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刍议
2017-03-31王艳覃江
王艳+覃江
摘 要:文章对四川藏区宗教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条件进行了梳理。根据相关资料和田野调查,对四川藏区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存在的局限与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该领域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经济价值转化不畅,现代文化公司孵化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意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文化消费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时,还提出要防范产业化过程中不当的措施对宗教文化价值的消解。
关键词:四川藏区 宗教文化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94-04
宗教文化产业是以宗教文化为“文本”和载体进行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开发、加工、生产与交易的各类活动的集合。宗教文化产业具有使宗教文化价值转化、文化增值、文化服务和产业经营等经济功能。宗教文化产业及相关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被列入文化产业名录。从宗教文化中寻找契机,运用现代文化产业运作机制,把人们有购买需求和支付意愿的宗教文化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促使宗教的文化价值产生经济收益,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分为十个大类,其中涉及宗教文化和宗教文化能够涉足的领域主要有:宗教书刊的出版发行、宗教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宗教文化的社会服务、宗教文化的信息传媒运作、宗教文化互联网建设,宗教文化产品创意和设计开发、宗教文化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服务、宗教文化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等等。
四川藏区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藏传佛教在四川藏区有1300多年的历史,分布广、教派全、寺院多、影响大,形成了名山多、名寺多、名僧多、名胜多的显著特点。同时,四川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又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工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育迟缓,经济和人力资源禀赋存在先天性不足,可用于发展经济的各种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积极利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势宗教文化资源,参考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在相关宗教和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寻找一条符合四川藏区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路线是非常必要的。这既能保护藏区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宗教文化的健康成长,又能夠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团结,提高文化竞争力。
一、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土面积23.7万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底,共有人口200万,地区生产总值4352173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769元。
四川省、自治州政府一直都把大力发展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2012年7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工作会议上,讲到藏区发展时,特别强调要保护藏区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独特文化,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他说四川藏区“自然风光雄美,民族风情别具一格,具有独特和多样的生态文化、地质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妥善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文化,是党和政府的责任。”{2}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国家级重大文化产业工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支持力度,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重大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四川省抓住《总体规划》出台的难得机遇,制定和实施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把大力发展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计划在2014年至2020年,实施“15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部分,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155”的各类产业领域,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政策,推动骨干企业和园区基地发展,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培育知名文化品牌。{3}在这个规划中,甘孜、阿坝被定位为核心区域。
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断努力,各类企业的积极参与,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14年,阿坝州制定了《阿坝州州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州围绕“一线一廊六带”文化产业布局,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全州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全州3个项目列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汶川三江,茂县牟托村、坪头村,理县桃坪羌寨、甘堡藏寨,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官寨等一批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旅游精品村寨成为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在文化演艺方面。形成了以九寨沟演艺群为龙头,集歌舞娱乐场所、网吧、新闻出版业、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群。《九寨千古情》、《羌魂》、《天地松州》等歌舞演艺项目正式对外驻演。2014年底,九寨沟演艺群全年共接待游客近109万人次,实现产值1.69亿元。阿坝州非遗成为文化产业支柱产业,如唐卡、藏羌织绣、藏香、西路边茶等传统工艺品成为市场主力。2014年,阿坝州文化产业实现产值约5亿元,占全州GDP的2.3%。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甘孜州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州政府把文化产业纳入了重点支持、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之一,确定了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基地、雕版印制业、网络动漫创意业和民族手工艺产业6大文化产业,形成“一园三区”(康定情歌文化园区,康东多元文化、康南香巴拉文化和康北格萨尔文化三大产业区)文化产业布局。依托茶马古道文化、泸定红色文化、康定情歌文化、木雅文化、丹巴嘉绒文化、九龙藏彝走廊、道孚民居和走婚大峡谷、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石渠真达锅庄等著名文化元素,提升旅游行业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2014年,全州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6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保单位60处,州保单位221处,县保单位869处。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7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3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9个,州级非遗保护项目65个。
