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粉丝经济”良性发展的思考
2017-03-31李晗
李晗
【摘要】近年来随着一波波偶像明星的走红,大批粉丝崛地而起,带动了粉丝经济的发展。粉丝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娱乐产业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本文拟从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盈利模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推动粉丝经济良性发展的建议这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粉丝经济 兴起原因 盈利模式 问题分析 发展趋势 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媒体平台聚集形成现代新型社群,在社群中,人们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粉丝经济正是具有典型的社群体系特征。因为拥有相同的追随对象和强烈的情感共鸣,粉丝们聚合成群并产生一致的文化消费行为,最终催生了粉丝经济产业链。粉丝群体从最初的娱乐演艺圈溢出,渗透到文化、体育、科技、政治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并在消费主义与媒介合谋的体系下促生了新的文化经济形态——粉丝经济。
一、“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偶像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加,这就为粉丝经济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过去传统的粉丝经济营销模式下,艺人要想成为偶像的途径十分有限。而在当今时代,偶像的孕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公司、唱片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更多的是通过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网剧、数字专辑等方式来实现。艺人们其后再通过线上或线下开展各类运营活动来提升自己在粉丝中的影响力,巩固偶像地位。
第二,艺人的职业化培养和标准化包装。各大经纪公司纷纷利用化妆技术和先进的PS技术对艺人进行包装,并为其设定粉丝群体所喜欢的言行风格,以方便“二次售卖”获得广告收益。而当明星作为消费型偶像成为人们所崇拜的主要对象时,作为其忠实拥护者的粉丝也就出现了,由此催生了粉丝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粉丝群的专业化经营。一些粉丝组织(分地域、分职业或分年龄段),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时刻在主流媒体平台上发布偶像消息,为其他粉丝提供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和明星八卦的平台。这种分工明确的粉丝组织在一定程度激发了粉丝热情,即使偶像不在宣传期也能为其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促进粉丝经济的发展。
第四,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是粉丝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力,它给大众提供了解偶像、亲近偶像的平台,它使得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粉丝可以通过百度贴吧、微博、QQ群等新媒体虚拟平台来共同讨论偶像消息、与偶像进行常态互动。同时,在互联网時代,网民们已养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愿意为自己的审美、为自己内心的追捧付费,为心仪的偶像买单,向自己的情绪代言人打赏。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的兴起,为这些线上付费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二、“粉丝经济”的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在粉丝经济时代,生产者可以通过传统的营销模式获利,比如售卖影视专辑、向粉丝推送偶像周边产品和获取广告收入等途径,不断挖掘和培养消费者认同的偶像、借助线上线下宣传的方式扩大偶像影响力和粉丝群基数,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实行粉丝会员制。在相关网络平台上推行付费会员模式,粉丝需要通过付费的方式才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偶像进行各方面的支持,获得平台提供给会员的额外服务。
第三,通讯流量收入分成。包括粉丝观看网络视频、下载软件等产生的数据流量,生产者均可以与通讯运营商分成以获得收入。
第四,售卖粉丝信息的收益。影音视频网站向粉丝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视频拍摄等成本,但是他们会将粉丝的相关数据和资源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广告费用。当偶像的人气越高时,粉丝数据溢价也就越高。
第五,售卖获得情感溢价的周边产品。粉丝是对自己所关注的偶像有深入了解的群体,这种熟悉感与认知感逐步转化为一种情感资本,它是实现最终产品增值的关键。张蔷把粉丝经济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因此粉丝经济中的周边产品都有一份情感溢价,这种情感溢价提高了商家的盈利空间。
三、“粉丝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第一,粉丝的盲目跟风、过度消费,不利于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形态的形成。粉丝的消费是以“越多越好”为标准的无度消费,甚至有人鼓吹“不花钱的粉丝就是没价值的粉丝”。粉丝们无度的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在购买与明星相关的产品上的“馆藏式消费”,而且还表现在重复消费等追星行为上。
第二,数据的弄虚作假。在粉丝经济中数据的弄虚作假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微博中的粉丝数,另一个是短信投票环节的投票数。由于粉丝数是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网上开始出现买卖粉丝的名为“微博服务”的淘宝店铺,对僵尸粉明码标价;还有的投票公司在选秀节目中对投票数据弄虚作假,拉高自身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的粉丝支持率。这些现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方面的问题,而是牵连到一个社会道德的诚信问题。
第三,资金的监管缺失。目前我国粉丝市场上的歌友会、歌迷会、粉丝团等粉丝组织还处在自发阶段,其资金主要是通过发起人进行自律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这些组织的资金来源除了会费、年费,还有会服、荧光棒、条幅、展板等收益,这其中不乏存在经济诈骗行为,亟需进行有效监管。
