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2017-03-31孟繁慧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当下最热的词应该是供给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强调的利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消费,“供给侧”则强调的是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实现经济的转型。从“需求侧”管理为主过渡到聚焦“供给侧”改革,不仅为经济发展提出了新途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出发,阐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各职业院校应该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实践。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原因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05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ic norm, the most hot words should be the supply side of the reform. Different from the "demand side" emphasizes the use of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three carriages" consumption, "supply side" focus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bor, land, capital and innova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From the demand side management to focus on the "supply side" reform, not only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ew way, but also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as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how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Keywords reform of supply sid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use; path
0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11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短短9天时间中央领导层4次提及同一概念,这不仅体现了这一概念的热度,也表明“供给侧改革”将使我国社会各领域迎来一次不小的变化。那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呢?因为20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
1供给侧改革概述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的,其改革内容涉及了供给的各个方面,供给侧改革坚持的原则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的改革方向、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我们在理解供给侧改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1)我国之所以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因为供给侧出了问题,近几年国人出国旅游却狂买生活必需品,国内钢材价格过低等问题便是实例;(2)改革的路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用改革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从而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三、改革的发力点要放在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上。
2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虽然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多年,但是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每年进入社会中的就业群体仍然与社会产业行业之间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院校,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我国经济一样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首先,高职教育的“产能过剩”导致教育的供求总体失衡。我国目前的高职生就业已经逐渐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同行业之间的挤占效应越来越明显,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热门专业的人才过剩,导致人才的供求总体失衡。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就业岗位上来讲,这样的现象会导致同一个岗位出现多人竞争的局面,虽然从市场优化的角度来讲,岗位的竞争可以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但是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这些人才一时间无法被社会消化,成为社会闲置人员。除此自外,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有些还没有落实到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使人才培养标准滞后于产业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与岗位需求不适应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次,高职教育的“产能过剩”导致专业的结构设置不合理。通过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情况的分析来看,一些学生之所以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无业可就”,还因为“有业无人就”,也就是说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的欠缺,导致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从而使就业市场出现了“旱涝不均”的情况。高职院校相较于高等院校而言,其对市场风向的感应更灵敏,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而也正是由于其专业设置的这一特点导致其在追逐市场效益的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失调。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会导致大量的市场资源在价格的引导下在短时间内集中在某一领域,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选择也是一样,例如某高职院校通过对近几年专业热度的分析,发现某一专业非常“火”,因此在制定新学期招生计划时,这一专业不仅成了招生简章上的“主打”专业,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招生人数,而这样的市场选择与专业设置,极容易让该专业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中。
再次,高职教育的“产能过剩”导致一些学生就业观出现问题。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的一些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了偏差,这些偏差主要表现有:(1)有业不就,主动失业,这样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和家庭环境中,对社会的就业情况缺乏足够了解的同时,对自身的能力也缺乏正确的评价,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出现眼高手低,理论强实践弱等缺陷,这些缺陷必然会使其在就业市场上不断碰壁,进而导致其丧失就业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明明可以尝试的职业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从而选择主动失业;(2)消极等待,高职院校某些热门专业由于常年的大规模招生使得一些学生毕业之后无用武之地,面临着失业,而这些学生中又有一些人既不愿意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来改善就业中的供给情况,也不愿意转变就业思路,从其他的就业领域中寻找机会,他们能做的就是等待,而这种消极等待的方法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会进一步加剧我国就业市场的失衡。
3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3.1 调整专业设置,对应产业行业要求
在供给侧改革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以产业行业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保证专业与产业行业的顺利对接。在人才供应中,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供应中的比例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减少专业不适应、素质不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給,促进产业优化调整、提质升级后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匹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瞄准高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能完成复杂生产任务的综合性人才,以能满足产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又要补齐短板,利用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就业导向、专业设置灵活的优势,及时发现现在和将来市场上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以补上产业人才需求短板,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服务和引领新常态,实现高效、高质、精准的人才供给。
3.2 打通专业壁垒,培养综合性人才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这一发展趋势,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要主动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我国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战略,这表明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逐渐实现了多元化,只有那些一专多能,特长突出,能够创业创新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3 变革专业设置机制,建立动态专业设置体系
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各类专业通常都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进行设置,这样的设置方式虽然可以从整体上保证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这种专业设置在专业调整方面缺乏灵活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建立对专业的动态管理机制,一个方面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优化专业设置,避免出现因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专业设置盲目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根据专业的数据分析来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避免出现热门专业人才供给过剩的局面。除此之外,我国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自主设置专业的试点工作,这些院校在进行新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只需逐层申报审批,不再需要教育部门的备案,这样的动态专业设置体系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供给更加具有市场针对性。
4 结论
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转型,就必须走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过剩,技术型、实践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生产一线不断提供优质人才,从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智力基础。
€L芑鹣钅浚?.本研究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项目“高职高专数学课题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JX2015D395。负责人:孟繁慧,参与人:孙静懿、李砚卓、张健、王拙、吴坤、刘宁
2.本研究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对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有效教学法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H150656。负责人:孟繁慧,参与人:孙静懿、李砚卓、张健、王拙、刘宁、吴坤
参考文献
[1] 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2] 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3] 吕景泉.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3:3-7,19.
[4] 林惠玲,林子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58-61.