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2017-03-31杨守戎

科教导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构建

杨守戎

摘 要 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现实必然性,从根本上说,是由高职教育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政课课程属性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以及企业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决定的,对于解决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必要性。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理论课教学体系 构建 必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3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realistic and necessary,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decision fa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business and personal occupation development needs, to solve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eaching the problem,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to better serve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necess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necessity analysis

1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是由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决定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高职思政课如果只强调类型上的“职业性”,而忽视层次上的“高等性”,轻视理论、甚至取消理论,就会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积累过程过于简单,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不足,缺少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的方向下移,培养的人才不仅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职业迁移能力,而且也缺乏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独特性也就很难确保。假如只是单方面的强调层次上的“高等性”而忽视类型上的“职业性”,一味追求所谓的学科性、理论性,就会失去针对性和吸引力,高职教育也就失去了它固有的特色和优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的

高职教育在我国办学之初,对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不是很清晰,存在着种种争论。好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最终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很明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它一方面强调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是通过专业技能培养来达成的,需要专业课程来支撑;后者主要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的,由公共基础课或通识课程来支撑。唯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更有效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以说,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设置,必须能够强有力地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实际情况是,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清醒认识,但在课程设置中,依然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表现在压缩、甚至取消基础课程。即使保留了部分基础课程,也是以技能为重,表现出很强的功利色彩。如有些院校将“大学语文”改成了“应用文写作”等。纵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唯一能够有效支撑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可能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了。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 高职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体系构建是由高职思政课的属性决定的

高职思政课,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思政课被称为公共基础课,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组成。“思政课”作为一门课程,具有自己的属性,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并且准确的把握它:首先,具有思想政治性或意识形态属性。“思政课”传授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具有基础理论性,即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每个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运用“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等观点,帮助大学生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和社会实践中,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自然和社会的习惯和能力。由此可见,“思政课”不仅是高职院校实现“素能本位”育人模式的基本保障,还是构成全面发展人才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的奠基性课程。“思政课”不仅包括政治、哲学、历史、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高素质人才伦理道德的培养,以及了解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思政课”所涉及的内容,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广泛。从作用上看,“思政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发展专业技能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缺少“思政课”作为学业基础,其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结构上和知识体系上就会缺少扎实有效的基础。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思政课的属性。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性,更要重视基础理论性。这既是高职教育高等性的体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正是忽略了思政课的课程属性,才导致了很多人认为思政课没用。这种思政课可有可无的功利主义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4 高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是由高职院校的生源特征决定的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资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高招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生源,大多数学生分数在200分左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普遍不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在高职教育的生源中占的比例在不断扩大,使得高职院校生源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不但有普通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中职和高中毕业生。但要充分认识到,低分并不代表低能,更不代表这些学生不具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通过众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不难看出,他们是更能适应实践类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主动适应这一变化,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加强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5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是由企业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决定的

高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设计上和人才培养上,一方面理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调查发现,尽管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不尽相同,但是员工的职业素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敬业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专业的技能等方面却是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上已逐渐趋向理性,逐渐趋向一致,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一方面要全面考虑企业的需求,在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过程中,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继续深造、多次就业、转岗晋升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为原则,构建以培养高素质为基础、以提升高能力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各个企业的需求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6 小结

总之,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思政课课程属性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以及企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才能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4(7):92-95.

[2] 董颂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比较分[J/OL].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1/163607.html

[3] 纪红波等.浅议高校“思政课”的应有属性[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7):25-30.

[4] 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10):59-60.

[5] Parry,L.J.Transcending National Boundaries:Hilda Taba and the"New Social Studies"in Australia,1969to 1981.Social Studies.2000.

[6] McAllistcr,L.Civic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98.

[7] Parry,L. J.TranscendingNationalBoundaries:HildaTabaandthe "NcwSocialStudies"inAustralia1969to1981.SocialStudies.2000.

[8] James Youniss,Miranda Yates. Youth Service and Moral-Civic Identity: A Case for Everyday Morality[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9(4).

[9] Nabil Tannus.Informal Social Education factor for Promoting schooling Achievements And School Social Climate ImProvement: A Study Case of Israeli Arab High SchoolsActivities.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构建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