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全国区域格局中河南发展新优势

2017-03-31唐寒冰

经济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发展优势区域发展十三五

唐寒冰

摘 要:中国区域发展一直是国民经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在全国区域发展四大板块的格局中属中部地区,正处于新旧发展优势交替变化阶段。“十三五”全国区域发展出现了以三大战略为引领的区域经济轴带化发展,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全国、带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增长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特殊地区发展能力将显著提高等趋势特征,将给河南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河南须从积极融入全国区域“三大支撑带”核心经济圈、做大做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原城市群、争取高铁在河南省内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合作力度、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培育新优势。

关键词:河南 区域发展 区域格局 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12-03

中国区域发展一直是国民经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国家高度重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河南如何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中抓住发展的有利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程

区域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核心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布局因现实问题而不断变换,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经济布局经历了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阶段,区域发展出现了向内陆倾斜的格局。建国初期,只有少数几个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拥有简单的工业产业,生产力极为薄弱,面对过去遗留下来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从“一五”开始,经济和工业布局建设逐渐向内陆地区倾斜。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动工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大部分在内陆地区,集中建设了一批像武汉、西安、太原、兰州、郑州、洛阳、成都等重要的内陆工业基地,改变了以往中国沿海和内地产业布局长期失衡的格局。此后的“三五”和“四五”计划提出了区域开发重点在“三线”地区的思路,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中国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以国防为主的工业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为内地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

第二阶段——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最初的20年中,在投资布局、对外开放以及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支持,带来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国家经济重心由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1979年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增加了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59个市县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及海南省;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格局。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明确提出了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准备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主轴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空间格局。

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十二五”时期末,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向协调发展轨道上转移。针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发展差距明显拉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开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1999年12月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6年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一整套有机结合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在这一整套统一的战略指导下,21世纪初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总体发展战略格局。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向科学发展,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2010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表明区域经济发展除了要注重均衡和协调之外,还应该考虑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发展政策更侧重于科学发展。同时中央还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扶持力度,这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再是指单一的高速发展,也不只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区域均衡,而是更多考虑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系列重大区域協调发展政策的实施,扭转了我国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了各大区域板块趋向协调发展的格局。

梳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沿革,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从沿海到内陆、再到东部沿海以及“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变迁,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战略逐步过渡到均衡发展战略。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五年,全面小康的重点在“全面”,四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内容。为此,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维和政策目标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已呈现出新的趋势特征,表现有:

1.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为引领,经济轴带化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常态下,三大战略为引领带来的经济轴带化发展,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区域发展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以往我国区域发展形成了四大板块的战略格局,行政色彩浓厚,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进行的区域划分,存在着区域行政壁垒突出,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阻碍生产要素在全国的合理流动等问题。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战略,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的发展新思路。以三大国家战略为引领,将促进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广阔的合纵连横,以点带线,由线到面,连接成轴,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通过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轴带,能够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完善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同时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

2.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辐射全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八大城市群建设是“十三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将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最佳发展区位优势的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心城市又是城市群发展的“火车头”,是一个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它以极强的辐射、带动、服务等功能影响着周边地区,带领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要求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中的城市之间,要形成既有紧密的协作合作又有各自优势的地域分工体系,就必须依靠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是城市间空间结构的骨架。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也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和关中平原等地城市群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出台了一系列继续拓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网络等政策措施。2016年7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2016—2025年,我国将构筑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将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力度。到2020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为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以高铁等现代基础设施将为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沟通连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开发优势资源创造更好条件。

4.重点特殊地区的发展能力将显著提高。过去几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支援西藏、新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支持赣南、陕甘宁革命老区,帮助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地区以及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扶贫攻坚等,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建议》继续确定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十三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新的基准线。到“十三五”末,我国将在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着力增强各类特殊困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特点

河南在全国四大板块格局中属中部地区,第五大经济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位置。河南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展,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河南传统竞争优势在逐渐削弱,新的接续力量还在形成之中。总体看,目前河南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工业化进程中期阶段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一产、二产占比过大,三产发展明显不足,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2014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1.9:51.2:36.9,同全国9.2:42.6:48.2水平相比,河南的一产、二产比重明显偏高。从全国的产业结构来看,2014年产业结构为自2012年三产的比重超过二产后,三产比重继续上升,达到48.2%,而2014年河南省的三产比重仍远远低于二产。和中部其他5省相比,2014年河南一产占比是中部6省中最高的,而三产占比比中部6省中三产占比最高的山西差7.4个百分点。2014年河南的城鎮化率为45.7%,比全国54.77%的城镇化水平差了9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全国城镇化发展步伐。河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明显滞后。

2.经济转型压力大,科技含量偏低。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资源大省,一直都是依靠重工业的优势支撑发展,2014年全省的冶金、建材、化学、轻纺和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50%。但是我国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国民经济对重工业的需求在不断降低,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河南较高的重工业产能过剩严重,转型压力较大。

目前河南大多数产业产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和价值链低端,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2014年河南六大高载能行业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占规模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在3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幅虽然较大,但比重仍然较小,2014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7.6%。