二、四川藏区宗教文化资源现状
阿坝州常住人口中,藏族占54.50%,羌族占17.58%,汉族占24.55%;其他少数民族占3.37%。阿坝州境内现有的宗教有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道教,以及羌族的多神崇拜。藏传佛教寺庙共有253处,其中宁玛派寺庙90座、格鲁派寺庙71座、觉囊派寺庙25座、萨迦派寺庙14座、噶举派寺庙7座。另有苯教寺庙46座。全州藏传佛教僧尼近16000人,信教群众近50万人。
甘孜州常住人口中,藏族占81.9%,汉族占14.5%,彝族占3%,其他民族占0.6%。全州共有寺庙教堂532座。藏传佛教寺庙及活动点515座,其中宁玛派219座,格鲁派127座,萨迦派78座,噶举派37座,无教派4座。苯教寺院50座,天主教堂2座,基督教堂1座,伊斯兰教清真寺1座,汉传佛教活动点13个。藏区宁玛派6大寺庙中有4座在甘孜州境内,即白玉的嘎拖寺、白玉寺,德格的竹庆寺、协庆寺。
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生态呈现出以藏传佛教为绝对主体,教派众多,各宗教共同参与,和谐共融的突出特点。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信仰方式,深厚的宗教传统,构成了极为丰富的宗教文化产业资源。这些宗教文化资源既包括了物质性的寺院建筑、文物、唐卡、壁画、宗教器物、藏书、雕版,也包括了宗教法会、庆典、节日、仪式、戏曲、音乐、舞蹈、饮食、民俗、手工艺等非物质性文化。
但是从产业开发的角度来看,目前四川藏区各级政府部门大多还没有将宗教文化资源提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来认识,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措施,设计产业项目时,很多时候没有针对宗教文化产业进行重点考虑。因此在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企业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因为各种原因,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三、四川藏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由于目前全国各地,包括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产业发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法律法规、产业模式、文化定位,发展路径,统计指标等都尚未发展得非常成熟完善,因此还未正式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统计范围,相关数据资料显得较为分散和缺乏。因此,下面笔者将主要根据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相关调研报告和个人田野调查,就目前四川藏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可消费化”与“产业化”程度低导致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不暢
在四川藏区,无论是在农牧区,还是乡村城镇,随处都可以看见飘扬的经幡,转动的经筒,金碧辉煌的寺院,大量虔诚的信众。藏传佛教是这片土地上最主要,最有标志性的文化现象。经过一千多年的积淀,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具备了极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在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中,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一种“文本”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并不必然意味着拥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高文化价值有可能与低经济价值相联系,反之亦然。”{4}因此两者之间需要一种转化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是通过产业化的经营,促使人们对其所体验的“文本”产生“支付意愿”,形成文化消费行为,才能最终使得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开发的实质就是针对“文本”进行“可消费化”的产业经营。因此,可以说“可消费化”和“产业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内在指标。
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资源在这两个指标上都严重滞后。在“可消费化”方面,四川藏区虽然寺院数量众多,但是能成为热点旅游目的地的非常少,大量寺院没有配套的住宿、餐饮、娱乐、消费设施。游客只能做短暂的过境游。除此以外,相关宗教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宣传、营销几乎没有。实际上多数宗教文化资源处于“无处可消费”、“无物能消费”的状况。“可消费化”程度非常低下。这种状况则与当地基本不具备产业性的发展思路和措施有关,因为各种原因基本没有现代化的产业孵化。很多地方的经济组织方式仍处于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
(二)从宗教“文本”到宗教“商品”的转化不足
自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尔诺(Theodor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提出“文化工业”(Cultural Indestry)一词以来,对文化的商品化一直有批判的声音。这些批评者认为文化的工业化、商品化使得文化的内在价值被扭曲,高雅的文化被市场庸俗化了。而现代文化产业理论则认为事实并不真的如此悲观。这一问题我们后面再进行讨论。无论如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文化产品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精神享受、艺术审美、宗教信仰的物品,而应该转化成面向市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品。文化产品必须要实现从“文本”向“商品”的转化,例如今天的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动漫产业等等。
目前,四川藏区的宗教文本进行商品化转化最好的是唐卡艺术。各地区、各流派不同传承的唐卡已经从信众崇拜的佛菩萨的造像,通过艺术品、工艺品市场运作而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商业化水平。各级政府也多次组织唐卡作品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唐卡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其他大量宗教文本还没有很好地实现商品化,甚至排斥商品化。四川藏区许多宗教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都是为了满足寺院和信众的宗教需要,比如面具、石刻、木版印刷、藏香、手工艺品等等,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生产经营,存在有产品但是无品牌、有买卖但是无市场的尴尬现状。
(三)现代文化产业公司孵化不足,零散的个体作坊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四川藏区的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是一些非遗传承人师徒和大量分散的小作坊。产品产量低、无品牌、质量参差不齐、营销手段落后、经济效益差。产业发展呈现为一种粗糙的无序状态。这非常不符合以文化公司为主的现代文化产业组织方式。
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以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为主体的阶段。大卫·赫斯蒙德本称之为“专业复合体时代”。这种专业的文化公司内部有科学严密的组织分工,通过包括主创人员、技术人员、创意经理、公司所有者、执行经理、文化经纪人、市场宣传、营销人员等工种复杂的分工协作来推动产业的发展。{5}现代文化产业公司通过对文化生产的产业链进行分工与整合,使得文化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产业化标准,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通过大量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文化公司的经营活动才能激活和繁荣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可是这类企业目前在四川藏区数量还很少,而且多数集中于开发程度较高的艺术品、演艺、景区管理等领域。在宗教文化产业方面几乎没有这样的现代企业。