四、“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偶像从娱乐产业逐步扩展到其他传统行业。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多为影视明星,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粉丝经济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少商人、金融行业的分析师等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也开始涉足网络成为偶像,并且有了自己的粉丝生态圈,享受到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收益。以小米为例,雷军凭借其个人魅力,时刻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扩大与用户间的交集,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最终将消费者转化为小米粉丝,进而又把粉丝变为小米新产品的消费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小米手机所形成的广大“米粉”不乏雷军的忠实崇拜者,而这批粉丝又充当了义务宣传员,为企业的盈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粉丝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不少公司招募粉丝,专门为某产品、某活动、某明星等进行拉海报、高声呐喊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等捧场造势的活动,并且为这类职业粉丝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这些职业粉丝有两种来源:一種是年轻大学生兼职,主要进行拉海报、网上发帖、建立话题及评论等工作,可获得比较可观的收入;另一种是有一批可提供专业粉丝服务的公司,为某经纪公司、电视台、或活动策划公司进行系列线上线下的专业粉丝支持服务。在粉丝职业化下,他们将对偶像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第三,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从偶像明星扩展到有影响力的企业。许多互联网公司建立线上互动平台让偶像与粉丝建立联系,最早的是百度贴吧,后来有粉丝网、直播APP等。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百度也邀请了数千家知名品牌入驻建立官方吧,其中包括神舟电脑、网易游戏、中信银行、天猫、京东等知名品牌。从目前的发展分析,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主要在打造粉丝社区,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广告收入、娱乐增值服务提供线上虚拟社区获得利润。
五、推动“粉丝经济”良性发展的建议
第一,应倡导与培育健康的粉丝文化,防止粉丝将对偶像的过度迷恋转变为不切实际的狂热消费行为。粉丝文化原本是粉丝们寻求社会归属感的一种文化,而今,在社会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广泛流传着“不为偶像花钱的粉丝不是真爱粉”之类的言论,使得很多粉丝被动地成为了商业化捆绑的工具,在为自己偶像掏钱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出现了很多不理性的消费行为。针对过度消费问题,社会和主流媒体应培育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品味,积极倡导回归粉丝本真的追求,表达自己的文化偏好和见解,即构建一种以寻求身份认同及情感共鸣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同时,大力提倡粉丝文化中对发展文化产业大有裨益的“关注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的自觉与热情。”在粉丝文化中塑造自身健康人格、建构社群,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粉丝快感的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迷狂型病态追星。
第二,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对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管。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市场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相关的运营机构也应积极地配合监管部门,共同抵制这种违背社会诚信的暗箱操作行为。比如,微博运营机构应该加强对假粉丝现象的治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经营的投票公司进行及时的查处等等。
第三,要加强监管,引入第三方资金管理平台,防止粉丝团体内部出现经济欺骗活动。对于有健全组织结构的粉丝组织而言,财务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及分配。而对于那些组织结构尚不健全的粉丝团而言,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管理风险,因此它们的成员在交纳会费、年费等费用时,也应有一个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管理平台,并且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对资金的事后运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出现组织者出于个人利益诉求而对资金擅自挪用的问题。
第四,企业应充分塑造人性化的品牌,强化品牌情怀,放下身段抱着为顾客解决问题、做朋友的心态,搭建起品牌与粉丝、粉丝与粉丝间的网状交流平台,充分调动粉丝的积极性,以实现共赢。同时,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打造出一个与其核心产品相关的粉丝经济链条,用来实现粉丝群体的更多要求。这个链条可以将更多的服务、周边产品和某个社区结合起来,为粉丝提供多方位、更全面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更好地发展粉丝经济。
参考文献
[1]刘芳鸣.打造“粉丝经济”促进“粉丝产业”健康发展[J].经济师,2008,05:60-61.
[2]张红.粉丝经济中的创业行为与可持续性发展[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119.
[3]向阳.论粉丝经济[J].经济,2014,07:84-86.
[4]刘俏云.从品牌社群营销看小米粉丝经济运作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6,09:66-67.
[5]谢沛.对“粉丝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2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