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独立重建到合署办公 监察体制改革前传

2017-03-31张恒易萱

看天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监察机关监察部中纪委

张恒+易萱

国家试点监察委改革的消息公布不久,深圳市监察部门发生了一场“迟到”了23年的变革。

这场变革开始于1993年。当年中央决定,中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之后,全国各地纪委和监察部门也陆续跟进。

“我记得深圳也想合署办公”,纪检监察学院前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李永忠曾在中纪委研究室工作,据他回忆,当时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提出,是否可以留下深圳维持各自独立工作的状态,“我感觉,他的想法是不搞一刀切,既有合署办公的,也保留不合署办公的,通过一段时间运行,再比较两种模式的利弊得失”。

一直到2016年12月2日,深圳市才召开会议,宣布经广东省委、省政府同意,深圳纪委和深圳市监察局实现合署办公。

自1949年中央相继成立人民监察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后,这两个反腐机构经历过数次变化,甚至一度被撤销,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原因。

邓小平拍板

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尉健行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同时他也开始担任中纪委书记。第二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决定,让中纪委和监察部合署办公。

当时的监察部就是尉健行主抓建立起来的。自1959年,监察部受到严厉批评并被撤销后,中国没有再建立行政监察机构。文革期间,经过改名、改组之后的中央监察委也被撤销,直到文革结束才重新成立。一直到1980年代,中央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工作都由新成立的纪委负责。

1986年2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上,安徽代表团提出议案,希望能恢复行政监察制度,这个建议在当年也得到其他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支持。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汉斌在其回忆文章中写道,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持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的彭真,就曾经主张国务院设立监察委员会或监察部。他按照要求,前后写了三次报告,但中央对此存在不同意见,一直没能做出决定。

1982年,中国决定修改宪法,彭真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但在中央层面仍然没能取得共识,这个问题并没有写入宪法,只是在八十九条关于国务院的职权里写了“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等工作”,为以后设立监察部门留下法律依据。

邓小平也支持重建监察机关。1980年代国内反腐压力很大,1982年邓小平就说过,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

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认为只靠中纪委反腐已经开始显露一些问题。王汉斌回忆,“小平同志讲,腐败一部分是党内的腐败,有些是政府官员的腐败,有的还是党外的,现在处理腐败总是都由中纪委管,会使人误以为腐败都是党风腐败。国务院还是要设监察机关,专管政纪问题。”

“1986年是邓小平集中谈政治体制改革最多的一年”,李永忠向本刊记者回忆道,当时他还谈到了党政分工的问题。

邓小平当时认为,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中,属法律范围的问题,由党的纪律部门管不合适。“(邓小平说)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法律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和政府管。这是一个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王汉斌回忆道,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让他再写一份请示报告,这次很快批准了。

“过去中纪委查处的案件有70%-80%属于政纪范围,”1987年,尉健行担任监察部长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党政职能分开后,纪委不处理政纪案件,一些部门的纪检组也将逐步撤销。”

“脱离党的领导”

重新设立监察机关的报告批准后,国务院有关领导找到王汉斌商量具体事宜。“我说彭真同志的意见是最好设国家监察委员会,权力大一点,可以管各部委的部长、主任,实在不行也可以设监察部。”王汉斌说,当时国务院方面建议还是先设立监察部。

监察部此前确实有过权力“大一点”的时候。

中共开始设立监察机构,要追溯到1927年的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中纪委的前身。行政监察机构则是从解放战争期间建立的。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了人民监察院。1949年新政权建立后,中央领导就开始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行政监察机构的事情,并于当年10月19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政务院改为国务院,监察委员会也改为监察部。

新成立的监察机构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到1953年底全国共建监察机构3586个,不但各级政府,连国企和合作社也都纳入监察范围。人民监察委员会还推行了监察通讯员制度,要求各级监察委发动群众展开监察工作。到1954年底,全国共有人民监察通讯员78000人。当年四川省光是上半年就立案684件,只有37件为监察机关发现,其余线索都来自监察通讯员或群众举报。

“这是一个遍及各地的官僚网,用以检查工业经济部门中的低效和腐化现象,防止和反对地方部门偏离国家经济的指导和指标。”美国歷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里写道,“这是效仿苏联的机构和苏联外部经济监督体系而建立的。”