(四)产品高度同质化,创意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
在四川藏區,由于宗教“文本”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寺院和信众的宗教需求,所以这些“文本”都是按照藏传佛教传统所规定的样式、风格来生产的。这些传统在其流传的地区已经延续了上千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相关产品也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变化,产品样式单一,模式化严重,同质化程度非常高。A地的作坊与B地的作坊生产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各地生产的产品在质量、风格、工艺上没有大的不同。由此造成了大量宗教文化产品没有形成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市场格局。不能在差异化的细分市场竞争中建立相对优势,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在宗教“文本”的商品化过程中,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在材质、工艺、包装、设计等方面发挥创意,不断创新,丰富品种、突出特色,提高品质,树立品牌,建立良好的口碑,是激活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现代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宣传、营销,以及表演、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创新性、时代性。大量专业的创意文化人才的储备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四川藏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教育资源不足,文化市场落后,创意人才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收入水平低,造成创意人才稀缺,并且流失严重。因此大力培养本地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同时创造优厚的条件引进创意人才,或是引进创意企业都是发展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重要工作。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创作成本高昂而复制成本极低。因此一件产品如果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很难保证从事创意工作的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利润。这样就会严重打击从业者经营的积极性,破坏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产品因为其模式化和同质化程度高,所以仿制难度较低。如果不一方面加强创意开发,另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很容易在同质性竞争中输给在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更占优势的其他地区的企业。因此,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产业在加强创意文化产业培育的同时,加强商标、品牌、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未雨绸缪地采取保护措施,是保证相关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本地文化消费不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们休闲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加,发行中介和生产中介的高度资本化,文化产业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6}可以说,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前提是人们有充足的休闲娱乐时间和较高的文化消费能力。但是,据统计,2013年,阿坝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1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793元;甘孜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4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435元,不但大大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也分别低于四川省民族地区21803元和6844元的平均值。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更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地消费能力低下是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想要突破这个障碍四川藏区的政府和相关企业就必须一方面提高区内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吸引外地消费者来到当地消费,另一方面加强与区外相关文化公司的交流合作,加大产品、作品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的投放力度,通过扩大市场容量来提高经济效益。
(六)防范“产业化”对“神圣性”的消解,导致“宗教文本”文化价值的异化
宗教与经济向来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宗教代表着人类神圣的文化,经济则代表世俗的生活。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许多宗教界人士反对对宗教文本进行经济开发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商业化有可能会消解宗教的神圣性,使宗教失去宗教的本质。西方著名的宗教现象学家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只有在其自身的层面上去把握,只有把宗教当成宗教,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凡是通过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艺术或是其他任何方式去把握它的本质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只会丢失宗教的独特性和不可还原的神圣性。{7}戴维·思罗斯比说:“在宗教语境中,作品对于宗教信徒、部落成员或其他文化群体的成员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8}但是,在强大的现代经济浪潮面前,传统宗教文化显得相对脆弱,极易在商品化的过程中被破坏和异化,从而丧失其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正如郑长德教授所说:“当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由封闭向开放变化,特别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中,那些脆弱性强的文化资源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和变异,这些变化和变异有的可能危及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丧失掉文化多样性,因此必须保护民族文化及与之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9}
从根本上讲,宗教文本的经济价值是植根和来源于宗教的文化价值。如果宗教文化传统被破坏或异化,那么其文化价值就会丧失。宗教的文化价值一旦丧失,相应文本的经济价值也必然会被重估。因此,在发展宗教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保护宗教文化传统,不能以牺牲宗教文化为代价换取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相关宗教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宗教景点的开发,宗教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宣传、营销等方面都应该特别注意这一问题。