3.外向型经济增长迅速,但开放格局有限。河南是典型的内陆省份,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对外经济一直是发展的弱项。近年来,河南对外出口发展迅速,2014年河南进出口总值3944.36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外贸依存度仍然只有11.4%,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仍显不足,急需加强。而且在河南出口结构中,工业品对外贸易一直是河南主要创汇来源,服务贸易出口创汇非常之少。在河南服务贸易出口中,传统的服务产品居多,旅游业和国际劳务输出是主要的出口创汇项目,而金融、保险、信息技术、通信等新兴领域服务出口极少,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发展更是严重滞后。

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近年来河南发展比较快,2014年,河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了149.27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总量的12.5%,“引进来”的效果比较明显;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对外直接投资额虽有所上升,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15.9亿美元,是2000年的142倍,但这个总量仅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29%,與河南占全国GDP5.5%的比重相比差距较大,说明河南“走出去”的能力仍然欠缺。

4.经济转型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初露端倪。近年,河南省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规划,大力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已经连续四年超过1100亿斤,为河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固基础;在工业行业中,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工业等一些高成长性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2014年河南高成长性行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产业、现代家居产业、服装服饰等)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至45%;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2014年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等增加值同比增长15.6%、26.0%和14.2%,随着河南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化升级,以航空物流、快递物流业增长迅猛,2014年新增2A级以上物流企业169家,全年快递业务量2.61亿件,同比增长52.2%,业务收入36.42亿元,同比增长54.0%,表现比较突出。

四、培育河南经济发展新优势

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正在到来,东、中、西、东北地区各有各的发展问题,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会,发挥各地区独特优势,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每一个地区都应积极而又审慎努力的方向。在这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中,河南如何未来抓住发展机遇,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意义重大。主要对策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1.把握三大战略引领发展的新机遇,积极融入核心经济圈。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引领是“十三五”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脉络,这些国家战略规划的部署是当前河南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河南处于这些国家战略包围的中心地带,息息相关,紧密联系:郑州、洛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节点地区,应充分发挥承南接北、连东启西的独特优势,争取主动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西部地区的联系,融入其中,在东西双向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南部、西南地区可依托长江水道,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紧密联系;北部地区(尤其是安阳)可以加大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争取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同时,重点加大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的开放力度,吸收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先进经验,扩大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经济辐射范围,带动全省经济向更高层次升级。

2.做大做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五大区域性城市群之一,是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龙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是郑州都市圈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提高郑州航空港中心地区集聚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对推动河南区域经济乃至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一是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国家战略,全方位提升郑州都市圈建设。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实现行政区域范围向大都市经济圈的转变,要强化郑州市中心城市地位,促使郑州从规模、等级、产业、城市管理、空间布局等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中原地区进入世界的枢纽和世界进入中原的门户。二是加强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以系统规划建设城市群为切入点,强化城市分工合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以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为支撑,壮大中心城市工业实力和三大产业发展能力;以全面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和劳动力,做大做强中原城市群,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加强高铁在河南省内的建设力度,夯实“连天接地”区位新优势。加快实施河南“米”字型高铁网建设步伐是当务之急。高铁对于国家经济之影响,举足轻重,已成为未来左右经济格局变化的新力量。河南拥有全国第一的高速公路里长、积极建设中的郑州国际航空港,而高铁则为郑州综合交通优势增添了新的实力保证,形成路空立体交通体系,成为影响河南经济空间布局关键性因素。积极争取高铁在河南省内的建设力度,不仅使河南交通枢纽的优势得以复合型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河南乃至中原经济区经济的紧密度,使一些过去偏远、边缘化的城市和地区因此而改变,获得发展的机会。加快落实郑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郑州至万州、郑州至济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项目,尽早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络,确保郑州作为全国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增强郑州核心区对整个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更好发展。

4.进一步加大区域合作力度。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区域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我国区域发展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新战略的实施出现了由竞争到竞和的态势,区域经济从相互竞争到协同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河南立足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积极谋求在国际、国内两方面开展合作,扩大发展空间。一是要积极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西部地区合作,在国际化、区域化合作方面实现战略突破。二是依托中原经济区,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经济交流与区域合作。积极与山东、山西、安徽、河北、湖北等周边省份衔接协调,积极推进务实合作,共同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区域性瓶颈约束,与周边地区形成功能互补、协作高效的发展新格局。三是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积极主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扩大合作交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5.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河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5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到1213亿斤,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位列第二位,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任务。“十三五”河南要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再者,“十三五”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主要任务,编制了实施脱贫攻坚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专项规划,这有利于河南加快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有利于46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通过健全脱贫攻坚机制,落实脱贫攻坚责任,确保“十三五”期间让河南农业成为发展的新优势,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 河南统计年鉴.2015

[3] 姜巍.构建“十三五”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015

[4] 蔡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历史变迁与新趋势[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1)

[5] 李树鑫.河南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4(11)

[6] 史育龙.培育区域协同增长极塑造协调发展新格局.管理论坛,2016(3)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 河南南阳 473056)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发展优势区域发展十三五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