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电视新闻的平民意识
2017-03-31李云财
李云财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方式与节目形态越来越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绊脚石”。面对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新型关系,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摈弃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将平民意识融入到采编播的各个环节当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如何将平民意识融入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当中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信息时代;电视新闻;平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4-0129-02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捷而宽泛,受众与媒体间的互动也更为频繁。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姿态越来越受人诟病。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是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要求,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前进方向。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广大受众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平民意识,深入平民生活,以平民化视角和平民语言报道接地气、有实在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
如何将平民意识融入电视新闻节目当中,笔者结合多年来在基层电视台工作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尝试。
1 信息筛选突出平民关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告诉我们,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收听收视需求,是我们电视宣传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电视工作的出发点。日常新闻报道遴选新闻信息时,我们要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去思考信息的新闻价值所在,从而确定报道主题。百姓应该知晓的,就是我们要宣传的;百姓共同关注的,就是我们镜头所聚焦的。因此,只有真真正正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的报道才能接地气,才能“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履行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否则,我们的新闻就会与观众存在距离,节目必然缺乏吸引力,观众也自然会扔掉手中的“遥控器”。
民生类新闻由于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接近性,容易吸引人,但是时政报道缺乏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叙述概念化和抽象化,就容易引起受众疲倦。地方领导人走访、视察、检查、调研等等报道,采编人员常常混淆新闻和材料界限,沿用多年来习惯了的新华体,给人以文山会海、人头画面、长串名单、套话累牍等印象。虽然准确完整,但镜头和语言枯燥、单调、程式化,会使受众产生距离
感[1]。当前不少地方时政新闻报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领导强调指出”“会议要求希望”等语言频繁出现,假大空式的官话套话连篇累牍。如今虽然硬性规定了时政报道的字数或时长,但是如果不能在报道内容方面契合“百姓关注”,那么这样的时政新闻仍然不受待见。因此在报道时政新闻时,记者一定要将受众关注点和兴奋点的内容提炼出来,切不可写出“八股文”来。市县地方台绝大部分时政报道并非通稿,领导的一般性活动和一般性会议,记者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完全可以将百姓最为关注的点呈现出来。
2 新闻采访追求平等客观
电视新闻的平民意识还要体现在记者采访工作中。过去,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面对采访对象时,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有时甚至成了“审问”。而采访对象也往往会“晕镜”,或是瞠目结舌,或是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语来。因此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充满人文关怀,“平视”采访对象,不得“俯视”或“仰视”。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记者的真诚,从而达到有效沟通,挖掘出肺腑之言来。
