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堂语文课的得失论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2017-03-31卢振玉��
卢振玉��
摘要: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贴切的个性化评价是孩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所以我们要追求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关键词:评价;有效;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67-1
一堂好课,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求实在太高。或许你的教案设计得很巧妙,或许你的课堂语言很精致,然而若这些都没有打动学生的话,你还是失败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要使得一节语文课在连贯生动的状态中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首先就应该准备好贴切的评价语言,使得每一句评价语言都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一,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要懂得关注学生。
如果自己上课都不投入的话,何以让听课的学生投入?即使学生想投入到课堂中来,也会因为没有引导没有指点而失去方向,最后只是麻木地坐在下面听凭使唤,你说读词语他就读词语,你说读句子他就读句子,实际上他对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半点热情也没有,他学得不快乐。如我在上《识字5》这一课时,心里总是惦记着接下来该说些什么;这样说会不会不妥呢,我说的话会不会太没有水准;一个个环节是不是赶得太快,最后会多出时间来呢,这样该有多尴尬啊……杂七杂八的问题不断徘徊在脑际,嘴巴只是很机械地背着事先背熟的教案,语言没有感情也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魅力。我全然忘记了关注学生。学生读得怎么样,课堂气氛要怎么调整,对学生的回答要怎样灵活地指导和评价……根本无暇去思考。结果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很晦涩,谁都没有流露出真情实感,包括我自己。识字课的重点没有突出,课文描述的冬天美丽寒冷的景象并没有进入孩子们的脑海,朗读平淡无味。
吃一堑长一智,而上《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不是为听课的老师上课的,我的课,我的每个环节的设计,我说出的每一句评价语言,都得针对我的学生,我是为我的学生在上课。看到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我会说:“我请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来读!”孩子们会“刷”地一下把背挺直。有孩子回答不够响亮的时候,我会用肯定的目光看着他,走近他,对他说:“再响亮一点会更好,让所有小朋友都听到你好听的声音,再来试试吧!”发现孩子们看着美丽的丹顶鹤图片惊呼时,我会一边耐心地引导孩子们看图,一边富有感情地描述:“我们来看,丹顶鹤的体形多修长多优美啊,仿佛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好象是美丽的芭蕾舞演员,我们来把它的体形读美了。”图片上丹顶鹤的美感化了孩子的心灵,老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激起了孩子的情感,对于文本的美,他们显然早已躍跃欲试,要读它一读。原来,我只要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就能使课堂有效,就能真的做到循循善诱。
第二,评价不能流于形式,环节要细致到位。
课堂上,有时候为了不扰乱原先的设计流程,为了避免出差错,往往走马观花地赶赴着一个个环节,从而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如在《识字5》的教学中,我用简笔画出示了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帮冬爷爷送信的小游戏,就是让学生将词语卡片贴到图的边上,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将词语与实物联系起来,并加深对词语的印象。指名几个学生贴完后,我只是按着设计好的步子往前走,忘了贴词语这个环节的真正目的。我疏忽了指导,没有具体地让孩子们一起来看一看词语贴得对不对,也没有将图和词语对应起来给孩子们介绍一下事物。这样,画这么多简笔画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孩子们对词语的认识不够到位,不利于下面的教学。在之后的指导朗读中,总感觉孩子们离文本很远,到最后巩固读词串时甚至有孩子还不认识生字,漏洞一下子显现了。
而在《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我注意了倾听与指导,出示丹顶鹤头顶的图片,问孩子们:“课文里说丹顶鹤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那你觉得它的头顶像什么呢?”“像红玫瑰!”很快有孩子回答。我没急着表扬她的想象力丰富,我说:“恩,你想得真不错,把话说具体就更好了,它的头顶就像插着一朵红玫瑰,学着我的样子说一说。”这么一评价,既给了孩子表达的信心,更指引了他们把话说好的方向。下面的孩子回答自然就变得精彩起来——“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爱心。”“它的头顶就像戴着一顶小红帽。”多奇妙的想象,多美丽的语言,只要我们用心指导,孩子们就能发挥出闪光的智慧。
让我们给知识注入生命,让语文课堂有健康的呼吸。让我们的孩子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以一种激情投入的状态学习语文。
边教,边学,边磨练,教适合孩子发展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