四、推进四川藏区宗教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四川藏区丰富的宗教文化储备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优势资源,在既定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约束下,四川藏区拥有的文化资源相对优势将使宗教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四川藏区发展宗教文化产业存在或者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产业布局、发展路径、具体措施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局限。因此,为了加快四川藏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着重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进行宗教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建设
基于四川藏区的宗教文化资源目前所处的“待开发”和“低开发”现状,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行切实有效的文化产业孵化和全产业链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和产业园区等平台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四川藏区从“无处可消费”的窘境变成“随处可消费”的盛况。
(二)以四川藏区宗教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發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除了创造经济价值,提高人民收入,也是发扬民族文化,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下,各级部门、宗教团体和相关从业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建立起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宗教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富民安藏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以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为核心特点的产品开发
宗教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吸引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突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味。特色与品味来源于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之精髓,因此,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品的设计研发中,将现代观念与民族文化巧妙的结合,不仅体现民族文化之魂,而且不乏时尚元素,这将是以民族特色立品牌扩市场的不二法门。
同时,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一味照猫画虎,依循陈规也是不行的。宗教文化产品的开发,就是要努力做到传承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平衡。在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服务、宣传、营销等环节,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特点,依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增加文化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区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
(四)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公司,重点打造龙头企业
基于文化产业的现代组织方式,我们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给予金融、税收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公司对当地分散的宗教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提高产业化程度,拓展内地市场;同时加大本土企业培育和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各类小作坊进行合作制或公司制改革,由分散的生产经营逐渐向现代企业转型。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还要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当地龙头文化企业培育成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的明星品牌企业。这样使龙头公司与小微企业,产业巨头与创意工作室等不同类型的公司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共同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在龙头产业的培育上可以把文化旅游作为重点。
在四川藏区资源禀赋中,文化资源相比其他资源具有比较优势。选择与培育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既能发挥文化的功用,又能提升旅游的品质,最终实现以文化引领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共同繁荣之局面。
(六)将产业化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
要把文化产业的开发做成一件以开发促保护、续传承的有使命性的事业,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潜力,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双赢”。要注意保护宗教文化的神圣性,反对只顾眼前利益,以牺牲文化价值为代价牟取经济利益的杀鸡取卵式的功利主义行为。
总之,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四川藏区经济应该充分利用优势宗教文化资源,积极利用藏学、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国内外形成的文化热潮,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合理规划布局,科学组织经营,积极深化改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项目(编号:12SZYQN41)《四川藏区宗教文化产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四川省教育厅项目(编号:14SB0591)《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云创新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这里所用的“文本”一词,采用大卫·赫斯蒙德本(David Hesmondhalgh)的定义,即“文化产业致力于创造和流通的产品”。
{2}刘奇葆:保护藏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EB/OL]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2-08/01/
c_112587383.htm,四川新闻网,2012-8-1
{3}实施“15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EB/OL]http://www.scmzw.gov.cn/scmz/mzwh/201406/
t20140627_800.html,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14-06-17.
{4}{8}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著.王志标 张峥嵘译.王志标校.经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6}大卫·赫斯蒙德本(David Hesmondhalgh)著.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米尔恰·伊利亚德.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郑长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作者简介:王艳(1977—),女,汉族,云南昆明人,西南民族大学2012级少数民族经济博士研究生,管理学院讲师;覃江(1978—),男,汉族,四川邛崃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