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2017-03-31祁岚
【摘要】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步显现,极大的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江苏地区为例,对其内部存在的区域经济差异展开研究,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江苏省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苏 区域经济差异 对策
改革开放的政策导向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创造了“中国式奇迹”,伴随而来的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引发了区域市场分割、无序竞争等问题,降低了市场整体经济效益,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河网稠密、地势低平、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等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江苏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行者,经济增速和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虽然江苏省经济发展整体趋好,但在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区域经济总量和增速差异。在江苏省,苏州等5个苏南城市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但苏南地区人口还不到全省的三分之一;而徐州等5个苏北城市占有全省接近一半的人口,但地区生产总值才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此外,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慢于苏南地区,经济实力与苏南地区差异明显。二是区域人均水平差异。据有关调查显示,苏南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苏北地区的四倍以上,这一经济差距已超过了国际安全警戒线3.5-4.0的区间,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三是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经济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差异,江苏苏南地区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苏中、苏北地区的生产总值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农业和非农产业产值存在着巨大差距,产业结构的失衡进一步拉大了苏南、苏北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是所有制结构差异,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江苏地区各区域改革进度差异较大,苏南地区探索推进的“苏南模式”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苏中、苏北地区改革进程缓慢,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成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历史基础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江苏,苏北地区曾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粮仓,但受黄河溃决影响陷入连年洪灾的困境,全国的经济中心便开始向苏南转移。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在苏州、无锡等地发展起来,商品经济在苏南地区蓬勃发展。到了近代,江苏的工业主要集中于苏南,而苏北地区仅有少量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局面。苏北地区受自然灾害和战争影响,缺乏有效的原始财富积累,在近现代经济发展上也错失了许多良机,经济发展基础明显弱于苏南。
(二)地理区位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区位因素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开放次序和开放程度,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江苏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其北濒长江,京杭运河、沪宁铁路贯穿全境,便捷的交通系统方面了苏南地区与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同时受上海辐射影响,上海地区产业转移也让苏南地区成为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的重要汇集地,为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助力。江苏苏北地区受长江阻隔远离上海这类经济发达城市,且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上的辐射带动力不足使经济发展势头较弱。
(三)文化因素
受各地区文化因素影响,各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江苏苏南地区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开放,市场观念意识强,在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人们勇于开拓创新,把握机遇,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苏中、苏北地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意识与苏南相比则存在明显不足,小农意识普遍,在经济发展上缺乏打破传统、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同时对外来投资者的排外心理和对地方政府的依附心理制约了地区的开发开放。
(四)政策因素
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加剧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动我国东部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改造,沿海优先开放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优惠政策使苏南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支持和照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开发区建设等进一步加速了苏南地区外资引进的步伐,外贸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由内销型逐步转向外向型,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江苏地方政府倾向性发展政策使南北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解决对策
(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当充分借力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的推动全线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推动沿江开发。当前国际市场上的产业、资本正面临着新的格局调整,江苏省应当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纵深推进沿江开发,利用跨江联动推动沿江两岸实现资源、技术等优势互补。二是推动沿海开发。苏中、苏北城市有着滨江临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江海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能够为江苏地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突破口。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江苏地区在工业化程度上存在南高北低的局面,缩小地区差异则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积极发展信息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价值低、资源能耗高等传统产业的弊端不断显现,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来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二是注重生态保护。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走生态工业化之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是加强对外开放,江苏省应当借助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之势主动接受国内外转移产业,利用濒江临海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省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加强跨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打破地区保护桎梏是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有效途径。江苏省应当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同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通过完善扶持机制,引导帮助苏中、苏北地区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
参考资料
[1]朱黎霞.浅谈江苏南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4(3).
[2]万晓宁.浅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3(2).
作者简介:祁岚(1994-),江苏苏州人,学校: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