为积极的政治参与者,因而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

其次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教育水平越高的公民,政治效能感则相对较高,反之则越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因为拥有诠释和了解政治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而言,往往拥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在中国城乡之间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不均等问题还在继续扩大,这种不均等直接导致的是城乡居民对政治事务及其运行程序的了解程度的差异,进而导致在与政治系统互动时表现出来的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差异。

3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平等化促进城乡发展再平衡:对策与建议

考虑到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平等化与城乡平衡发展的关系,加之城乡居民差异化的政治参与带来的差异化的政治效能感,本文尝试从经济、文化以及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化参与政治。

3.1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依然落后于城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人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他方面有所需求。政治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政治权利,而政治权利属于“尊重的需要”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公民先只有解决了温饱、安全等问题,才可能参与政治活动。同样,只有在解决自身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政治参与。为此,缩小城乡政治参与,首先要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因此,国家应加大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大力贯彻“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为缩小城乡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

3.2普及乡村现代化教育

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有关学者的一项调查结果也印证了列宁这一论断:“受教育程度只对‘利益表达因子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利益表达的意愿越强烈;而受教育程度“对‘维权抗争因子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教育程度较高者不一定更多地参与上访、请愿等较为激烈的维权方式。”可见,公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普及乡村现代化教育,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水平,降低乡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如请愿、群体性事件等)的频次。

3.3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体系,是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及其基本权利的前提条件。日本政治学家蒲岛郁夫指出:“如果制度准备不足,扩大政治参与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

首先,要尽早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奠定城乡公平政治参与的制度基础。这其中首要的是要尽快解决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虚化问题。当代农民工以新生代为主,一项针对湘、粤两省农民工群体的问卷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的关注度比上一代明显提高,在调查的1256名农民工中,对国家大事表示“关注”和“非常关注”的占74.7%。这说明多数新生代農民工渴望参与政治,如何设计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否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势。要解决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就必须首先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

其次,疏通城乡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法律法规。公民只有通过合法渠道,遵照法定程序参与政治,才是有序和有效的政治参与。要在法律规范上明确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制定专门保障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法律条款,完善相关行政法规,改变现行的法律设计对政府责任和权力模糊化的状态,理清政府权力界限,从法律上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的权力行使。

4创新点与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为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整合了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差异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基于政治效能感这一视角对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差异化进行内涵界定和成因分析;2.从经济、文化以及制度体系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化参与政治;3.尝试分析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差异化与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平等化与城乡发展再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本研究主要基于对现有文献的综合梳理和系统整合,缺乏实地考察、未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分析;2.文献来源局限于国内视角,未能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因而本文所进行的相关分析以及提出的相关对策仅结合了中国目前国情,可能不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情况、政治制度下的社会情景。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现代公民理论研究
浅析印裔美国人政治参与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当代印度尼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