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方式探讨

2017-03-31肖群磊

科教导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学方式高校

肖群磊

摘 要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但是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切实提高适用性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本文着重对第二课堂建设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二课堂改进的措施进行论述,以期能促进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 第二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3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But it is not enough to rely on the first cla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the second clas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econd class second clas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the second class; teaching methods

1 第二课堂的概念及意义

1.1 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1983年,我国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中首次引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

不同的学者对第二课堂的界定有所不同,本文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所设计组织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课外活动。其中“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指出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内在联系性;“设计”突出了其目的性,“组织”突出了其规范性和秩序性;“全面发展”主要指促進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1.2 第二课堂的意义

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单一,即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主要为学生的升学做准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然而在素质教育畅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也随之更加苛刻和严格,此时的第一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保证第一课堂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日益彰显。

在课堂之内,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学生的素质、智力、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其接受、领会知识的程度和数量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辅导。课外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复习、预习、实践。同时课外也是课内知识的深化和延伸,课外教学是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围绕着课内教学的内容开展,并且服务于课内课堂的教学。课外教学通过测验、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实践方式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进一步巩固知识。一言以蔽之,课外教学是深化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响应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塑造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避免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同质化。

2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及优点分析

毋庸置疑,传统的第二课堂由于缺乏引导和重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思想认识不到位,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没有把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活动的组织、管理还是学生的参与度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北京邮电大学课题“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查》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知:师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普遍不足;多数的学生对于第二课堂都有或多或少的参与行为,但也有部分同学参与热情不高;而教师的态度似乎和学生的相反,教师大都乐于指导,参与度较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非常少。

2.1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业负担重,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有限。彭巧胤、谢相勋在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中就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不关心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15.6%的被调查者担心第二课堂活动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能够在第一课堂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较之前的学业负担陡增,在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之后也伴随着学生的抱怨。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要为第一课堂做准备,同时为了达到要求还必须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精力所限,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第一课堂的学习,而忽视第二课堂的参与。

(2)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高校老师大多忙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和自身的科研活动,从而导致参与机会较少。学生思想虽自由而开放,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正确而恰当的引导,使致一些错误的观点或思想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若是在这种群体中滋生蔓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组织管理不当,也会使第二课堂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对活动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制度保障。第二课堂没有受到它本该应有的重视,学生大多将其视为一项娱乐活动,空闲时去参加,忙时就丢弃。更可悲的是随便走访一个社团,我们发现基本都是大一新生,大二大三学生很少或者没有。这首先是学生态度的问题,认为活动无足轻重。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这种情况会一直蔓延下去,久而久之,第二课堂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对此,高校必须严格制定保障制度,明文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保证第二课堂能够顺利实施。

2.2 优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以往唯师独尊的传统。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而成为活动的主体,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不必被拘囿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在第二课堂中,由于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各种奇思妙在脑中奔涌而出,每个人无所顾忌地发表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成果是: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这为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

(2)培养新型人才。传统的第二课堂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目标含糊或目标单一、组织力度不够,使得活动性质趋于娱乐性,学生从中受益甚少。而转动课堂背景下的第二课堂有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它要求组织者在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安排、管理。第一课堂所授内容有限,并且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养活动不能全面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弥补了第一课堂的缺陷,使得两个课堂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适用型新型人才。

(3)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第二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头脑风暴法”。比如辩论赛,每个学生在发表见解时,其他的学生可以就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这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另外由于教学目标还包括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各院系应积极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使得培養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3 第二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措施

(1)制定规划,统筹安排两个课堂时间。转动课堂的实施,面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大,无暇顾及第二课堂活动这一现状,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它肯定它,这样实施起来才有意义和价值。之后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选择相关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院系在安排第一课堂课程时,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超乎年龄的负担,要坚持量度适中原则,并且使第二课堂内容能够有效和第一课堂衔接起来,学生在新情境中不仅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巩固加强第一课堂的知识,同时防止两个课堂的时间冲突。

(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的开展具有灵活易组织的优势,对此可以制定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所以教学方式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根据活动任务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活动的目的等,教师可以随着情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等等。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系统而富有逻辑的知识,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和零散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在无形中将隐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实现赫尔巴特“教育的教育性”原则体现。另外,所需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向社会挖掘人才,比如某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者,或者校友、学生家长等,充分综合利用一切优秀人才资源。

(4)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正常有序地参加第二课堂,院系要积极制定《第二课堂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活动的必要性和强制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无故旷课者必须予以惩罚,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以起到标榜和示范的作用。奖励则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的,另一方面则要落实到物质。只有将精神和物质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 刘冰.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60.

[3] 辛玲玲,刘桐.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查[J].北京教育·德育,2013(8):95-97.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教学方式高校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