笔者曾采访一个男子,这名男子为他人做工跌伤而瘫痪。法院判决雇工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来雇工方举家外出杳无音信,以致赔偿款一直难以执行。这名男子多年來怨气很重,脾气古怪。前两次前往他家采访时,他始终不愿面对镜头。第三次在他家时,当他瘦弱的老婆费力地给他翻身擦洗时,我放下了手中的摄像机,帮他老婆忙前忙后。最终,他终于愿意敞开心扉,同意接受我们的拍摄和采访。采访过程中,我始终坐在他床边,与他坦诚交流。即使在他发怨气的时候,我也是认真倾听,并不时发问。采访十分顺利,最终节目《爱,也是责任》顺利完成,该片也获得了省新闻奖二等奖。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采访能否顺利,关键在于记者是否真正与采访对象情感相近,产生共鸣。要想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首先要充分尊重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接受记者采访好比与朋友谈心。这样他们说出的才是知心话,才能打动人。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我们采访的对象是名人或者领导,记者也应该不卑不亢,平等交流。不少领导说话喜欢“戴帽子”,说官话套话。这样的同期不仅没有血肉,缺乏实质性内容,同时语气语调一般都很生硬,观众较为反感。如果记者听之任之,不仅会损害节目质量,同时节目播出后,也会给被采访对象塑造了一个不好的荧屏形象。实际工作中,笔者往往先是让领导尽情说出“腹稿”,等说完之后,再根据需要适时提出问题,让领导即兴回答。往往这样的回答正是我们需要的内容,语气语调也自然真切。
3 节目形态力求纪实传神
信息时代媒体竞争激烈,除却“内容为王”,新闻呈现的形态也直接决定了观众的取舍。电视节目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如何让受众迅速理解并记住信息内容,表现形式尤为重要,否则再感人的内容也无法产生良好效果。笔者认为,故事化、细节化以及纪录片式的新闻越来越受到受众认可。原汁原味的细节再现,不仅消除“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嫌疑,同时也能真实地再现生活,揭示事物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在新闻节目中大量运用同期声、现场音,用长镜头记录传神的细节,让节目鲜活起来,有温度、暖人心。
我台曾经制作电视新闻《按下智慧旅游快捷键》,这本是一条有关智慧旅游建设成果的硬新闻。但记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纪录片手法,通过跟拍一个外来游客,真实呈现他在九华山“吃住行游购娱”几个片段,从而反映九华山近年来智慧旅游的建设成果以及给来山游客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短短5分多钟的节目,让观众感觉到这不是在看新闻,而是在观看一部微片。再比如,笔者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金贵。他是一名60多岁的环卫工人,没有文化,平时沉默寡言。采访中,从他早上五点钟出发,我就一直采取跟拍。当一天工作结束回到家后,我问他累不累值不值时,他露出憨厚的笑容,说:“搞习惯了,每天都这个样子,一觉睡了就好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王质朴的神情和话语,让我和观众一直记忆深刻。
时政新闻如何做得鲜活呢?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要有敏感意识,善于捕捉,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新闻亮点,多用同期声、背景声。如,每年年终领导慰问的稿件,我们基本以现场同期来串联,将领导与困难群众的交流如实呈现出来,感染性一下子就出来了。2016年11月14日《安徽新闻联播》播出《李锦斌在岳西县头陀镇梓树村蹲点走访时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记者综合运用了长镜头、特写画面和现场同期声,“原生态”地展现领导蹲点走访的情景,让观众切实感受到省领导执政为民的情懷和平易近人的性格。
4 编播形式倡导平实亲切
平民化的电视新闻主要通过亲切感人的画面、通俗朴实的语言来传播。因此,画面拍摄要求表达准确传神,镜头语言丰富。要根据表现内容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最美的构图。特别是一些冲击力强的画面,即使稳定性、清晰度不够,也要敢于运用。解说词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包括一些常见的俗语俚语,让观众感觉电视新闻是在说老百姓的话。如果遇到一些专业名词,应该想办法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打比方等形式,让观众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
此外,播音员在播音时要放低姿态,力求做到语言轻松活泼,语气平和亲切,力避“我播你看”那种高高在上的传统姿态,让观众觉得播音员好像在与自己交流。一贯严肃庄重的央视《新闻联播》,近年来播出风格也不断求变,播音员的语气语调亲切自然,有时甚至俏皮起来,“熊猫拜年”“不负春光拥抱春天”“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卖萌式”结尾更是让观众感觉到央视不再高贵冷艳,新闻不再冷冰冰。
5 结束语
当今时代媒体竞争激烈,电视新闻平民化是趋势也是风潮,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放下“无冕之王”的架子,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平民意识融入到采制编播等各个环节当中,才能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冒热气”的精品力作来。只有亲切起来,我们的电视传媒才能真正走入群众心中,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黄朝芳.如何增强地方台领导活动报道的可看性[J].新闻世界,2012(6):73-74.
[2]王天波.时政新闻报道中的民生视角与亲民意识[J].新闻窗,2011(4):55-56.
[3]无锡教育电视台《21视点》栏目官方微博.谈现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平民化视角[EB/OL].http://weibo.com/news21sudaref=www.baidu.com&retcode=6102&is_ho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