按照最初设定,各级监察机关均实行“双重领导”,即监察机关接受上级监察部门和同级党政领导,以同级的党政领导为主。对于这种设置,监察系统内部也存在不同意见。1958年3月,第三次全国监察工作会议召开,刘少奇就谈到这个问题:“双重领导是中央的既定方针,既然有人对双重领导思想不通,多数监察机关还是双重领导,个别的保留垂直领导,再试试看,但须与部门领导协商取得同意。”

这种尝试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当时,对监察机关的批评已经出现了。有批评者说它们实行“垂直领导”和推行“事先监督”(干预了行政部门工作),指责监察机关“脱离党的领导”。1958年10月,国家监察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做报告,检讨监察机关“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这份报告还建议将监察部合并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采用一套机构,两个招牌的办法。

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1959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做出决议,宣布撤销监察部。地方以及派出机构的监察人员划归党的监察委员会(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党的各级监委不但对党员个人施行监督,而且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行监督。

集中反腐力量

1986年11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建立监察部的议案,之后很快被通过。接下来就是长达半年的筹备期。1987年5月,尉健行从组织部调任监察部担任部长一职,两个月后,新的监察部挂牌成立。不过直到挂牌,监察部的筹备工作都没有结束。

由于行政监察工作长期停摆,监察部工作人员从哪里来成了一个大难题。“当时监察部主要领导是中组部调过来的,中组部一些司局级干部也都过来了。”李永忠说,除此之外,中纪委也抽调了一些干部到监察委,比如中纪委纪检三室副主任张厚模就调到监察部。还有一些人来自其他部委,比如气象局。

很多人没有办案经验,这个部门可以算是新成立的,其前身又遭遇过“脱离党的领导”等问题。一开始,监察部的工作推进非常困难。原本计划到1987年底,就要建立起县级以上的监察机构,但尉健行当时承认,实际上只能做到一些重点城市完成筹建工作。

推动各级建立行政监察机构外,尉健行也在思考以后是不是要扩大监察范围的问题。他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道,“对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工作人员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人员要不要监督?”

“监察部组建后,正好赶上了十三大中央提出继续打击经济犯罪斗争的需要。”李永忠向本刊回忆,当时中国在对外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腐败问题,尉健行决定严厉打击。

1987年11月29日,监察部召集全国监察厅局长开座谈会,尉健行要求监察机关半年内,对有对外经济合同的部门和单位,全部清理一遍。

据张厚模回忆,监察部成立之初,尉健行曾问过他应该怎么推进相关工作。张建议他要办案子,而且重要的案件一定要见报,这样才能让公众知道监察部的存在。

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卫生部一个部门以权谋私的案子被查处后,监察部不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而且还在《人民日报》头版公布了案情。

除此之外,监察部还经常与中央新闻单位联系,因为这些单位常能收到群众举报信件。办理一些困难的案子,尉健行更是会亲自出马,为办案人员扫清障碍。

监察部的工作逐渐运转正常,而且成效显著。单是1991年,全国监察机关就受理监察对象违纪问题超过16.7万件,立案调查52039件,结案46171件。

除了各级政府建立的监察机构外,监察部还向一些重点单位设立了派出机构。1950年代监察机构设置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也得到恢复。“不少地方聘请了一些人民監察通讯员、信息员、联络员,”1992年1月,尉健行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无论监察部还是地方监察机构,都形成了一个监察信息网络,“使得案件线索有了稳定的来源。”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3年,中央决定让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自此,监察部不再独立进行行政监察工作。据当时中纪委、监察部新闻发言人介绍,这次变革基于“合并职能相似部门,保留职能不同部门,加强薄弱部门”的原则,更加集中反腐力量。而这种合署办公的机制,也自此一直延续到现在。

猜你喜欢

监察机关监察部中纪委
中纪委“皮一下”
监察机关收集的证据材料之刑事证据能力问题研究
论地方人大如何开展对监察机关的监督工作
信访中涉法涉诉问题研究
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院刑事公诉权能的规范与保障
中纪委“打虎拍蝇”半年擒四虎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